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建筑风格,也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包括晋派、苏派、徽派、京派等。
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也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粉墙黛瓦、依山水而建使得徽派建筑与众不同。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大量原居于中原地区的百姓南迁,中原高度发达的生产技术随之扩散到南方。其中也包括建筑技术。中原百姓南迁至不同的地方,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人文要素。徽派建筑是在北方四合院的基础上,适应徽州地区山地、湿润的自然环境发展而来。徽派建筑诞生后,随着徽商行商万里,深刻影响了苏州、扬州等地江南民居风格的形成。古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歙县,前四个县在现在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江南建筑风格起源的徽派建筑,兼具中国传统民居的美感,又带有浓郁的江南风格。青砖、粉墙、黛瓦,形成质朴、淡雅的风格,屋盖是青瓦,外墙用砖砌,屋顶、屋檐、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的形体节奏和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这种风格下的徽派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一幅水墨画。特别是在光线柔和,薄雾缠绕的光影下,白色马头墙小青砖给人的印象更是深刻。徽派建筑在选色上,反差很大,以黑白为主。徽州民居的外部形态主要由大块白色墙体构成。日出到日落,光的投影变幻无穷。徽州有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手法多样,表现内容和形式丰富,题材广泛,工艺精湛。徽派民居一般分为两层,马头墙上几乎看不到窗户。一块块的白色马头墙连在一起,视觉上的效果感觉很完整。徽派建筑讲究对称,由一个中轴线向四周展开,空间立体感强,这也是中式建筑的共同特征。从整体布局的角度来说,“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风水理论中,天井和“财禄”相关。徽派建筑的主要缔造者是那些富有的徽商,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徽派建筑中的天井更是居者“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的景观空间,是“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在建筑空间完美的体现。徽派建筑是实用之宅,没有一种构思是为了纯粹的装饰。比如马头墙,它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今天,马头墙更多的出现在画作和艺术特征浓郁的摄影中,实际上马头墙并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或者防火墙。最初,它们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山墙,后来,随着徽商在财力上的日趋雄厚,防火墙的造型渐渐丰富多样起来,有阶梯形的,有云形的,有弓形的,这样的线条,在山区明净的蓝天下,显出特别的舒展和明澈。墙头又都作了艺术处理,饰以卷草如意一类的图案,这使得看上去就仿佛翘首长空的骏马,因此,这些防火墙又叫做“马头墙”。登高眺望,高高低低的马头墙在一片屋宇中错落参差,与众多的蝴蝶青瓦小山脊交相辉映,显现出一种建筑所特有韵律美与和谐美来。除了马头墙,徽派建筑中的雕刻也独居一格,因其主要雕刻在木头、砖头和石头上,故称其为“徽州三雕”。徽州三雕自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是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与其他艺术门类都不可替代的,同时代的其他地区建筑雕刻也难以与之比肩。其内容之丰富,文化内涵之深厚,造型语言之纯熟,雕刻工艺之精湛,都堪称是无可替代的传世珍品。它能存在若干世纪,并为数以万计的民间百姓所喜爱,这本身就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艺术现象。“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留下的千古绝唱。徽州之美是无法用想象力去想象的,徽州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徽州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澈,溪水回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多少文人墨客对她产生了念慕之情,有的游客甚至'爱其山水清澈,遂久居。”这也使得徽派建筑在实用性和设计美学之外,有了更多的精神之美。它们美的仿佛不再是一些真实的村子,而是一张张水墨洇染的水墨画。徽州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的吟哦;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映衬出自然的山水如画。徽派建筑的风格,如今被应用于很多现代民居的的设计中,这种兼具传统和现代之美的建筑往往都是一个地方的地标和高端建筑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