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广西的瓷窑及瓷器
▲
資訊。品鑒。 交流。
古玩艺术雜誌
广西古瓷窑不见史籍记载,建国后在历次的田野和考古调查中才逐渐露出真容。目前发现的宋代瓷窑有 40 余处,占发现古窑址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宋代是中国陶瓷器生产发展的高潮期 , 五大名窑,六大窑系,蔚为大观。广西宋代的窑口在承袭中有创新,借鉴中有融合,它是宋代陶瓷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一 严关窑仿钧釉高足杯
图二 永福窑田岭窑青釉瓜棱罐
根据调查和发掘资料,在地域上,可把广西宋代瓷窑分为青瓷和青白瓷两大系统。广西青瓷窑系,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的湘江上游、漓江、洛清江及柳江、黔江等河流沿岸,代表性的瓷窑有兴安严关窑(图一) ,永福窑田岭窑(图二) 。兴安严关窑盛烧于南宋,以碗、盏、碟等日用器皿为大宗,兼烧其他器物。产品采用垫柱及四到六颗托珠叠烧法。胎质细腻致密,胎色有些灰中泛紫,也有的泛土黄色。器心印双鱼海水、花卉及吉祥语等纹饰。器表施青黄釉或青釉、黑釉、酱黑釉、天蓝、月白釉。
永福窑田岭窑始烧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代。烧制产品、装烧方法与严关窑相似,多为日用器,胎呈灰褐。其成熟产品在纹饰取材和釉色方面可以明显看出耀州窑青瓷工艺的影响。如印花放射状菊瓣纹、双鱼纹、折枝牡丹纹等;尤其是青黄釉色,富有耀州窑橄榄青釉的韵味。
图三 永福窑田岭窑青釉彩绘花腔腰鼓
青瓷腰鼓,是永福窑田岭的特色器物(图三) 。腰鼓,或称为拍鼓,原为古代西域打击乐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又称为“羯鼓” 。瓷腰鼓始见于隋,盛行于唐,延续至宋、元。馆藏青釉彩绘花腔腰鼓,腰身长而细,一端近球形,另一端为喇叭形,灰胎,胎中部较厚,表面施青釉,釉层稍薄。鼓身绘釉下褐彩纹饰。彩绘的线条活泼灵动,把鼓身分成若干空间,使静止的器物具有跳跃的动感。史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廓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 (南宋·周去非 :《岭外代答》 , 《丛书集成初稿》 ,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 。悠悠千年,广西至今仍保持红白喜事用拍鼓和乐的习俗,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木质腰鼓和陶质腰鼓仍类似宋代瓷鼓的形制。可以说,腰鼓绵长的生命力源自地域化的风俗生活。
图四 中和窑影青冰裂纹杯
图五 中和窑影青卧足碟
广西青白瓷窑,主要分布北流河沿岸,代表性的窑口有藤县中和窑(图四、图五) ,容县城关窑和北流岭垌窑。这些瓷窑均创烧于北宋,盛烧、衰落时间各不相同,但活跃期都在两宋之间。装烧方法为一钵一器仰烧法,中和窑晚期兼用一钵多器叠烧法。产品以青白釉瓷为主,碗、盘、碟、盏为大宗,还有枕、腰鼓、魂瓶等日常生活用器和印模制瓷用具。胎质洁白细腻,器壁较薄,釉色青白,聚釉处色深如湖水。以印花为主要装饰手法,常见纹饰有缠枝菊、莲、牡丹纹和攀枝婴戏、飞禽、束莲纹等。
图六 中和窑影青模印摩羯水波纹盏
图七 中和窑摩羯水波纹碗模
图八 中和窑席地缠枝菊花纹盏模
图九 中和窑锦地折枝花纹碗模
图十 中和窑珍珠地缠枝花纹碗模
图十一 中和窑莲池鹭鸶盏模
青白窑系出土的制瓷印花模具极具特色(图六、图七) 。模具从器型上分为碗模、盏模和盘模。印模一般呈蘑菇形,印面刻花纹 ;背面为圆柱状手柄。印面的花纹有席地缠枝菊花纹(图八) 、锦地折枝花卉纹(图九) 、珍珠地缠枝花纹(图十) 、摩羯水波纹、莲池鹭鸶纹(图十一) 、攀枝婴戏纹,双鱼鸳鸯纹等。模具印面的纹饰线条雕琢细腻,蜿蜒流动见力度,刻印的花纹活泼洒脱并具有浮雕的质感,表现了南国特有的纤细柔和、秀骨清风的韵味。
图十二 岭垌窑攀枝婴戏纹盏模
印花模具,不仅具有艺术美,同时承载着珍贵的史料信息。岭垌窑攀枝婴戏纹盏模(图十二) ,印背面刻“时号宣和三年辛丑岁仲秋念五日立” “岑七与岑八共使”字样。“宣和三年”为公元 1121 年,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图十三 岭垌窑双鱼鸳鸯戏莲纹盘模
图十四 永福窑田岭窑铜红釉盏
岭垌窑双鱼鸳鸯戏莲纹盘模(图十三)背刻“绍熙五年周念二记” 。“绍熙五年”为公元 1194 年,是南宋光宗赵惇的年号。还有更多的器物上面或刻划,或印有李、莫、林、陈、覃、岑等姓氏,以及莫一、莫三郎、李小二、梁四等名字。覃、岑、莫是壮族大姓,说明当地人直接参与了窑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些有纪年款、姓氏信息的模具实物,对了解和探索当地窑业的经营方式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注目的是,广西宋代窑址中,容县城关窑和永福窑田岭窑,出现了一次烧成的高温铜红釉和铜绿釉产品,这是宋瓷中独特的创新工艺。器物施以铜为着色剂的氧化铜石灰釉,通过高温烧制,在还原气焰中呈红色,而在氧化气焰中呈绿色。我国的绿釉陶出现在汉代,宋代绿釉瓷器普遍流行,烧制绿釉瓷的窑口有磁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等,但它们都是二次烧成的低温绿釉瓷。广西容县城关窑和永福窑田岭窑的绿釉瓷是一次烧成的高温绿釉,其釉色青绿莹润犹如碧翠。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一般认为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城关窑、永福窑田岭窑发掘的器物上“除可见鲜艳的铜红斑外,还有全红铜红釉器,其釉色多为猪肝色”(图十四) 。广西宋代瓷窑中出现的高温铜红釉和铜绿釉产品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但它们的出现对中国制瓷工艺的发展、断代具有重大意义。
广西宋代的窑口是民间瓷窑,它们的产品都是日常生活用品。从遗存窑址的分布、数量等状况分析,可遥想当时制瓷业一派“昼则白烟蔽日,夜则红光冲天”的壮观景象。两宋间广西瓷业的繁荣兴盛,是历史推动的必然结果。当中原地区,在辽、西夏、北宋的对峙、交战期间饱受战乱所苦的时候,偏于西南的广西无疑是吸纳民众,繁衍生息的乐土。靖康之间,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移民开始。在南宋定都于临安(今杭州)时,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更是得到巨大的开发。乘此之势,加上富饶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需求、对外贸易的刺激,这些都是广西宋代瓷业兴盛的动力。
可为何两宋后,广西的瓷业会沉寂如斯?它的工艺、技术、产品仿若流星般灿烂耀目,划过历史的天空而留下诸般疑惑。我们会追寻被时间掩埋的谜团。但此刻,让我们拂去时光的尘土,细看真容,静赏它的美。
【七左堂】微拍正式上线,欢迎藏友们关注与支持,打开以下图片,长按图片,识别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