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先锋志|于文正:筚路蓝缕,与路桥共同成长
编者按
百年风雨,百年辉煌。作为省属大型国有企业,湖南路桥始终因党而生,因党而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从1954年到今天,湖南路桥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代代党员先锋接续奋斗,薪火相传。“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这厚重的人格力量,深藏于每一位有着党员身份标识的“路桥湘军”生命脉络之中,激励着后来人。
是以,湖南路桥特别推出《路桥先锋志》,深入挖掘一代代路桥先锋的朴实故事,致敬“路桥湘军”,献礼党的百年华诞。
(大慈公路修建现场)
对于一个人来说,在他年轻的时候,一切都是新鲜的,他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有信心面对任何困难;但对于一项事业来说,开始的时候是最脆弱的,一次失误、一次困难,都可能将它扼杀在摇篮之中。
湖南路桥也是如此。1954年,省交通厅公路局为修建大庸至慈利的湘西山区公路成立了“大慈公路工程处”,即湖南路桥集团的前身。大慈公路是路桥成立后的第一个工程。克服困难,办好这第一个工程,湖南路桥才谈得上有未来的存续。有这样一班“路桥前辈”们,以刻苦、实干、勤奋、认真、负责的态度,帮助湖南路桥走过事业初期,同时埋下了路桥精神的基石。
01
修大慈公路 不怕苦不怕累
于文正正是第一代路桥人之一。1954年,18岁的于文正凭着一身力气、满腔热血加入工程的建设。出身于慈利县穿石村的他,家境贫苦,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早早地就出来赚钱养家。此前,他做裁缝制衣的工作,做了整整三年。
(于文正近照)
做衣服又琐碎,工资又低,于文正渴望着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这时,乡政府开会,要召集村民参加修公路,工资是五角四分一天。尽管工资不高,但对于文正来说也已经有足够吸引力了。他认为自己“年轻力壮,不怕苦,一定能干好”。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施工现场的艰苦让于文正大吃一惊。他是“零基础出身”,一开始只能干些开挖、运输材料的工作。修路全程没有机械设备,他和其他民工就用小锤子、小凿子,站在倾斜的山坡上,一下一下地把石头挖出来,不方便的位置,就直接用手扣下来。很快,大家的手上不是擦破皮流血就是有淤青,没有人能“全身而退”的。石料挖出来,幸运的还能用上“独轮手推车”,轮不上的只能自制工具。于文正就用担子、粗绳、钩子、竹竿来运,担子一装,粗绳一系,钩子一挂,竹竿一提,就把重量压在了肩上。
肩挑几十斤的重物,徒步走在不平的砂石路上,一走往往就是一天。这么大的体力消耗,工人们很快就饿了。可是当时一穷二白,大家每顿饭只能吃吃冬瓜、白菜,很少有肉。即使是这样,于文正也还是“凭力气、凭勤奋坚持了下来”。工程后期,有一个小细节让他感慨万分:他运石料途中一转头,发现整整半边山已被挖空,那可是大家徒手挖出来的啊!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
02
执意留在工程处 从此修路建桥成主业
历经整整两年,大慈公路终于建成了。参与过建设的工人、附近的村民、乡里的领导都兴奋地赶到现场参观通车仪式。“大车、小车一辆辆开过,其中有一辆吉普车特别的漂亮”,对于文正来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汽车,看见这么漂亮的公路,而这一切离不开自己的汗水,他的心中燃起了莫名的自豪。
工程结束后,工程处很快改编为湖南省公路厅第一、二、三工程队,接下来全省还有很多的修路任务等着他们。工程队的领导认为,现在正是缺人的时候,如果能把参与大慈公路修建的民工招进队伍里来,有施工经验的他们可以很快培养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工人。可是,民工们是住在附近的村民,要他们跟着工程队到别处干工程,就是要他们背井离乡,大家都很犹豫。这时,于文正站出来说:“我愿意留下。”刚年满20的他,朝气蓬勃,修路的艰苦对他来说不算什么,“想要做点什么有意义”的朴素的想法却萦绕在心中。于文正觉得公路通车带给他的兴奋不会骗人,“自己是对这份工作有热情的”。
就这样,于文正主动留在了工程队。工作勤奋、“舍得卖力气”的他很快脱颖而出,他被任命为工程小队长,管理一小队人。从此,他离开家乡,到湖南各地参加修路工作,经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于文正修建大慈公路完工证明)
03
用人力克服设备不足 有惊无险的爆破经历
于文正进入工程队以后,施工的条件一时间还非常艰苦。大家只能一边“吃着苦”,一边凭毅力和智慧解决。
首先就是机械设备上的不足,导致许多作业只能靠人力。当时新中国的工业才刚刚起步,很多机械设备还不能造,能造的那些产量也不够大,对道路施工来说是极大的困难。工人们用石料把公路铺设好之后,因为都是人力完成,道路表面上仍然是坑坑洼洼的,距离能正式通车还差得远。可是,没有滚筒压路机,怎么把地面压平?当时工人们想了个办法,先找来个圆型的木桶,把它注满水泥,插进一根竹竿,等水泥变干变硬了,就把木板拆开,这样得到简易的滚筒。于文正回忆,“当时两个人站两边,一人拿一头,推动着滚筒往前走”。沉重的水泥滚筒把大家累得气喘吁吁,但终于把任务完成了。
除了缺乏设备带来的劳累,施工当中还有可能遭遇危险。于文正记得有一次,工程队要用炸药将一块巨石炸开,附近的村民听到后,都过来看热闹。现场懂得用炸药的人很少,且经验不足,炸药放了才急急忙忙地疏散人群,差点酿成大错,幸亏只是有惊无险。这一次也是于文正第一次在施工中,遭遇威胁生命的危险,从此以后,“安全”二字便牢牢地刻在他的心中。
04
大半生为路桥奋斗 愿后人继承路桥精神
从上世纪54年到87年,于文正在湖南路桥整整奋斗了33年。33年,足够让青年进入老年,足够让树苗长成大树。33年间,路桥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的工程处,到改编工程队,再到公司制改革,走向市场。可以说,于文正从湖南路桥创立之时起,见证了它从雏儿成长为壮年的时光,期间洒满了跟他一样的许多普通工人的血和汗,他们把最好的青春时光,都留给了路桥。
于文正口中所描述的,从风里来、雨里去,不怕苦、不怕累,只是要把工程做好的精神,正是路桥人代代相传的财富。他希望,新一代路桥人继承先辈未竟之志,继续在实干奋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位跟着路桥从南到北踏遍全省的“路桥前辈”,这位待人亲和、性格淳朴的普通工人,现在依然以他刻苦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以他真诚的言行感动着我们。
人物档案
于文正,湖南慈利县人,1955年2月参加工作,为第一代路桥人,1959年11月湖南省交通厅工程局将其定为国家工人。1955年至1987年,参与建设路桥工程28项,其中包括郴州东江电站,郴加铁路,以及大慈公路、常安公路、新宁公路等10条公路,会同大桥、邵阳大桥、祁阳大桥、常德沅水大桥等15座桥梁。
主要工程简介
大慈公路,是连接大庸至慈利的湘西山区公路,全长108.55公里,于1954年至1956年修建完成。该公路是湖南路桥的工程建造起点,它接通了常德花垣,完成了另一条湘西干线,对促进湘西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