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6】王贞鹏:我们要做一位燃灯者



我们要做一位燃灯者

——读《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

四川省新津中学  王贞鹏

读罢《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有着强烈的在书中遇知音之感,这种阅读感受与去年寒假阅读赵越胜所著《燃灯者》颇同。好像一庭春雨滋心灵,又似满架秋风荡尘埃。

“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赵越胜取譬于此,把恩师周辅成喻为“燃灯者”,此喻可谓深得佛学精妙。

“回去点一盏灯,使它既能照亮你,又不会留下你的身影,你就可以通悟了。”谢云老师从中撷取新意,得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点燃心灯;教育的最终旨归,教师要成为燃灯人”的观点。

燃灯者是指在佛学里能用只言片语让人开悟的觉者。所以,教师要成为燃灯者,首要条件自己必须是一位觉者,大梦我先觉,爱心洒人间。

读完此书,我感觉作者谢云老师就是一位燃灯者和先觉者。他在序言《我们都是燃灯人》和后记《这一切不过是指月的手》袒露对教育的认识,不矫饰,不造作,不虚言,不妄语,不冒进,不悲观,字里行间里流泻出真教育者对教育热爱的情怀。“尽管在书里,我不断言说现实教育的种种弊端和错谬,种种缺失和不足,但更多的是立足于对理想教育的诉说和祈望,对美好教育的呼唤和追寻。就像我虽然着笔于禅门公案和故事,却始终着意于教育和教师,我虽然着笔于现实教育的不尽如人意,却始终着意于美好教育的可能性。”这些源自《这一切不过是指月的手》里的真诚而实在话,是真教育者回归常识讲道理,是燃灯先行者脚踏大地望星空。

“教育,就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启迪他们自己去思考该怎么做,去探索怎么做更好——点燃,是关键,也是核心。”这是谢云老师对“教育”的理解,他在“点燃”二字上开掘而去,深得“教育”开悟之道。

我更感觉谢云老师是一位教育的先觉者,在教育模式化、应试化、功利化甚嚣尘上的当下,他强调教育是孤独者的事业,教师需要良心和本分,教师需要对职业尊重和承担。常识之言,肺腑之语,娓娓而来,洞开读者心扉。这让我想到了鲁迅之言:“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某种程度上讲,谢云老师正是肩住教育“厚闸门”的先觉者,同时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呼唤更多的“燃灯者”加入,以期汇成一道坚实牢固的城墙去肩住已然变形的教育“厚闸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赏燃灯书。

我在此书封后看到是2013年4月第二次印刷,可见此书拥有众多读者,我也在谢云老师“1+1教育网”上看到了不少同道中人读此书后的文章分享,读之怡然。谢云老师用著书的方式“点燃”同道中人的心灯,老师们成为了燃灯者,未来的理想教育就会灯光闪亮。

全书由“修炼一颗柔软心、一双智慧眼、一腔宽容怀、一手绝活儿、一副担当肩”五个部分构成,谢云老师以禅门公案话教育,引子部分禅味盎然,正文部分教育味弥漫。“柔软心”是教育者炼就“宽容怀”的前提,“智慧眼”是教育者炼就“绝活儿”的保障,这些都最终指向教育者要有一副“担当肩”,义无反顾地做好教育的燃灯者。

我边读边做笔记,在引子部分有些禅门公案读起来明显有杜撰的痕迹。比如在第102页《一悟三千年:教育应多慢》引子部分关于蜘蛛的“得不到”和“已失去”的故事。我在书的旁边批注:“这个故事可能是杜撰,但颇具人生哲理。”

有些观点值得商榷,我就在书的右上角做标注。比如在第113页《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做教师的》这篇文章中,谢云老师说:“有些中学生犯了错误,面对老师的疾言厉色、声嘶力竭,不仅无动于衷,反倒不屑,神情里流露的,不是厌恶就是嘲讽。”我在旁边标注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学生犯原则性的错误,班主任或老师必须疾言厉色,大发雷霆。纠偏是教育者的应有之义,不能回避,也不该回避。”

这样的读书笔记还多,仅举两列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保证这些观点都正确。我只是想表达,读别人的书不能简单地沦为记录器,照单全收,读好书就是要借助别人的思想来构建起自己的思想。

面对当下的教育现状,很多教育人只充当了批评者的角色,很少有人思考如何去建设它。面对教育这座大厦,我们不能只充当擦拭者的角色,我们该思考如何去修建、加固、纠偏,让它变得更牢固更美好。故此,奔驰在教育道上的同仁们,让我们做一位燃灯者吧!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学生。

注:《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谢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出版2013年4月第二次印刷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