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专栏】一只草鞋 / 文:杨成志

一只草鞋

作者:杨成志

那天清晨,她接到女儿从上海打来的电话,告诉她一定要抽空看一下在微信中给她发来的一篇文章。女儿是个在读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却更痴迷于文学,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一堆乱糟糟的文字上,让她颇感痛心;所以平日里女儿发给她的那些所谓靚文,尽管被女儿夸得神乎其神,但她就是一篇不看一篇不留,也算是对女儿叛逆的叛逆吧。

可是,这篇文章她倒真打算看上一看,因为这篇文章的题目吸引了她,与女儿的那个电话无关。她点开微信,找到了那篇题为《一只草鞋》的文章。几乎在第一时间,她就断定这是女儿写的,因为“一只草鞋的故事”,她给女儿讲了无数遍,用女儿的话说,都讲八百遍了,小时候愿意听,大了谁还愿意总听一个老掉牙的故事。

现在女儿又把这个老掉牙的故事搬出来,一定是想使用“怀柔”政策,来换取她不干涉女儿的文学爱好;但作者姓名不对,叫枫叶,看来是女儿用了笔名。

她心不在焉地扫了几眼,但就这几眼,让她看出了差异。

这篇文章是女儿写的,却不是她女儿写的,是人家的女儿写的。接下来再一句一行地看下去,时间、地点、人物全都对上号了,而且作者的笔触是那么细腻精致,把一场恶作剧竟然写的催人泪下;因为,她流泪了。

这篇文章引导着她,又重新回到40多年前的那堂体育课。

 二

她记得非常清楚,即使在梦中她都能记得非常清楚;因为天降大雪,那堂体育课改在室内进行,几个男同学从体育器材室抬来一个粗帆布包制的大垫子,同学们在体育老师做完示范动作后,依次排着队,在垫子上学做前滚翻。

那年她14岁,上小学六年级。她看着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全都轻松灵巧地完成了动作,她也很自信地站在大垫子前,然后就同大家一样做了一个前滚翻。

她成功了,翻过去了;也可以说,她失败了。

因为她翻错了方向,从左侧翻到垫子外面去了,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如果到此为止,那也没什么好难为情的,可是,她甩飞一只鞋,一只草鞋。现在要是有谁穿一双苇编胶底草鞋走在大街的雪地上,那是绝对百分之百的拉风;可在40多年前,穿草鞋一定是贫穷的标志。

她家是赤贫,能到学校读书已属不易,拿不出钱给她买一双能系鞋带的棉鞋。平时倒也没谁当面嘲笑她家贫穷和她的草鞋,可当一只草鞋飞起来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男生,根本就不让那只在空中飞舞的草鞋落地;他们把她的草鞋当毽子踢,然后又当足球踢,有几个女同学也尖叫嬉笑着参与其中。

她哭着喊着抢回自己的草鞋,然后背起书包,冲出教室,顶着鹅毛大雪,失声痛哭地跑回家去------

一阵悦耳的彩铃声,是女儿在视频呼叫。

“妈妈,你们同学高中毕业40周年聚会,请你参加,带我一起去呗,我长这么大还没去过你的家乡呢,”

“我小学都没毕业,哪来的高中同学;再说了,我的家乡有什么好看的,长白山下,荒山野岭的。”

“妈妈,我理解你,也同情你,当年你的那些同学是很过分,可那时候他们也都是懵懂少年,你没看枫叶在文章中写的多感人,同学们找了你40多年,就为当面向你道歉,有几个同学在去世前还在念叨这件事,你就忍心让他们全都抱憾终生吗”?

她忽然觉得女儿长大了,是大人了,而自己却变小了,变成小孩了;不,是变老了,变成老小孩儿了。女儿说的在理,要不是当年那只草鞋的激励,也许干不出今天这番业绩,当年那件事情已经快过去半个世纪了,也不该继续耿耿于怀了。

“行啦,听你的,既然你们有联系,你就联系吧”!

“妈妈,你就等消息吧”!

那一天终于来到。由于她的到来,班长把同学们一个不差的全聚齐了,已经去世的由家属代表。枫叶跟女儿说,老同学们将会以特殊的方式向她道歉,她想象不出特殊的方式会是什么样,这倒让她很期待;但她决定视情况而定,到时候临场发挥。

同学聚会的地点,选在一个偏僻的沟口。她有些纳闷,不记得自己在南下创业之前曾与这里有过什么瓜葛。开车接她们母女的小伙子是某个想不起模样的同学的儿子。据他介绍,那里有一个废弃的小学校,前些年同学们集资买下来,改造为小型私人庄园,“庄主”名叫李英,是小伙子的母亲,常住在那里,负责管理照料庄园。

