点评《平仄之美》

点评《平仄之美

渐新堂

第六届两岸四地及新加坡创意语文教学交流活动暨第一届两岸四地语文教师典范教学演示研讨会,在台中教育大学(也叫台中师范大学)召开,邀请我作为会议嘉宾,在大会上为精心准备的教小学生吟诵古诗的课堂教学做点评。演示的课题为《平仄之美》,本段也就是点评《平仄之美》的录音所整理的文字。

       时间过去了大约六年了,又一次无意中翻出了多年前的文字,我以为在小学阶段如何进行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工作,是应该站在普罗民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是面对少数爱好者,甚至精英学生,当然无可厚非,如果是基础教育中的普及性质的教学呢,则值得讨论了。因此,贴出来,供感兴趣的朋友思考讨论。

执教者:北京景山学校 朱老师《平仄之声》

朱老师是可畏的后生老师。在娱乐至死的当今时代,朱老师调动了很多,也集中了很多演唱会的元素,使得台上的学生和他,使得台下的诸位和他拉近了距离。彼此之间距离很近,这是值得中老年教师和语文教育前辈应该学习的第一点。

第二点呢,他沿用现代教育手段,譬如把平声仄声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让学生对这些字属于哪一类有一个直观的感觉,这是值得肯定的第二点。

第三点呢,就是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前面的原因,由于年龄的原因,使得学生可以成为他的粉丝,他能够贴近学生。

第四点呢,对于吟诵这种在现代比较冷僻的国语文、母语、语文等中小学语文教育当中很少涉及的领域,他能够把它挖掘出来,放大出来,这种实践的勇气,也是值得肯定的。

我想以上四点,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但是,这堂课也引起人更广泛的思考。

我们语言的发展,声调会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仄声在21、22世纪会不会卷起一阵旋风?英语的发展说明了这一点,汉语的发展也将说明这一点。

既然如此,这堂课学生了解了古人可能有的一种吟诵的腔调、古人唱歌式的那种吟诵的派头,我觉得跟我们语文的识字写字一样,对少数有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讲象形字甲骨文。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点作为全班学生识字写字的共同要求,我觉得这是脱离学生实际,脱离了语文教学发展规律。

这让我想起前年在天安门广场、国家博物馆前面,竖起了孔子的雕像,雕像有多高呢?9.5米高。九五之尊意味着什么?袁伟时先生(补注:地下共产党员、中山大学历史学教授)当年五月份到深圳做报告就谈到这一点:当时至后代,都没有给孔子九五之尊,帝王之尊,而进入21世纪的中国要干什么,我们还需要恢复皇权吗?我们的宪政向前面推进已经十分成熟了吗?他仅仅是春秋时代百家之一,当年的独尊儒术都受到了批判,而今天我们还要独尊,还要给他帝王之尊?

这件事引起国人很大的关注。三个月以后,这尊雕像被移走了。

平仄教学,在小学,对极少数吟诵有兴趣的学生,通过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而不应该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这毕竟是很冷,很偏,很窄的一个领域。并且这样的吟诵,对于当今时代,对于绝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会觉得是在装神弄鬼,在拿腔拿调,不符合现代人对语言的感知,对文学的体验的。而实际上就今天的吟诵来说,应该说,对平仄照顾了,突出了,然而却对节奏伤害了,对句意,对整个诗的韵味的体验、认同是有害的。

老师们,我们的语文教学,国语国文教学,母语教学应该行大道,而不要去寻找对少数人可能有用的捷径。

我的观点是这样,语文教学不应该过分看重技巧,而应该让学生吸纳当中对理解祖国语言文字有用的语言知识,从经典当中吸纳古人、前人、伟人、名人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精妙表达。全国中语会第八届年会在杭州举行,在会上,大陆的语文教学的大方之家刘国正先生提出,希望全国的语文老师要用课文内容去教学生。就这样几句话,指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浮躁,我们以为找到一种方法就一通百通,就可以一劳永逸,使得我们的老师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遥远,使得……

(录像到此停止,你自己补充完整吧)

这是根据录音整理除的文字,在此感谢台州师范大学的会议组织者及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题头图片为当时上课的照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