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骨签书法曝光,西汉人竟然来硬的
1940年春天,
74岁的罗振玉带着一肚子学问,
在异乡旅顺离开人世。
他的身后,
留下了一座珍宝无数的大云书库,
还有不曾休止的政治争议。
——罗振玉像
作为东北最大的私人藏书楼,
当年大云书库里到底藏着什么?
据罗振玉孙子罗继祖回忆,
1928年罗家从天津往旅顺搬书时,
曾装了6000多麻袋。
每袋的书籍以平均50册计算,
差不多就是30余万册。
其中不乏珍贵的古代善本、孤本。
此外还有书画、青铜器,
以及大量殷墟甲骨。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苏联红军接管了旅大地区。
不久便强行征用了大云书库,
改成了军队招待所。
——大连旅顺大云书库旧址,3层欧式楼房
说的是借用房产,
借期3个月,东西也不用搬。
结果,这些士兵野蛮地
将罗振玉费尽心血收藏的
珍贵书籍、字画抛出窗外,
甲骨和青铜器也成了水沟里的垃圾。
附近的老百姓拾荒一般,
把旧书、字画捡回家生炉子,
据说当时旅顺街头的不少小摊贩,
都用罗家的字画包瓜子和烤地瓜!
真是惨不忍睹!
这场浩劫,让大云书库损失惨重。
后来抢救回来的文物不足三四成。
旅顺博物馆现藏2200多片甲骨,
基本为罗振玉收藏的少量幸存品。
即使如此,这也让旅顺博物馆
成了国内藏甲骨最多的单位之一。
罗振玉曾收藏过多少片甲骨?
近2万片之多。
从1899年王懿荣在中药店
发现了刻有古文字的龙骨,
揭开了甲骨文神秘的面纱。
再到罗振玉拉开研究甲骨序幕。
如今,甲骨学早已成为
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
同样是在骨头上刻字,
殷墟甲骨文名扬天下,
已经是一个不能再响亮的名字。
可西汉的未央宫骨签
却一直默默无闻,甚至鲜为人知。
未央宫作为西汉帝国的皇宫,
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
足足有北京紫禁城六个大,
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1986年9月至1987年5月,
中国社科院组织的汉长安考古队,
发掘了未央宫第三号建筑遗址,
出土骨签6万多件,
其中有刻字的5万7千多件。
骨签多以牛骨制成。
一般长5.8至7.2厘米、
宽2.1至3.2厘米、
厚0.2至0.4厘米。
骨签形制基本相同,
上、下端加工成圆弧形。
这是西汉中央档案馆的标签。
选用千年不朽的骨质材料刻字,
真可谓用心良苦。
正说明这项工作是国家工程。
力六石十五斤
骨签刻字的内容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为物品、编号、数量、名称等,
这类骨签一般为一行字,
个别也有两行字者,
字数少者两三个,多者七八个;
元年河南工官令谢丞种
定作府啬夫国辅始工始昌造
第二种为年代及工官:
“河南工官”、“南阳工官”、“颍川工官”,
以及其相关各级官吏、工匠之名,
这种骨签一般为二至四行字。
这批骨签年代贯穿整个西汉。
正处汉字字体与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
西汉的刻石存世不多,
而未央宫出土的近6万件刻字骨签,
字数多达近百万字,
这对于西汉时期的书法研究,
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资料啊。
拇指大小的骨签上,
竟然刻有十几个字,且刀笔毕现,
具体是何人用何工具所为?
令人不可思议。
文字是直接刻上去的,
形同篆刻的边款,
用刀如用笔,刀法即笔法。
骨签结字是便于刀法而成,
走刀刻字方便而为之,
隶中带草,熟练而自然,
一派古朴天真烂漫。
它们是“硬笔”书法,
又有硬笔难以表达的丰富质感。
河南工官
——南阳工官
——颖川工官
三工官刻字风格不同,
河南工官较工整,
南阳工官和颖川工官
生动和随意,草化色彩浓。
和同时未央宫出土的汉简相比,
木简奔放、流利、艺术性强;
而骨签古拙、劲实。
这批骨签出土30多年来,
只有《书谱》等少数媒体推介过。
近6万片刻字骨签一直在仓库中沉睡。
骨签的书法价值与学术研究,
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张培元先生曾如此评论骨签:
其书风率真,绪秦遗派,
奇异不古,斯文在在;
上溯三甲契刻,乃有汉之遗响,
绝天骄而耀人寰,于汉字源流及其变迁
和书法之研究创作有至关重要之参考,
迄今书界未获足够关注,甚为惋惜。
作为当时的中央档案馆资料,
骨签身份自然不低,
刻字者定是训练有素的行家里手,
但作为器物标签使用,
更多以实用功能为主,
因此风格没有甲骨文、金文庄重,
是西汉日常书风的体现,
可视为汉代的“俗隶体”。
骨签正处古隶向隶草过渡阶段,
特殊阶段的隶草简化规律,
是研究章草形成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沈之珍先生认为:
未央宫同时出土的木简和骨签,
代表着章草发展的两个方向:
一是灵动,一是古拙。
骨签简笔、借笔,审美及神态上,
都与章草相通。值得深入借鉴。
骨签反映了书与契的和谐。
用笔为书,用刀为契。
书与契自古就相伴而生。
二者分别代表着书法笔法中
文与质两大方向和风格。
刀法和笔法虽不相同,
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共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
当代书法从骨签中汲取什么营养?
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看看上面这件骨签文字,满纸苍茫,
是否有一股《大开通》摩崖的气势?
其实当代隶书创作已经有很多
这种满篇满纸的风格作品了。
总之,骨签的书法意义
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
汉代人的审美取向、
汉代人的写字习惯,
以及契刻的第三美感。
古拙质朴而又灵动的骨签书法,
应给当代书法学者及书法家更多的启示。
我能搜集的骨签图片十分有限,
和近6万片相比,这只是九牛一毛,
尚未与世人公开见面。
地不爱宝。
我们既然有机会通过考古
让这些古代宝贝重见天日,
可却又长年让它们在仓库里沉睡,
这意义又何在呢?
现在除了一本日本出版的骨签专著外,
我在国内几乎找不到太完整的
有关骨签的专辑图书出版。
如果说甲骨文开创了
中国最早成熟文字的篇章,
那作为甲骨文的新玩伴,
西汉未央宫骨签一样吹响了
隶草快速转变时期的号角。
还是那句话!
同样是刻在骨头上的“甲骨文”,
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我真想替这些骨签呐喊一声:
这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