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文史料看南洋钱币(六):再议狮子搭里

《从中文史料看南洋钱币》这个系列是南洋钱币志公众号开始写作之初,最早开始的专题。第一篇《从中文史料看南洋钱币(一):〈海岛逸志〉中的18世纪末荷属东印度钱币》中,我们曾经对《海岛逸志》卷五闻见录中专设的圆饼银一节里列举的多种钱币逐一分析。

结合同一时期巴达维亚城华人公馆的《公案簿》记录,对于大多数钱币,自信应该已经准确无误地找到了对应的实际钱币。不过关于其中与“双鹰”钱币配套的“狮子搭里”,对原来的猜测却没有太大信心,所以收集了更多信息,今天作为专题再来讨论下。

《海岛逸志》中与“双鹰”钱币相关的描述如下:

和蘭西鋳圓餅銀,中肖雙鷹,名曰雙鷹,亦有半者。有小者,中肖獅子,亦名搭里。

“和兰西”在《海岛逸志》卷三诸岛考略中单列一条,称“居于西北海之隅,与和兰(荷兰)、红毛(英国)鼎峙为邻”,一般解读认为系指法国。姚楠、吴琅璇校注本“圆饼银”章节的注释则认为“兼指普鲁士”。

普鲁士的说法可能来自于麦都思翻译的《海岛逸志》英文版,他把这一段翻译如下:

The French (Prussians) makes a round kind of silver coin, on which is stamped a double eagle, called the 雙鷹 double eagle coin. There are also the halves of these.

伊斯坦布尔圣乔治教堂的双头鹰

“双鹰”的说法让人联想起的自然是双头鹰的图案,欧洲使用双头鹰源自于拜占庭帝国,今天伊斯坦布尔的东正教圣地圣乔治教堂门上仍然镌刻着双头鹰的图案。

路易十六时期的“金路易”(SBP拍卖会拍品)

路易十六时期的“埃居”(SBP拍卖会拍品)

不过法国并没有使用双头鹰图案的历史,纵观十八世纪的法国钱币,也没有类似《海岛逸志》描述带有双鹰图案的品种。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金路易”和“埃居”也是如此。

带有鹰图的普鲁士王国塔勒银币(Goldberg拍卖会拍品)

普鲁士王国虽然有采用鹰徽,但是并非双头鹰。典型的18世纪末普鲁士钱币上的鹰图造型无论如何也很难与“双鹰”发生联系。

七年战争中俄国人在普鲁士占领区的钱币(Numista网站图)

仅有的能与双头鹰联系上的普鲁士钱币是七年战争中俄国人在普鲁士占领区的钱币,但是此类钱币上的双头鹰并非普鲁士的标志而是俄罗斯一方的标志。“双鹰”钱币应该也不是来自于普鲁士

《爪哇史》附表

1817年出版的莱佛士著《爪哇史》附表列出了在爪哇流通的各种钱币及其互相之间的兑换比率,在这些钱币当中,符合“双鹰”特征的只有被称为“Austrian dollar”的玛丽亚特丽莎银币

带有南洋马都拉戳记的玛丽亚特丽莎银币(作者藏品)

玛丽亚特丽莎银币出自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作为贸易银元在包括南洋在内的世界各地广受欢迎。自18世纪中叶起曾经有过非常大量的制造。

玛丽亚特丽莎塔勒银币(Heritage Auction拍卖会拍品)

玛丽亚特丽莎半塔勒银币(Heritage Auction拍卖会拍品)

玛丽亚特丽莎银币最常见的为塔勒银币,但是也有相应的半塔勒银币,符合《海岛逸志》中“亦有半者”的说法。

综合来说,“中肖双鹰,亦有半者”的“双鹰”钱币定为玛丽亚特丽莎银币应该较为合理

或许因为和兰西“罕至吧国”的缘故,才使得《海岛逸志》的作者王大海将“双鹰”钱币误认为和兰西所产。

那么“有小者,中肖狮子,亦名搭里”的又是哪种钱币呢?