她原先所在的农村小学只能读到五年级,为了继续上学,她克服重重困难,在六年级时转到煤矿子弟学校。在这里,她曾经年年考第一的优秀成绩不复存在,可是贫穷困苦的囧状却暴露无遗;她是班级里唯一学杂费全免的特困生。

在一个陌生的新环境里,她连大气都不敢喘,更不用说结识新朋友;可以说,严重的自卑感让她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要不是有那只草鞋的插曲,她这辈子也许不会再来这里。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她与这些同学没什么感情,不要说40多年之后她记不清也分不清谁是谁,就是当年那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也没有认识谁,基本上属于萍水相逢、擦肩而过;枫叶在那篇散文里写道,这些同学已经找她40多年了,就为向她道歉,虽然不知是真是假,但多少有些令人生疑,感觉好像是为文而文,一说而已。

她实在是找不出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可以证明这些所谓的“同学”苦苦寻找自己,只是为了当面道个歉,说声“对不起”,而不含一丝一毫的企图和目的;在江湖上她也算是见多识广了,只要一打眼,她就能明辨是非,判断出对方的目的和动机;她并不害怕花样繁多的阴谋和算计,因为她心如铁志如钢,纵横商场几十年,“浑身是胆雄赳赳”,什么样的酒全喝过,没醉过。

热烈欢迎的场面并没有出现,操场上空空荡荡渺无一人。

惊愕中,门开了。走出一个满脸微笑、张开双臂的女同学,到了面前也不报姓名身份,只是结结实实的和她抱在一起;是呀,人家就是报了姓名也没有用,她根本对不上号。

紧随其后,一个满脸灿烂的男同学亦如法炮制。

女儿捧着小摄像机,不间断地拍摄着感人场面。这位上海名牌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智商也不算低,却猜不透眼前这些年近花甲的男男女女在玩什么新把戏;只见操场上40多位同学依次与妈妈拥抱后,就像提前演练过似的,按高低顺序4人一排组成队列,让这远道而来的母女俩,在激动地热泪盈眶之后,依然是不明就里;因为操场上的气氛略显诡异,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居然全都沉默不语。

终于有人说话了,说话者是最早与她见面拥抱的那一男一女之一女,这俩人始终站在她的身边,没有进入队列:

“林玉芝同学 ,我叫刘翠萍,是当时的少先队大队长,他叫严德福,是当时六年三班的班长,现在,我们去接许老师一起来参加同学会”。

“许老师!我想起来了,她是上海人,是上海知青,模样有点记不得了,她没返城回上海吗”?

“她扎根边疆不回去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了”!

“她在哪儿”?

“在学校后面的大山上,在一片四季常青的松林中”。

“她------”

“是的,在你离开学校半年后,她离开了这个世界。那年夏初时节,学校组织学生支农,去帮助生产队春耕;许老师带领我们就在那片水田,看着没,就河对岸那片水田插秧。眼看到吃午饭的时间了,我们又饿又累,就准备收工到小学校,也就是现在这片庄园来吃午饭,可偏偏这时候下起了大暴雨。嗨,你看你女儿多懂事,还给你准备了旅游鞋,换上吧,前面路不好走,高跟鞋累脚不说还容易崴脚”。

“许老师是因为山洪暴发吗”?

“不是,但与这条河有关。

那天的大暴雨下得太急太猛了,楞把山川大地抽出一片片一人多高的白色烟雾,雨点砸在身上脸上生疼生疼的;可山洪暴发也不是立马就来,趁着河水尚未大涨,许老师领着我们快速渡河,好到小学校避雨休息。她让几个身高体壮的男女同学在河中手拉手站成一排,保护全体同学安全上岸,然后这些担当保护任务的同学再依次从河中撤出;许老师是站在最后一位,她前面的同学就是李英。

事后李英回忆说,她被大暴雨砸昏头了,上岸时脚下打滑,一个趔趄失去平衡,身体倒仰着跌落河水里;李英说她坠入水面的一瞬间,看到许老师就像一只大鸟一样朝她扑来,可她已经没入水中。后来同学们发现许老师不见了,就急忙沿着河边向下游寻找,但只在不远处的岸边上找到昏死过去的李英”。

“许老师殉职了,是吗”?

“是的,就葬在这后面的山坡上,逢年过节和她的忌日,在家的同学都相约着给许老师烧纸上坟;每逢十年搞一次同学聚会,我们都会举行一个仪式,把心里话跟许老师说一说,今年你回来了,我们有更多的话要跟许老师说”。

她沉默了。她觉得嗓子发紧发干,嗓子眼犹如在冒火。

她不顾女儿的反对,穿着一身华丽的进口名牌服装和一双意大利新款限量版高跟女鞋,就是意在向这些“所谓的”同学们进行无声的抗议和示威,她要让他(她)们看看清楚,谁才是“穷人”!

