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材料的选取
随笔是文章体裁中的一种。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文学史上的高峰。也许,随笔也会创造出一个新时期的“泰山北斗”。随笔不是新品种,古代就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洪迈的《容斋笔录》,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只是在慢节奏和传媒并不发达的农耕社会里,随笔不具备繁荣的条件。网络时代的到来,写随笔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教师这个群体。阅读教育报刊便可知道,教育随笔已经支撑起刊物的半壁江山。随笔这种教研文章的兴起,是教育发展形式的需要。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教师工作繁忙,大块文章很难有时间读下去,其选择只能是拿得起,读得进,放得下,轻松有趣,从中受到启迪和影响的文章式样受欢迎。我在下面想谈谈教育随笔的材料怎样选取。
1、从教育生活中选取材料
有一句话概括了教师生活的全部,那就是“教书育人”。“育人”就是教学生学做人,做讲文明,有道德教养,遵守社会规则的现代公民。这是教师们每天都要去做的事。我们所做的事,就是我们的生活积累。我们的生活积累就是写作的素材来源。
要动笔写,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经常想一想,自己和学生之间发生的事,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教育道理。如果在思考这些事时,让你有了新的发现,让你激动,激动得希望拿出来与人分享,有话要说,这时候随笔的雏形形成了。老师,拿起笔来吧,瓜熟蒂落是自然的事情。
有次我给学生讲了个益智故事,故意把故事的结尾省略不说出来。故事说,庙里有个小和尚,常翻围墙出去偷鸡摸狗。围墙高,小和尚要出去需要把凳子垫着才爬得上墙,回来时小和尚又要跳下来踩着凳子……有一晚,老和尚采取了个办法,用了自己的育人智慧,使小和尚改掉了偷鸡摸狗的行为。
故事讲完,老师问学生究竟老和尚用的是什么办法?同学们纷纷猜测老和尚的教育智慧,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回答正确的却是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学生。他说:“可能是老和尚乘小和尚夜晚回来,预先把凳子移开了,自己躬身站在凳子的位置上,小和尚一跳下,便踩到师傅的脊背,受到感动,改正了缺点。”因为他翻果园围墙有过踩同伴脊背的经验。就是这件教育小事的触动,我写出了《借我一双慧眼》的教育随笔,发表在一家杂志的“魅力班主任”栏目上。
2、从教学生活中选取材料
教学是师生共同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可以进入笔下的东西,只要留心,写作随笔的材料就会源源不绝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有天早上,我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课书。方法是让同学们用“边读书、边思想、边理解、边追问”来学习,来备课。完了每个同学都要上来讲课给老师听。在听同学们讲课的时候,同学们的几种学法引起老师注意,很有总结推广的价值。有的学生读完一句,自己就课文提出问题,自己又试着给出答案,这是追问式学法;有的读完一句,举出例子,这是举例式学法;有的把自己选择要讲的段落背诵下来了,然后再提出自己的理解,这是背诵式学法;还有的同学是通过归纳段落大意来讲课……学法培养虽然我们经常讲,但在教师主导意识强的课上,很多时候被老师的教法屏蔽了。这节课却让老师看见了平时不易看到的美丽。为了把这美丽保留下来,发扬开来,讲给别人听,这样我写成了随笔,《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培养》。
3、从阅读生活中取材
信息这样发达,老师们不但读纸质书,也会读电子书。当然这些书可能是专业的,也可能是非专业的。但不论读什么书,你都要做个有心人,把它和自己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思考一下,也许在这不经意间就会有新的发现,就会寻找的撰写随笔的材料。
有次读报,读到一则故事,说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要不断挑选培训补充飞行员到空中去执行战斗任务。其挑选考试教材是著名心理学家桂尔福主编的,这教材里印有标准答案。用这套教材考试挑选出来的飞行员到了战场上,生还比例并不高。信息反馈回来,引起心理学家的注意。有天他亲自去看测试,并约了一个很有作战经验的飞行员同去。进来两个学员,考官的问题提出来,第一个学员回答:“遇到德国佬的火炮,我把飞机往前窜三百米,再往上蹿升起来…….”第二个学员说:“遇到德国佬的火炮,我就找片云彩躲起来,火炮激烈了,我掉转头跑……”
