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二十,莘庄
今日莘庄镇,早年是从莘溪河两岸发展而来的。1965年,莘溪河被填平,后改建成莘浜路。
1924年,莘庄镇的布庄吴协和号,开始经营花边业务,从事门市收购及串乡上门收购花边,促进了莘庄及周边地区的钩针编结产业的兴旺。当时吴协和号位于莘庄镇南街,南街不长,一公里左右,吴协和号具体位置无考,可能是现莘南新村,也可能是莘庄镇小学内。1955年,吴协和号被公私合营。
文革后成立的莘庄手工艺品总厂,是周边地区钩针编织的龙头企业,那本发行了700万册的《上海钩针花样大全》就是这个厂编的。厂址在现莘庄凯德龙之梦这个位置,隔壁邻居是上菱冰箱总厂,估计它们都是1980年代(闵行)区、(上海)县的拳头企业。
和我的想像不同,钩针编织的原料是棉线,不是丝线,所以需要棉花。1980年代的时候,莘庄有一个棉花站,位于今天北横泾东岸的闵行中心绿地,现在叫母亲林。下面这个雕塑中,飘动的红绸带是变形的W(Woman)和M(Mother),蓝色立柱中的水纹,体现母亲是人类生命不竭的源泉。不过这个绿地似乎乏人问津。
传说林则徐年幼时家境贫寒,1804年,19岁的林则徐中举,其后二次进京赶考,都未得中。1911年,26岁的林则徐第3次赴京赶考,途中盘缠不够,流落到莘庄镇,靠卖字为业,晚上住不起旅舍,只能睡在城隍庙的戏台下面。
城隍庙的西邻是会真道院,一个晚上,城隍老爷托梦给会真道院的道长,告诉他每晚睡在城隍庙戏台下的那个书生,将来会是大清国的宰相,希望道长慷慨解囊,资助林则徐一些路费,让他早日进京赶考。
会真道院的道长一口答应,由道院资助林则徐进京赶考,林则徐果然在这一科高中第二甲第四名,第一甲就三个宝贝: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甲第四名称为传胪,由他来宣读殿试录取的名单,风光可能盖过前三名。此后林则徐官宦之路顺通,直到位极人臣,是有清一代最著名的能臣。
后来林则徐途径松江府,特意来到莘庄的会真道院,感谢道院当年的雪中送炭,他看到城隍庙戏台左边新建了一座小厅,题“格思堂”三个字,留作纪念。
当然这还是一个传说,林则徐幼年时家中确实贫穷,但他少年中举后,就进官府任职,曾是福建巡抚张师诚的幕僚,不再贫穷,不会流落到莘庄以卖字为业。另外奇怪的是,城隍老爷自己庙里就没有富余的资金吗?为什么会求到隔壁的会真道院,难道临近年底,庙里的预算用完了?看来这是一个穷土地爷。
位于新建路的莘庄邮局,早年是莘庄城隍庙
闵行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口的二棵银杏树,会真道院留下的最后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