没错,她就是要报复。当年你们拿我的一只草鞋当毽子踢、当足球踢,你们把我的尊严踩在泥土里,你们把一个贫穷困苦的女孩欺负得痛哭流涕;你们是应该道歉,但不是向我,而是向穷人道歉!我之所以这么想、这么做,就是为了替穷人讨回公道;然后,我就与你们切断一切联系,老死不相往来!

她在飞机落地前一直就是这么想的,可是当她的双脚一踏上故乡原籍的热土,心中的积怨就减去一半;当她被每个同学都一声不吭地拥抱过后,她让那种从未经历过的真诚感动得热泪盈眶。

她决定捐弃前嫌,过去的事一句不提,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地玩几天;这是因为,当她听完刘翠萍讲许老师舍身救李英以及同学们40多年一直不忘祭奠老师的感人情谊后,突然对自己这么多年始终不忘将那只草鞋耿耿于怀的狭隘之心厌恶至极,顿感羞愧不已。

班长严德福带领同学们一字长队奔向后山。她和刘翠玲落在最后,女儿则跑前跑后忙着摄像,等她赶到许老师的墓地,同学们已经围着许老师的坟墓站好队形;她猛然间觉得自己的脑袋胀大了一倍,因为在许老师的墓前,在同学们已经摆满鲜果食品的供桌上,她看到了许老师,她看到了黑框黑纱环绕着的许老师的照片。

她一把抓住身旁的刘翠萍,她好像听到了许老师在跟她打招呼,实际是她自己心脏激烈的撞击声;她看到许老师还是那么笑盈盈地注视着同学们,她看到了许老师脸上那两个浅浅的小酒窝,忽然间,一股暖流涌入她的心窝。

她就那么木木呆呆地看着许老师,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此刻,她听到刘翠玲情真意切地说:

“许老师,那一年,我们14岁,您19岁;如今我们已年近花甲,可您还是19岁!许老师,您还能记得我们吗”?

“哇------啊------”

不知是谁震天一哭,不知是谁率先一跪。她听到了震耳欲聋的哭声此起彼伏,她看到了同学们呼啦啦跪倒一片,她也想跟同学们一起跪下去,可她看一眼膝下的野草和泥土,有点不忍污损身上的高档品牌服装;还是她的宝贝女儿知心知肺,一转身把简易手袋扔在她的膝下,让她可以毫无障碍地跪了下去。

“许老师,您可以安息了!我们把林玉芝同学找到了,她现在也来到您面前,您看到她了吗?您当年曾说,不找到林玉芝,您心不安;其实我们这些同学的心更不安,是我们的恶行伤害了林玉芝,赶走了林玉芝。40多年来,我们的良心时时刻刻都在经受着煎熬,如果我们没有良心,也许不会这样痛苦;但因为林玉芝,因为那只草鞋,您向我们循循善诱讲道理,您教会我们做人要有良心、要有同情心;要善良、要正直,不能恃强凌弱。

您给我们当老师的时间那么短,可您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却是那么多;您比我们才大5岁,可您说过的每句话都能让我们铭记终身。我们这些同学没有一个当大官的,可却是没有一个干坏事的,更没有一个丧良心的;因为同学们把您留给我们的一大箱子书,全都看了好几遍,我们向您看齐,向您一样做人做事。下面让林玉芝跟您说几句话,您一定还没有忘记她吧”。

“许老师,我是林玉芝,我回来了,您还记得我吗?我想您!我回来晚了,我缺课了,我要补课,我要让同学们帮我补课;我还要把我的团队和员工分批轮流地带到您的坟前补课,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您的课,您可不能丢下我们不管呀!许老师,您听到我说的话了吗?您答应了吗?呜------呜------”

“许老师,是林玉芝回来了,是我们的后代联手把林玉芝请回来的,也是您在天之灵把林玉芝感召回来的,现在我们就接您回庄园聚餐;同学们都说好了,我们每人都要当着林玉芝的面干一大碗白酒,以表歉意”!

“许老师,每次接您回去聚会,都是李英捧着您的遗像走在队伍前面,今天由林玉芝来捧您的遗像好吗”?

“严德福说得对,今天就由林玉芝来捧许老师的遗像”!

她闻听此言,立刻跪行十几步,把许老师的遗像捧在面前;她仔仔细细地端详一遍,然后,把自己的脸伏贴上去。

泪水,把她的脸和许老师的脸粘在一起------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作者简介】

杨成志   

1958年生    吉林省和龙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尝试写作。

(0)

相关推荐

  • [老知青回忆录] 大学(四十九)

    大        学(四十九) 同学们经历的这次地震,就是震惊中外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太原市的震级是5.8级.直到第二天下午,我们才知道唐山是地震中心,震级是7.8级(实际是8.3级,当年国 ...

