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出文物(027)|曾候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总重2567公斤,长钟架长748厘米,高265 厘米;短钟架长335厘米,高273厘米

文物年代:战国

出土信息: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馆藏地点:湖北省博物馆

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出土时情形

曾侯乙编钟的铸造艺术与音乐意义

王明辉

曾侯乙编钟与古代音律

曾侯乙编钟是古代器乐的代表。编钟的主要功能包括实用功能和礼乐功能。关于编钟的起源说法较多,有古书记载说钟是尧舜时期所创,也有史料记载称钟始于炎帝之孙伯岐。由此可见,最原始的钟应该是人们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据考古发现,陶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钟类器。在商代,铜钟已经出现,在已出土的殷墟乐器中,钟的造型十分古朴。随着礼乐制度的不断发展,钟的发展也较壮观。钟鼓被称为众乐之首。曾侯乙编钟正是集礼乐文化的历史产物。编钟所体现出的音乐、铸造等方面的价值也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编钟的演奏以及钟铭上的音名证明了在先秦时期中国已经有七声音阶的存在。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相对音高和绝对音高。曾侯乙编钟包括了楚、申、晋、齐、周等各国的律名、音名等关系。编钟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领域也较广泛,其中包括了音域、音阶、音程、宫调等内容,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先秦音乐。


曾侯乙编钟与古代礼乐

在古代音乐中,钟属于金类,除了具有乐音作用外,还能够在演奏中击出节奏,与鼓一起指挥其它乐器。由此,钟与鼓成为古代乐器中的礼乐器物,二者相互配合,彼此渗透,成为礼乐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器乐。编钟在古代礼乐中使用的范围较广,不仅突出了编钟的音律特色,同时也丰富了礼乐的类别,成为古代礼乐的重要代表。编钟在古代礼乐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编钟是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在西周后期,编钟的礼乐核心价值才得以体现。一直到东周时期,以编钟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得以形成和发展。编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迄今为止,全国多个省市相继出土了100 多批的编钟文物。在西周早期,编钟还处在配角,在礼乐制度中,编钟还不处于中心位置。在进入西周后期限,编钟才逐渐被提到中心位置,形成了编钟礼乐制度。其中八件成组的编钟不仅音阶构成更加丰富,音域也逐渐宽广,为编钟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其次,钟在商周时期不仅是雅乐的核心代表,同时也是贵族士大夫抒情表怀的重要媒介。编钟造型厚实伟岸,是贵族士大夫思想情感的传达,也象征着中国传统的民族品格。编钟既具有一定的娱乐价值,同时也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因此在古代礼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次,钟是周代乐悬制度的印证。曾侯乙编钟外观呈曲尺形,演奏时分三面悬挂职,与《周礼》中所记载的轩悬之制有相合之处。

最后,曾侯乙编钟是对传统礼乐制度的继承。在汉代末年,编钟的铸造技术已经失传,经过近500 年的大乱,到了唐代,编钟已经缺失,不仅铸造技术消失,而且编钟乐曲也已经残缺不全。之后随着李嗣真的共振法搜寻,最终发现一钟,这才逐渐恢复了编钟的使用。从宋代开始,学者对于钟的研究才逐渐恢复,而了解编钟音乐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如今仅存的清代宫廷编钟,虽然外观与古钟相似,但音律却相差甚远。中国传统的编钟铸造技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最初的铸钟技术不可同日而语。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为我们了解2000 多年前的音律文化提供了依据,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曾侯乙编钟与铸造艺术

古代青铜器是贵族财富的象征求意见,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也是一种高端技术,主要应用于贵族阶级。由此,青铜器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体现了古代礼制特点,具有较高的成本。在礼乐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下,礼器的制作尽管使用了新技术,但是推广起来却出现了一定难度,这也造成了技术的变迁,青铜器则成为礼器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最原始的青铜器制作中,十分注重装饰工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青铜器本身的风格特色,装饰工艺的盛行一度使青铜器走向了极端的装饰风格,而编钟的铸造则将铸造技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青铜器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出现了分铸、浑铸和溶模铸造三种方法。曾侯乙编钟的铸造集合了先秦时期的铸造技艺,同时能够运用青铜合金比例控制钟的音色。编钟的音质效果主要取决于编钟的尺寸、形状和合金比例等因素,而这些技术的运用与配合已经得到了合理的解决。曾侯乙编钟的铸造十分复杂,不仅模具和铸范较多,而且合金比例控制也十分严格。任何一种材质的含量增减,都对编钟的音色和旋律有明显影响。

在编钟中采用预热铸型等技术,能够保证编钟的力量均匀,有利于编钟在后期使用时的音频稳定。编钟复杂的铸造技术,却能够在工匠手中得到合理化处理。编钟的种类较多,不同类型编钟的铸造技术也各不相同。例如双音编钟的制作不是单纯的工匠经验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系统的科学知识,例如不同敲击部位的振动模式分析,钟体产生双音的声学特性等,都需要通过先进的铸造技术和声学知识得以完成,而这些内容已经完全超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技术水平。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核心是技术而非科学,而在曾侯乙编钟的铸造技术中却突出了更改的科学知识,这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但是受到礼乐制度的制约和影响,铸造技术及声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始终未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发展,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局限性所在。


