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湖南·湘西地质公园
湖南湘西地质公园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大斜坡地带,以岩溶地貌景观为主体,兼有典型的地质构造事件、古冰川气候事件与古生物遗迹等诸多典型地质现象,完整记录了湘西地质历史演化过程,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质遗迹最集中、地质景观最震撼的区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
公园总体呈现四大特色:全球寒武系标准层型剖面“金钉子”、全球规模最大的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蔚为壮观的切割高原型岩溶台地-峡谷群景观、岩溶地质生态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
寒武系芙蓉统排碧阶金钉子标志碑 袁兵 摄
全球寒武系标准层型剖面“金钉子”
在地质上,常常将确定和识别全球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界线的唯一标志称为“金钉子”。“金钉子”相当于给全球年代地层“打样”,它的成功获取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地学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球地层年表中一共有“金钉子”110枚左右,截至2017年7月已经正式确立69枚,其中我国共有11枚。而在我国的11枚“金钉子”中,就有两枚位于湘西岩溶台地峡谷。
寒武系苗岭统古丈阶和寒武系芙蓉统排碧阶“金钉子”,位于花垣排碧至古丈罗依溪一线的寒武系斜坡相沉积地层中。这里是迄今我国中寒武系晚期开腔骨类化石最高产出的层位,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开腔骨类化石较高的产出层位之一。因此,排碧阶和古丈阶“金钉子”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完整的寒武系第七阶和第八阶地层标准剖面,具有重要的地质遗迹价值和极高的科研价值。
古丈红石林 赵敏 摄
全球规模最大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石林
在湘西地质构造中有一套岩石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奥陶系红色碳酸盐岩,它形成了十分罕见的红石林。湘西红石林主要分布于海拔300米~550米的酉水及其支流两岸的谷坡地带,出露总面积84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喀斯特演化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石林发育的主要地层是奥陶系中下统大湾组、牯牛潭组紫红色碳酸盐岩,系统展现了湘西在奥陶纪的古海洋沉积环境、古地理环境变迁及岩溶地貌演化的特征。在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长期溶蚀风化作用下,土下差异溶蚀转为地表差异风化,塑造出1000多个形态丰富、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组合复杂的红色石柱,是目前全球在奥陶纪红色碳酸盐地层上发育的规模最大的一片红色石林景观,为全球红色碳酸盐岩石林的模式地。
蔚为壮观的切割高原型岩溶台地-峡谷群景观
岩溶台地通常是指顶部相对平缓、四周陡崖环绕的、类似于平顶山或桌状山的一种岩溶地貌。湘西一带,受地质构造及地形高差的影响,所形成的岩溶台地类型比其他地方更加丰富,既有形态完整的半解体、完全解体台地,又有极为破碎的残余台地。湘西的岩溶台地,往往与峡谷如影随形,台地越是高度切割破碎,峡谷越是密集深幽险峻。流水沿断裂带侵蚀和溶蚀,形成脉网状岩溶峡谷群。密如蛛网的峡谷,分为线形峡谷、V形峡谷、箱形峡谷。
山势高峻,峡谷深切,加上雨量充沛,在岩溶台地的边缘和峡谷两侧崖壁,往往发育瀑布。地处岩落溪与酉水河交汇处的芙蓉镇,就修建在一个宽达70米的梯级瀑布之上。在众多的瀑布中,洞穴悬瀑是发育于湘西岩溶台地边缘最具特色的瀑布。它是指地下溶洞或暗河中的地下水体,从崖壁上岩溶洞穴口流出,悬挂于崖壁而形成的瀑布。
芙蓉镇梯级瀑布 李忠东 摄
岩溶地质生态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
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构造系统、强烈的地壳抬升,然后就是酉水和沅水不紧不慢、经年累月的切割与雕琢。大自然的演进历史和细节被认真地刻画在这里,丰富而优美的景观就像魔方的每一个色块,都在试图拼凑、诠释着湘西的神秘。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之上,一代一代苗族、土家族人是这里的主人,他们带给这片山水无限温暖与生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和文化,也给了文学家和艺术家取之不竭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