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着不去上兴趣班,还要继续坚持吗?
为家长提供游戏化育儿指导
为孩子提供游戏化心理支持
新学期,给4岁的儿子报了体适能课。前两节试听课都非常开心,我就给他报名了。结果一开始正式课竟然说什么都不愿意去了,每节课从出门闹到上课。
爸爸很生气,觉得不能随随便便就放弃,既然是自己选的,哭着也要坚持。妈妈就有点犹豫:如果孩子是真的不喜欢怎么办?不想勉强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
那么,到底是该坚持下去?还是随孩子高兴呢?
读者来信
其实类似的场景不仅在上兴趣班时会出现,日常学习中也会遇到。大部分家长的纠结在于——
坚持吗?——
如果孩子真的不喜欢这个课,会不会太勉强他了?
放弃吗?——
又怕孩子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将来无法应对挑战。
有人提议:要先看看孩子不肯去兴趣班的原因,针对原因,再来想办法和做决定。
有道理。可是这个原因似乎不那么容易找。
小美的妈妈反馈说
带孩子去上舞蹈课,总是不乐意,每天都有不同的理由。今天肚子疼、明天脑袋疼……这类理由用完之后,就跟我抱怨上课的问题,有时候说小朋友插队不遵守规则,有时候又说自己动作跟不上,还有时候说老师声音太大……
”
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练琴的经历:我妈妈回忆说,我小时候“一练琴就渴,像打开开关似的”,每天到了练琴的时间,就总是要喝水,然后就要上厕所。练半个小时,能喝4-5次水,上至少2次厕所。其实现在细想起来,那就是小朋友不想练琴的“拖延政策”。
所以,想提醒爸爸妈妈们注意的是——
不愿意去兴趣班是“心情”,孩子表述的各种理由是“事情”。很多时候,只针对“事情”并不能解决“心情”问题。
下面这样的对话也很常见——
我不想爸爸开车送我去上兴趣班。
那妈妈骑车送你吧。
我不喜欢Cici老师,她太凶了。
我看Cici老师一点也不凶啊,她可能只是嗓门比较大,她担心声音小了,会有小朋友听不见。
老师教得太快了,我都跟不上。
妈妈去跟老师要个视频吧,咱们可以在家里多练练。
孩子不断地提出问题,妈妈尽力想办法解决,但是,明显感觉到孩子并不买账。为什么?
因为孩子真正要表达的,不是一件件事情,而是背后的“心情”。而大人往往习惯性地专注于解决“事情”,完全get不到真正的“心情”。最后亲子间陷入这种反反复复的死循环,大家都很沮丧。
那么,困扰孩子的是什么心情呢?
最常见的情况,其实是孩子很喜欢这个课程,但却有点紧张。
很多家长会觉得“报名前问过他,他说很喜欢才报的呀!”我们要了解的是:孩子都是真实的“活在当下”的。他们表达的感受,就是说话那个瞬间自己的感受。那么就很有可能,当时他确实是喜欢的,开心的。但之后,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感受又不一样了。
那么,怎么知道孩子到底是喜不喜欢?其实,与其询问孩子的意见,倒不如观察他的反应和表现。
娜娜妈妈带女儿去上早教课的时候,一开始娜娜总是哼哼唧唧,不肯进教室和小朋友坐在一起。后来妈妈放弃强推女儿,而是尝试着让她在外围选一个自己舒服的位置坐下,也不强求她加入活动。
过程中妈妈看到,娜娜一直专注地盯着老师和小朋友,妈妈尝试问她“要不要走?”她马上坚定地摇头说“不走!”
整节课娜娜从头看到尾,回家还会告诉姥姥,今天大家都做了些什么。有时还会当小老师,带着爸爸妈妈一起做。几乎所有的课程内容她都记住了。
像娜娜这样的情况,孩子愿意去听和看,而不是直接“想逃走”,那就说明他其实有兴趣的,只是可能陌生的环境或人让他觉得紧张。
那么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让他放松下来。
帮孩子放松,不是告诉他“别紧张,放轻松”,更不是跟他讲理,说“上兴趣班很好玩啊,有什么可紧张的?”。这类做法,不仅不能让孩子放松,更糟糕的是,会让孩子觉得“紧张是件不好的事”,那么他就更有可能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上课。
所以,首先,接纳孩子的紧张。同时,用孩子能直接理解的方式帮孩子放松:比如抱抱,拍拍背。
另一方面,降低孩子适应环境的难度,比如——是否可以尝试着跟老师商量下,陪孩子一起上课?
女孩游游上舞蹈班的故事
那是游游第一次尝试独立上课,虽然很喜欢舞蹈课,但每次上课都十分紧张。于是妈妈和老师沟通,跟着游游一起去上课。
游游从一开始只缩在妈妈怀里,坐在教室一角看大家上课,慢慢过渡到可以离开妈妈,跟着大家一起跳一会儿,但很快又要回到妈妈身边。再之后妈妈退到教室门口,游游可以独立上完整堂课。
偶尔游游会回头寻找妈妈,妈妈立刻会展开笑颜,用表情告诉游游:“妈妈一直在这里陪你呢!”
就这样,游游慢慢适应了舞蹈课,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我也可以独立上课”的自信。
”
陪着孩子一起上,或者让孩子能够独立上一会课,再出来和妈妈抱抱积蓄能量,都是不错的方法。这个过程中根据孩子的情况,每次轻推孩子一点点,让孩子在能承受的压力情况下,慢慢进步。
开头提问的那位妈妈后来观察发现:
有时6-8个孩子上课,就会有3个老师,人一多他就紧张。最近有几次课是只有两个小朋友一起上的,他情绪就非常稳定,课堂也很努力。做的不标准,自己还会重新做,回家也会主动练习。
读者来信
通过这样的观察,可以帮助妈妈想办法降低孩子适应的难度,比如提前和老师沟通每节课约课的人数,或者选择一些小班上课的兴趣班,这样让孩子能够熟悉环境,并且觉得自己的动作做得很到位了,再去尝试进入大一点的班级。
9月、10月是入学季,因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对兴趣班的感受中,叠加了入学适应和假期调整造成的压力。
孩子们对紧张的上学生活还没有适应,周末又要去“上课”,有抗拒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孩子的情绪比较激烈,爸爸妈妈就要综合考虑,排列优先级:比如上幼儿园和上学是必须的,那课外的兴趣班是不是先暂时一段时间?等入园入学的状态稳定了,孩子比较适应了,再考虑兴趣班。
但还是有很多家长会担心——“放弃会不会导致孩子怕困难、没有毅力?”
不用过度担忧。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从不缺少“锻炼”的机会,不同的挑战,也会给孩子不同的收获。
适应幼儿园和学校生活,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的陪伴和支持,也能有效地帮孩子积累成就感,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