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黑龙江呼兰县驻军沿革(1683年-1947年)
一、清代驻军
①八旗兵。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呼兰河设卡伦(哨所)8处,呼兰始有驻军。每卡伦设官1人,兵9-10人。每年3月从齐齐哈尔、黑龙江(黑河)、墨尔根三城拨兵驻防,冬季撤回。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呼兰城守尉1人、副总管2人、佐领8人、骁骑校8人、关防笔帖式2人,拨兵500人,编为正、镶“黄白红蓝”八旗。光绪五年(1879年)设副都统1人,节制3路,中路呼兰城,设协领2人、防御4人、佐领12人、骁骑校12人、领催32人、前锋24人、甲兵628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撤销呼兰副都统,仅留协领1人、佐领6人、骁骑校6人、笔帖式4人、额委笔帖式6人、领催24人、甲兵72人。除呼兰驻军外,乾隆元年(1736年)设呼兰水师营,有运船10艘,设官1人,水手40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增委官1人。水师营的主要任务是从呼兰往齐齐哈尔、墨尔根(嫩江)、黑龙江(黑河)三城运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水师营撤销。
②练军。光绪六年(1880年),练军开始驻扎呼兰,初为海防营。时全省有马队1000人,步兵9000人。以马队300人,步兵500人分驻呼兰、巴彦、北团林子(绥化)。呼兰城有马队150人,设营总1人,参领、防御、骁骑校各3人;步兵300人,设统领1人,正、副扎兰各6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呼兰城有马队200人、步兵250人。
⑧镇边军。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海防练军归并,兼招汉民。全省计马队6营、步队11营,共17营。驻呼兰城内步队3营(驻呼兰城2营,驻巴彦1营);马队1营(驻双庙子)。光绪十八年(1892年),调马、步各1营去奉天。光绪二十六年(1900)沙俄侵略军进攻呼兰,步队2营被击溃,遂被裁撤。
④武卫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巡警军管带傅歧标在白沙坨“剿匪”战死,震惊呼兰。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向朝廷报警,清廷派武卫军帮办副都统昆源率马、步、炮队10营,分驻呼兰、绥化两府,围剿“匪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回京。
⑤奉军。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武卫军撤走,同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黑龙江巡抚程德全上奏朝廷,请调军队,清廷派奉军后路副将吴俊升带兵进驻呼兰,所部5营分驻呼兰府及巴彦、兰西两州县,宣统二年(1910年)奉军撤走。
⑧淮军。宣统二年奉军撤走,淮军统领王怀庆奉调,率所部3营驻防呼兰,不久撤走。
二、民国时期驻军
1913年中央陆军骑兵第四旅旅长英顺驻防呼兰、海伦、绥化各地,旅部设在呼兰城。1917年英顺被免职。黑龙江陆军混成第二旅旅长刘德权驻防呼兰,不久调巴彦。1918年第二混成旅团长李梦庚所部骑、步兵4营驻防呼兰。1919年萧显扬代替李梦庚任团长。同年10月,英顺重新担任黑龙江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兼全省清乡会办仍驻呼兰。1921年6月,奉军骑兵第五十八旅驻防呼兰。次年冬,黑龙江陆军第一混成旅改编为东三省陆军步兵第二十二旅,石得山任旅长兼东荒剿匪总司令,司令部设在呼兰城。1924年石得山病死,原骑兵第十二团团长石青山接替石得山职务。1925年夏第二十二旅改编为东北陆军骑兵第十二旅,石青山仍任旅长,驻于呼兰。1928年马占山代替石青山任旅长,骑兵第十二旅改为黑龙江省防陆军骑兵第一旅,旅部及剿匪司令部仍驻呼兰。
三、东北沦陷时期驻军
1932年5月,日军平贺旅团侵入呼兰城,停留3日后,继续向绥化、海伦北侵。同年9月初,日军两角大队本部进驻呼兰。8月日军到大方台“讨匪”,9月19日与邓文抗日部队相遇,遭邓文部队狠狠打击,日军损失严重,撤去绥化。月末日军步兵第二联队1个中队进驻呼兰火车站,并派一个小队驻守呼兰河大桥。1933年春,伪满国民军混成第二旅三团三营驻于呼兰城内,一部派驻康金井。同年5月26日,日军二十八旅在呼兰设黑龙江省南部地区警备司令部,日军平贺少将兼司令,同时设呼兰城守备队,守备队长为熊野御堂。1934年4月,日军南部地区警备司令部撤销,呼兰城日军守备队常驻呼兰。
四、解放战争时期驻军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8月20日苏联红军一个团进驻呼兰,城内、呼兰站、康金站各有驻军。苏军进驻的主要任务是:武装剿匪,维持地方治安,保护哈北地区铁路运输安全和协助地方建立政权。苏军于八九月份释放全部监狱在押犯人;收缴伪满警察枪支;接管县仓库;将县公署科长以上伪官吏13人和伪警察押解绥化。10月解散国民党县党部和国民党专员办事处。1945年11月初,中共在呼兰建哈北专员公署,同时设哈北军分区(即滨江省保安队哈北支队司令部),老四团经补充兵源归属于该司令部,谭友林兼任司令员,李建平任政委,李亚田任参谋长。后军分区移驻巴彦。1946年2月,三五九旅第二梯队进驻哈北地区,司令部及其警卫团设于呼兰。1946年7月,三七部队来呼兰驻防。1947年上半年先后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