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公开课 | 《死亡》:这是一堂人生必修的哲学课

没有无趣的学问,只有无趣的老师。看起来再枯燥的知识,一位好老师也可以把它讲得妙趣横生。

本周给大家推荐的耶鲁公开课《死亡》的主讲人Shelly Kagan教授正是这样一位有趣的老师。原本一个令人生畏的主题,经他娓娓道来,如剥茧抽丝一般,细致缜密,让听者不知不觉中进入对生与死的沉思之中。

死亡总给人阴暗不悦之感,往往避恐不及,连谐音的“四”也被人躲着,尽量不让它出现在手机号或者楼层里。孔子也说“未知生,焉知死”。

避而不谈虽然可以回避一时,可到头来还是会碰到。

托尔斯泰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封面

托尔斯泰晚年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讲述了主人公伊凡生命最后几个月的故事。

他本是一位普普通通、生活滋润的中年法官,过着平凡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挂窗帘时从椅子上摔下来)而一病不起。终于意识到“我快要死了”的伊凡,不敢相信这一切竟然发生在自己身上,突然的变故令他感到错愕、毛骨悚然

“人终有一死,这话绝对正确……但他(伊万)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一个和其他人非常非常不同的人……我要死了,这不可能。那实在是太可怕了。”

对待死亡的态度,Shelly Kagan教授在《死亡》公开课上说,“我们许多人可能和伊万一样,只是嘴上说我们有一天都会死,但内心深处并不真的相信和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都认为自己是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不同于那个抽象的人。”

然而,在死亡面前,我们的特殊似乎变得不那么真实。

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第七封印》中的黑衣死神

开设这门死亡哲学课的初衷,Kagan教授说是邀请大家来一次对死亡冷静、深入的思考,拨开层层文化、宗教给它披上的神秘面纱,用理性和推理对死亡清源正本,消除莫名的恐惧,打破毫无根据的幻想。

有人会说,死亡有什么好讨论的,人咽了气,心脏停止了跳动不就死了吗?

没错,但这是生理学上的死亡,而作为一门哲学课,Kagan教授将带我们从哲学角度来审视死亡

整个课程共26讲,大致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集中讨论死亡的本质问题,即形而上学

讨论死亡,需先从人是什么说起,以及人是否有灵魂存在?(灵魂在这里只是一个哲学术语,指的是区别于肉体的非物质存在,避免与宗教上的灵魂混淆。)一个人的肉体消失后是否还能以某种形式持续存在?怎么判断这个继续的存在还是之前那个人?这也就涉及到怎么判断他们是否是同一个人的问题,即人的同一性。

下半部分转向与死亡相关的价值和道德问题

死亡是恐怖的,莫名的让人恐惧,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它肯定是一件坏事。但很早就有哲学家认为死亡其实无所谓好坏。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段著名的死亡论断:

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因为对于生者来说,死是不存在的,而死者本身根本就不存在了。

——伊壁鸠鲁

按这个逻辑,死亡似乎并非什么坏事,但这显然有悖于我们的感觉和常识。

Kagan教授在课程后半部分对此进行了反驳,并条分缕析地向我们论证了死亡成其为恶的“罪状”,包括它剥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不能继续享受生命中的一切美好。此外,它还有几大特性使情况更坏,比如它早晚都会到来,不可避免;无论帝王乞丐,所有人无一幸免都要死;而不同个体的死却有早晚之别,有人英年早逝,有人长命百岁,因而它又是无法预测的。

死亡既是一桩坏事,那么长生不死就是好事吗?

并不见得,因为长生可不是活一千年,一万年,而是永远,Kagan教授说,当你对活着感到腻烦时,死不了将是一种可怕的诅咒

生命仅此一次,所以我们自然应该加以珍惜,那么自杀这种提前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否是非理性或不道德的呢?对于此,Kagan教授在最后三讲也做了详细的分析。

除此之外,还有与我们行为有关的讨论,比如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死亡?是感到害怕、绝望吗?Kagan教授说这都不是对死亡应有的态度,我们应心怀感恩,感激被赋予生命的机会。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向死而生?让我们可以在弥留之际,欣慰地回顾自己的一生,感觉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懊悔此生过得枉然?