对于“搭里”,《海岛逸志》中是这样描述的:

有小而薄者,中肖甲板船,名曰搭里。

荷兰帆船先令银币(MPO拍卖会拍品)

甲板船是当时华人对欧洲式船只的称谓,可以肯定所指的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引入荷属东印度流通的面值6 Stiver的荷兰本土钱币。这类钱币由于带有欧洲式帆船的图案,也被称为帆船先令(Scheepjesschelling),也就是《爪哇史》附表中的“schelling”。

帆船先令重约5克,直径从25到30毫米不等。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带有狮子图案的钱币,与帆船先令大小重量接近即差不多重约5克而直径从25到30毫米,且与“双鹰”钱币有一定联系的。

玛丽亚特丽莎6 Kreuzer银币(Heritage Auction拍卖会拍品)

当初寻找与“双鹰”钱币配套的“狮子搭里”时,最先想到的就是玛丽亚特丽莎银币的配套辅币。但是尺寸与帆船先令相仿的6 Kreuzer银币普遍比较轻,只有3到3.5克。决定性的考虑是背面盾徽中虽然带有狮子图案,但是实在太小。很难想象面对这样的背面构图,王大海会用“中肖狮子”来形容。所以玛丽亚特丽莎6 Kreuzer银币是最早被排除的。

奥属尼德兰10 Sol银币(Heritage Auction拍卖会拍品)

当初在《从中文史料看南洋钱币(一):〈海岛逸志〉中的18世纪末荷属东印度钱币》中,我们推测与“双鹰”钱币配套的“狮子搭里”可能是奥属尼德兰的10 Sol银币。这个推论有几方面的依据,一方面是狮子图案,另一方面则是奥属尼德兰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系,还有直径约30毫米也与帆船先令类似。

但是深入考察的话,这种钱币本身出自于布拉班特革命(Brabant revolution),算作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有联系十分勉强。何况,连玛丽亚特丽莎银币都会被误认为和兰西所产的当时,王大海不太可能有充分的信息来源了解到奥属尼德兰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联系,在与玛丽亚特丽莎银币设计完全不同的情况下,王大海不太可能将两者认作为同一套。而且,这种钱币重约9到10克,也比帆船先令要重得多。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卢森堡12 Sol银币(Kuenker拍卖会拍品)

近日无意间发现,1775年到1777年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卢森堡发行过12 Sol银币。正面为玛丽亚特丽莎头像,与玛丽亚特丽莎银币颇为类似,背面为狮图盾徽。重5.5克,直径26毫米。

这种钱币上有足够明显的狮子图案,直径重量也与帆船先令大体一致,正面设计上与玛丽亚特丽莎银币的类似性足以让按照实物分类者认为为同一套。

再加上卢森堡地理位置与《海岛逸志》所述的“和兰西”更加接近,相比之前的其他猜测,这种钱币更像是《海岛逸志》中的与“双鹰”钱币配套的“狮子搭里”。甚至“双鹰”钱币为“和兰西”所铸的论断可能也是源出于此。

这种钱币相当稀少,今天随便一枚VF乃至F品相的也可轻松卖出数百美元的价格。笔者四处翻找,竟然未找到能够看清正面玛丽亚特丽莎头像的配图。如此稀少的钱币,是否有可能流入南洋,为《海岛逸志》的作者王大海所见呢?

1935年初版《十七世纪南洋群岛航海记两种》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要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构成说起。虽然被称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其实这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跨国企业,他们的雇员来自于欧洲各地。

姚楠先生关于南洋研究最早的译著《十七世纪南洋群岛航海记两种》中,翻译了两份荷兰东印度公司雇员的南洋航海记。两位作者当中,担任军医的克里斯托费尔・弗里克(Christopher Fryke)来自于法兰克福附近,而担任志愿兵的克里斯托费尔・施魏策尔(Christopher Schweitzer)来自于符腾堡。

按照后者的描述,“还有许多外乡人是在人贩子的诱骗下来到荷兰的,他们抱着获取暴利致富的幻想而在东印度公司服役”。这些来自欧洲各地而加入荷兰东印度公司远航的雇员完全可能随身携带着少量各地的钱币而踏上行程,这或许就是王大海所见的稀见钱币的来源

除了“狮子搭里”之外,王大海提及的不少其他钱币,例如玛丽亚特丽莎半塔勒银币,也不是当时在南洋有大量流通的。这印证了我们原来的猜想——王大海很可能也是一位钱币收藏家,他记录下来的这些钱币很可能是出自于他收集过程中所见所闻。面对来自外国的带有各色图样的“圆饼银”,萌生收集的念头并不奇怪。包括我自己在内,出生于上世纪70到80年代的这一代中国的世界钱币收藏者大多都有类似的心路历程。

金马剑(Heritage Auction拍卖会拍品)

金爪哇卢比(Heritage Auction拍卖会拍品)

即使从今天的钱币收藏者眼光来看,包括金马剑和金爪哇卢比在内的王大海藏品也算是蔚为大观。不知道在200年后的今天,他曾经珍而重之的钱币已经辗转流落去往何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