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因「妇人之仁」而失去天下,为什么苏轼却说这表现了项羽的「君子之度」?

我举个例子。

明末李自成是流寇起家,经常干友军,最有名的是把前来投靠的曹操(外号)干了,黑吃黑吞了他的人马,势力大涨,最后把北京城都拿下了,可那又怎么样呢?

水浒传里写得好,前期就是土匪,最爱火并,不管你是不是来投奔的,之前有没有结拜过,说翻脸就翻脸,嘴上说的义气,心里全是算计。这样的人不要说成事了,连县城都打不出去,要不说宋江文武都不行还能当头领呢,因为他能立规矩树目标。

都像乌鸦那样动不动就掀桌子,以后谁还敢和他一桌吃饭。

我觉得吧,很多国人就是让这些权谋类小说给教坏了,喜欢捞偏门,目光极期短视,一点都不讲政治。

真正的政治也有潜规则,也算计,但都在幕后,表面上的规矩还是有的,很少一桌吃饭,吃完就砍人的,太不像样子了!

当年安史之乱的时候,唐政府这边,父子也反目,儿子把老子位子抢了,但人家不叫抢,叫临危受命,老子退位也没让人杀了,在四川活的好好的,表面的和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安禄山那边呢,刺激!直接父子对砍,先是安庆绪杀了安禄山,还是虐杀,肠子流了一地。然后是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朝义杀史思明,把丛林法则玩到了极致,可那又怎么样呢?上上下下一点安全感没有,一起吃个饭还得穿上盔甲。

其实安史团队实力比政府军强得多,但笑到最后的还是政府军,主要原因就是一个讲规矩,一个没规矩。

最后回到苏轼这边,到了宋朝,中国的文人们发现礼这个东西是最重要的(现在叫文化传承),只要我们讲礼,政权就能稳定,政权稳定了,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军事上的一时成败不算什么,你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北边的游牧民族打架是厉害,但政权不稳定,经常起内讧,往往一个貌似强大的政权,很快就会衰败了(最明显就是唐中后期的吐蕃政权,一夜兴起,压着唐打,但这一波顶住,很快自己就完了)。

所以宋以后儒家的思路就是别管别人怎么样,先把自己管好。其实这个思路没错,国家再强,打遍天下无敌手又能怎样?还是帝王将相得名得利,最后苦的还是百姓。

再后来的大一统王朝的总体思路都是这样,一直到鸦片战争,洋人带来了全球化的时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套理论才算彻底被放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