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 比起教育技巧,依恋关系更重要

亲子精选频道:一个有态度的公众号

长的好看的人都点击蓝字关注了

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

--- 武志红

1

- 亲子精选频道 -

已经晚上8点,12岁的杰里米还在捧着电脑专心和朋友聊天,八卦学校的各种同学。而此时,作业还是一片空白,爸爸反复提醒了好几次,也没有效果。爸爸很生气的吼道:如果你在做该做的事情,我当然不会烦你,接着两人就吵起来,最后杰里米冲爸爸大喊:你什么也不懂!就砰的关上了门。

爸爸很生气,也很伤心,同时也很内疚,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又搞砸了和儿子的关系。

7岁的克里斯汀最近像变了一个人,总是跟父母对着干,说话没礼貌,尤其是在朋友面前冷若冰霜的对待父母。母亲说孩子像刺猬一样,特别难管,提点要求各种抗拒。母亲会控制不住跟孩子吼叫,说一些事后让自己后悔的话。

9岁的肖恩,父母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但为了不伤害肖恩,两人离婚后都没有组建新的家庭,但即使是这样,肖恩还是变得非常叛逆,对父母出言不逊,父母用了 很多方法,都不管用,不得已对孩子进行了体罚,父母情绪很低落,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儿子无法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

肖恩渐渐出现了逆反心理,在卧室门上贴了“禁止入内”。

上小学的伊桑,虽然不是主动学习的类型,但他很聪明,一直是班里的好学生。在即将步入6年级的时候,突然作业不写了,注意力不集中,和别人争辩,课堂捣乱,不仅不听父母的话,反而听同伴的话,做什么都跟着同伴,模仿他们的行为,被一个同学疏远后,会马上找另一个同学。

2

- 亲子精选频道 -

上述几个故事,是很多父母的现状。父母发现,小时侯跟自己很亲近的孩子,长大后跟自己越来越生疏,变得无法沟通,喜欢听同龄人的话,模仿同龄人的行为。父母很伤心却又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甚至自己内疚又找不到方法与孩子沟通。

其实这些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关系问题。

而这些真实情节,都来自《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一书。这本书由武志红老师主编,书籍讲述了孩子所有行为背后,我们看不到的深层问题:与父母的依恋关系。

当我们遇到上述各种问题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本书,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而书中也告诉我们,怎么及时修复和孩子的依恋关系,以及依恋关系有多么的重要。书中的观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提醒。

3

- 亲子精选频道 -

多跟孩子玩并不能提高社交能力

现在很流行的教养方式中,很多父母鼓励孩子去接触其他的孩子,比如3岁的孩子,会安排一些能让他和同龄人玩的活动,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想法,觉得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似乎成了父母的一种执念,但其实这并没有证据支撑。

社交的确有助于孩子真正的融入社会,但是也只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前期条件是孩子能清楚自己的想法,并坚守自我,同时也懂得尊重别人,而不是为了让别人接纳自己而压抑了自己的个性。

很多时候,教养问题的形成都是父母太着急导致的,他们没有耐心去观察孩子,看见孩子的需求。

孩子更需要依恋而不是朋友

同伴无法消除孩子的无聊感

孩子经常说我很无聊,这很无聊,引发这种无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孩子无聊,是因为他们的依恋本能没有被充分激发,同时又缺乏自我意识来填补这个空缺。

而与同伴建立了依恋关系,像肖恩一样,喜欢模仿同龄人,跟同龄人交流,这样同伴导向的孩子,很难长大,无法形成独立的意识。

真正的自尊,不会因为我会做某件事,相反,真正的自尊是,不管我能不能做某件事,我都是有价值的。

4

- 亲子精选频道 -

看见孩子 ,看见自己

重建亲密关系,是孩子成熟之前最后一次走回正轨的机会。

稳定的依恋关系是教养的根据,一旦关系破坏,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复,与孩子重新建立起情感联结,这样孩子才会重新回到父母的羽翼之下。

微笑,点头,睁大眼睛,轻声细语,展现出成人面对婴儿时的本能的爱。

关于如何做父母—先跟孩子搞好关系,在关系中准确而及时地回应孩子,当孩子被看见时,父母也看见了自己。

依恋是怎样一种力量

依恋—

让孩子愿意听父母说话

让孩子跟父母更亲近

只有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引导者

孩子才更愿意为了父母而努力

书籍主要目录:

第一部分

在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

第二部分

不被看见的部分,自我难以健全

第三部分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第四部分

如何在数字时代守护我们的孩子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

0-18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本文部分文字选自《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武志红老师主编心理学书籍,可以让我们变成更好的父母

点击原文可查看书籍购买,在书中寻找方法和答案

在看点这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