当然,Kagan教授不会给出简单的鸡汤式回答,他同样用理性来分析这个问题。

Kagan教授让我们比较两种假设的人生,一个虽然只活了100年,但生活质量非常高,很有成就感,假如是150;另一个活了30,000年,然而生活质量非常低,只有1。

两种人生你会选择哪个呢?

比数量,当然是后者更大,但是相信大部分人可能会选前者,因为除了数量,人们也在乎人生的质量。

作“人,诗意地栖居”的诗人霍尔德林更是把质量推到了巅峰,他在《致命运女神》中写道:

万能的女神们!请假我一个夏季,

一个秋季,让我的诗歌成熟,

那么,我的心儿,满足于

这甘美的游戏,就乐愿死去。

诗人恳求哪怕只过一天“神的生活,我就更无他求。”孔子也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话。可见生命中的高峰体验也是人所企求的。

比这门课中的结论更重要的,Kagan教授说是你自己去真正思考一番这些问题

而在这场思考旅途中,Kagan教授绝对是一位最好的领路人。

Shelly Kagan,耶鲁哲学系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道德哲学。

他外表朴实,喜欢衬衫搭配牛仔裤和帆布鞋,讲课时总爱坐在讲台上。他上课不看讲稿,也不用ppt,全凭他从头到尾的讲解,仿佛听他在大声地思考一般,所以坐高一点也可以更好抓住100多名选课同学的注意力。

他声音洪亮,很有激情,思维缜密,富有逻辑。“他可能是我在耶鲁的四年里遇见的讲课最好的老师了”,他的一位学生这样评价道。

Shelly Kagan教授做客耶鲁北京中心(2017年)

“他在你面前一步步地为你展开论证和推理,非常有助于我自己接下来的论证,”另一位同学说。

相信这门课会影响你对死亡,进而对人生的看法,如另一位同学的收获那样:“这门课让我以一种新的方式思考生与死。对一门课,你难道还有更高的奢求?”

Kagan教授谈自己的人生

2007年录制的这门课放到网上后,迅速在网络走红,在中国曾一度是国外名校公开课中第二受欢迎的课。Kagan教授在课程录音文字稿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修订,于2012年出版了《死亡》一书。书中内容只是做了删繁订讹,文字仍是课堂演讲的风格,因此读来恍若教授在你面前侃侃而谈,分外亲切,适合更喜欢安静阅读的观众。

补充材料

1.        授课大纲(含课前阅读书单):

耶鲁的每一门课,教授都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布置的材料,这一门也不例外(往届的一名同学在课程评价中说,不用看书也不影响,Kagan教授把该生斥为“白痴”)。原因是课下阅读与老师课上讲解互为补充,Kagan教授上课绝不是简单重复书上的内容,因此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我们整理了老师的授课大纲,希望大家在观看每一节课之前,先仔细阅读老师指定的内容。(请复制链接到浏览器中打开)

https://mp.weixin.qq.com/s/K2mcSwOZRd--fXgjjhKQ5g

2.        拓展阅读书单:

这是一门面向大一学生的导论课,导论课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者不需要有哲学基础,二是课上所讲内容相对比较基础,老师展开也有限,所以上完这门课绝不等于是这个话题的专家了,而是有了继续探索的基础。所以在《死亡》这本书的最后,Kagan教授专门开列了一份书单,供有意深入学习的读者参考,我们也一并翻译出来以供读者参阅。(请复制链接到浏览器中打开)

https://mp.weixin.qq.com/s/6mbVaCCzP0VP6nENSddKvQ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upcoming events, please follow us on WeChat at YaleCenterB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