曾侯乙编钟与铸造文字

曾侯乙编钟是古代礼乐的重要代表,充分体现出铸造技术的新水平。文字是铸造技术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编钟的重要特征。编钟铭刻文字共分为三种,即钟体铭文、钟梁刻文和挂钟构件刻文。这些刻字与楚国文字相近,因此也被归入了楚系文字。其中,钟体铭文是铸铭,钟体各个部位的铭文,在正鼓部是由右向左横书,其余部位是自上而下直书。曾侯乙编钟铭文与战国古文字的形体结构较为相似,同属于东周古文。从文字的发展历史来看,曾侯乙编钟铭文的书写主要发生在六国时,在此之后,文字开始出现隶变。由于铭文较为复杂,不仅文字多,而且篇幅长,因此,钟铭文在继承两周传统文字特点的基础上也迎合了时代发展需要,突出了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求意见。

钟铭文对于研究楚系文字以及文字隶变都有着宝贵的参考价值,是古代文字的重要构成。从钟铭文的内容风格来看,不仅具有浓厚的特色,而且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发展成熟,编钟铭文的字体也更加秀美,篇章规整如一,此外,在受到楚文字的影响,其中一部分铭文的增、换形的使用较为普遍,由此可见,曾侯乙编钟铭文既形象地体现出楚地文字特色,同时也丰富了铸造技术的内容和形式。

曾侯乙编钟的文字属于楚系文字,写法也与其相近。由于乐器文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编钟铭文书写时需要一定的美化,加上时代特点、书写风格听影响,编钟铭文又不完全等同于楚文字。编钟铭文与楚文字之间有相似之处,也在彼此比对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编钟铭文的使用对铸造技术水平也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编钟铭文的字体较多而且复杂,笔画增减变化,也成为楚系文字的典型代表。编钟铭文的制作多数为铸铭,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色。编钟铭文为研究东周和先秦铸造技术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钟梁刻文是在中下层横梁上的挂钟部位,顺着钟口的方向直书四五字。字体并不十分规整,体现出铸刻的质朴与锋利。从铸刻的文字来看,有明显的孤度,这类刻文虽与魏晋时期的名家手法相近,但是由于先秦时期的刻文较少,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结语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音乐发展史最具参考价值的考古发现。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旋律厚重。编钟铭文内容丰富,行文自然,突出了编钟高水平的铸造技术。曾侯乙编钟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曾侯乙编钟中所体现出的铸造技术成为当时科技发展的新里程碑。它通过分铸、党铸等方法,采用铜焊、铸镶和错金等工艺实现了编钟的装饰技艺。总之,曾侯乙编钟是我国音乐文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为研究中国音乐历史提供了宝贵史料,对当今的铸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健. 穿越时空与先秦文化的对话———品评《曾侯乙编钟》[J]. 中国出版,2016(14).

[2] 谭德睿. 曾侯乙尊、盘———中国古代失蜡铸造技艺的代表作———《《中国古代艺术铸造系列图说》之五十四[J].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1(06).

原文系赤峰学院王明辉《曾侯乙编钟的铸造艺术与音乐意义》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人猿揖别,凤鸣岐山

    仰韶时代文明初露 陕西的历史可以说是从蓝田人时开始的,不过更有名的还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存.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的考古学文化,被普遍认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以最早发现地河南仰韶村 ...

  • 商周重器 礼乐发端(下)——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随想(四)

    文物导览 青铜器上记历史,金文应运而生: 记录战争--利簋记着武王伐纣,虢季子白盘记着荣耀战功: 记录政事--大盂鼎记着周康王语录,盠方彝记着西周职官编制,王子午鼎记着施德政于民-- 青铜保温箱,美观 ...

  • 禁出文物(028)|曾候乙墓外棺

    曾侯乙墓外棺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 文物年代:战国 出土信息: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馆藏地点: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墓外棺,形制硕 ...

  • 禁出文物(029)|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尊高33.1厘米,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 文物年代:春秋战国 出土信息:1978年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 馆 ...

  • 曾候乙墓出土玉器,用料讲究,以和田玉为主...

    曾候乙墓出土玉器,用料讲究,以和田玉为主,白玉居多,也有青花料,还发现有岫岩河磨玉料.工艺精湛,可用精美绝伦.叹为观止来形容.活链技术,首创即巅峰,在中国玉雕工艺技术发展史上独占鳌头,传承至今.上述玉 ...

  • 带你认识195件禁出文物

    前段时间,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单方面借给日本展出,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文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集艺术.历史.精神 ...

  • 禁出文物(101)|宋人摹阎立本《步辇图》卷

    宋人摹阎立本<步辇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厘米 物年代:宋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公元七世纪,地处我国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区)开 ...

  • 禁出文物(099)|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水墨,纵25.9厘米,横143厘米 物年代:南宋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绢本,淡设色, ...

  • 禁出文物(090)| 卫贤《高士图》卷

    卫贤<高士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134.5厘米,横52.5厘米 文物年代:五代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本幅无款识,卷前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标题&quo ...

  • 禁出文物(089)|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 文物年代:五代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 ...

  • 禁出文物(088)|胡瓌《卓歇图》卷

    胡瓌<卓歇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256厘米 文物年代:五代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卓歇图>卷,五代,胡瓌作(传),绢本,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