  • 同学情,三辈亲!写的太好了,送给我亲爱的老同学们!

    知青网 ..........................................................以下是正文................................. ...

  • ​人在无奈的时候|| 范庆平

    人在无奈的时候 小说  范庆平   63年的9月1日,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城关第一中学的校园里,新来报道的学生,拿着通知书,看着黑板上的班级排名表,依次走进了各自的教室,一张张陌生的脸,带着好奇神情, ...

  • 往事并不如烟——忆我的七七届高中生活

    原创 湖湘广记 湖南图书馆 4月12日 作 者:王承英       插 画:希希 题记: 这是我和我高中同学的真实经历.谨以此文献给跟我一样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的同龄人,更献给今天在日益强大的祖国大地上 ...

  • 朱学英:兴趣:我欢乐人生的老师

    兴趣:我欢乐人生的老师 文图/朱学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兴趣好比路灯,引导你走向成功:兴趣好比船桨,推动你驶向远方:兴趣好比羽翼,托举你翱翔天地:兴趣是一种向往,让你向着理想永远奔 ...

  • 王艳弟——诸事天下巧.辽南惊悉见

    诸事天下巧.辽南惊悉见 打开尘封的闸门,拣拾众知的事件,把平淡无奇的文字与引人入胜的语句互搭,使浏览故事的你,与我一同的进入时光隧道,感受旧年时那些惊猝有趣的真实记录-- 一 1975年2月4号,夜里 ...

  • 【知青岁月-专栏】桤木树 / 文:冷月无声

    [知青岁月-专栏]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总数估计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共和国历史上,知识青年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人生 ...

  • 【知青岁月-专栏】知青岁月忆"双抢”/ 文 : 一生平安

    ☀ 感谢阅读!欢迎赐稿!本刊栏目:知青岁月||农民工故事|美文诵读|军旅岁月 知青岁月忆"双抢" 一生平安 50年前我的知青下乡地在鄞州区洞桥乡树桥村.时光流逝,时代变迁.唯有那亲 ...

  • 【知青岁月-专栏】下乡的轶事 / 文 : 申力

    ☀ 感谢阅读!欢迎赐稿!本刊栏目:知青岁月||农民工故事|美文诵读|军旅岁月 下乡的轶事  申力 真的巧合 --下乡开始与结束那天都是我的生日 1975年8月26日是我17岁的生日,也是我下乡出发的日 ...

  • 【知青岁月-专栏】我中意的“武器”/ 文:施扬

    我中意的"武器" 施 扬 题跋:本文尝试用散文诗的节奏描述那段经历,不是想要歌颂而是为了难以磨灭的忘却. 在建设兵团我有把中意的"武器",就像部队战士手中的钢枪 ...

  • 【知青岁月-专栏】我的种稻收获 / 文 : 施 扬

    我的种稻收获 施 扬 题跋:有人说知青下乡一事无成,可一份耕耘总有一份收获.尽管这份收获有点痛苦酸楚,可那毕竟是你成长的历练! 每个知青都有刻骨铭心的经历:从开始的满腔热血,到期间的百般煎熬,至最终的 ...

  • 【知青岁月-专栏】魂牵兮,土坯房/ 文:施扬

    魂牵兮,土坯房 作者:施扬 几回回午夜梦醒,我感觉还在农场那排土坯房里,睡在那张用四根铁锹柄当撑脚的木板床上.头顶上摇摇欲坠的茅屋顶压的我喘不上气来,柳条门隙中呼呼吹进的寒风让我四肢颤抖.我惊恐的问自 ...

  • [知青岁月-专栏] 麦收季,话“三抢”/ 文:施扬

    麦收季,话"三抢" 施扬 题跋:老农友聚会,酒酣话篓.说不完农忙"三抢"的苦,口不停如翻仓倒粮的"斗"(笆斗). 我不了解传统的" ...

  • 【知青岁月-专栏】一个女知青的遭遇 / 文:一生平安

    一个女知青的遭遇 一生平安 她走了,走的是一条弱女子传统的自灭之路,用死来摆脱自己的痛苦.了解她为人的,都为她的死洒下同情之泪,老村长揣着按有上百枚手纹和印章的控告信,直奔政法机关. 她走了,带着对人 ...

  • 【知青岁月-专栏】春天里的烦恼 / 文:施 扬

    春天里的烦恼 施 扬 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和煦春风吹绿了落叶杨的枝条,湿润春雨滋润了盐碱地的灰蒙.河塘边的柳树随着风儿荡漾起一条条"花辫子",虽俏不过江南垂柳那般婀娜飘逸,却一样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