考试下来,桂尔福问老飞行员:“这两个学员你认为录取哪一个好?”老飞行员告诉他:“依我的经验,取第二个好。第一个给出的答案虽然是教科书上写的,是正确的。但你把飞机往前蹿高,德国鬼子不会调整好炮火等着你吗?第二个不照标准答案,这个人可能生还的机会要多一些。”桂尔福恍然大悟,在战场上越是不按规则出牌越能取得胜利。联系到我们现在的考试,都是讲标准答案,不符合标准答案答得再好也不给分,或者不判给好分数。这就很有话可说了,受此触发,我写成了《学生不按规则出牌可以吗?》的随笔。认为,允许学生不按照规则出牌,可能更能造就杰出人才。文章发表在一家省级刊物上。
4、从接受任务中选取材料
在我们的工作中,每年都会碰到一些上面安排下来或应他人请求需要完成的撰写任务。如果纯从交差了事的角度去做,当然做了就忘了,做得痛苦,做得心烦意乱,不会有多少收获;但从自身提高,有意锻炼自己的角度去处理这件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前些日子,朋友要求帮她做一下教师素养方面的研究。一研究就要思考,就要把平时的教育生活积累调动起来,也还要读点书。原本没心思写这方面稿子,但因为是任务,是人情,得做,并且还要力争做好。结果花了一星期时间,写成了《教师素养漫谈》。任务完成了,自己对自己又有了新的发现,不是这个机会,我也感觉不到自己还有这方面的底蕴,还可写出那篇长文来。
5、从对人生经历的反思中去选取材料
写稿的人,生活没有下角料,你的人生经历是一脉丰富的矿藏,只要愿意下功夫开采,总能找到“金矿”。我读《教师报》的时候,发现上面有个“教师成长”栏目,我想我可以给这个栏目写点东西。成长是长期的过程,在我三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有三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一句是:“把工作做好了,机会总会有的。”这是教育局的杨书记下乡来做思想工作时跟我说的;再一句是王校长在教师会上讲的:“知识要学好了等的,不能要着才来现学。”最后一句是校区的俞校长跟我讲的:“教书一辈子,该有的都要把它争过来”。领导们的这三句话跨越了我三十年的教育生活,我之所以能从一般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与这三句话的激励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反思,我写成了《三句话》,发表在《教师报》上。
6、从交流谈话中选取材料
要写稿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就不是一般的教师了,必须眼睛敏锐,耳朵敏聪,获得的信息要在心中翻几个来回,它有什么意义价值,可不可以写成东西,“到处留心皆学问”。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聚在一处,讲话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不讲话交流,尽开“哑巴会”,那还有什么意思,社会也就不叫社会了。人一交流,信息就传播、就发散开来,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就会被我们所感觉到。
有次聊天,听老师讲,说某学校定了条规定,学生入学,要买张书桌抬的去。什么原因?怕学生不爱护公物,弄坏公物。他们自己出钱买了扛来的桌子椅子,他们自己总会爱护了吧,出发点不能说就坏到哪里。但这样的管理肯定有问题。朋友说的事,激活了我的思维,我想,如果学生在自己的桌面上横刻竖画,摇坏桌脚,老师去教育他们说:“你要爱护公物。”学生反过来回答老师:“这不是公物,是我自己出钱买了扛来的,损坏了你干涉不着。”老师将怎样回答学生,怎样教育学生?这就是问题了。再联想到现在的私立学校,教师是学生交了费用雇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颠倒,学生变成了老板,学生变成了“主人”,难怪私立学校里,老师怕学生,老师奉承捧着学生。于是就写了《订立规章制度别忘了育人》的随笔,稿子发在《教学与管理》杂志上。
可以说,教师写教育随笔的材料满教室、满校园、满书本、满社会都是,根本就不缺乏,还是罗丹那句名言说得好,“这世间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去观察、去思考、去倾听,去发现,材料自然会来笔下报道,鼓励着我们,催促着我们,如鲠在喉般的,非得把他们写出来,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