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为什么二世而亡?

作者:唐不闻

有个朋友问我秦朝究竟为什么会灭亡,要想回答这个,需要连续追问三个问题。

1、为什么陈胜会反?

2、为什么陈胜一反,天下皆反?

3、为什么秦最终没能镇压住反秦军?

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陈胜反的直接原因就是不想因谪戍渔阳郡而送命。陈胜的身份是“闾左”,因为“闾左”这个词在史籍里出现的实在太少了,所以后世一直有所争论,但大体上比较靠谱的看法,都是认为是比较低贱的贫民。而且陈胜不是在家乡耕地,而是流落在外乡,这导致他在重视户籍的秦时代,身份比一般的农民还要受到歧视。秦汉时期有七种习惯性被征发去干活、戍边的低贱身份的人,陈胜是其中一种。

在秦国,男子到了二十三岁时,都有义务参加劳动(所谓徭役)和戍边(所谓戍役)。同时男子可以用获得的爵位来豁免这种义务。那问题就来了,秦国的这种爵位,过去绝大多数是靠对六国的战争中立军功获得的,但是统一之后没有立功的机会了,而各种徭役(修建陵墓、宫殿、道路、长城等)和戍边却不断,爵位可以免除一次义务,但免除不了两次、三次。当然,服务是有期限的,满期就可以回来,不过无论是徭役和戍边,危险性都相当大,所以被征发的对象往往都十分抗拒。比如刘邦任沛县亭长时,就押送过本县的刑徒去服徭役,路上跑了一大半。

陈胜和他那一拨九百人要去的地区是渔阳郡,在今天的北京附近,任务是防卫边境,对抗以匈奴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这个任务显然送命的机会很大,正如他所说:死者十之六七。

所以陈胜他们还在安徽境内就直接不走了,这时候他们其实根本还没有走多少路。当然天下大雨,耽搁了赶路也是原因,也正好给他们停在一处商量行事的机会。

陈胜用来劝说同伴的话里还有一句:误期当斩。现在有一种网上的观点是:按照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的《徭律》来看,误期只是罚款就行了,所以陈胜在说谎。这种观点是很轻率的。因为出土的秦简,并不是完整的秦律,也并没有证据表明是秦二世时用的秦律,而且陈胜既然是戍边而不是徭役,就该对照《戍律》,而不是《徭律》。但是“误期当斩”这句话是不是陈胜用的借口,则真的值得商榷,正如上一段所言,他们根本还没怎么走,就说来不及了,这是比较可疑的。

综上所述,陈胜的反抗,更像是临时性的对策,单纯只是个体对于戍边的抵抗。而且从后续的发展来看,他们的确在起义之初是没有什么详细规划和长期纲领的。这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他们一起义占领蕲县后,分兵两路,其中西路由陈胜率领,东路则是派了葛婴。葛婴在东面打开局面后,立了一个楚王,后来得知陈胜也称王了,才赶紧把自己立的楚王杀掉。这充分说明他们起义之初,只有军事行动(这是必须的),但并没有详细地对制度进行讨论,也没有达成任何共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陈胜一反,天下皆反?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首先和大一统的思想还没有在天下人眼里根深蒂固肯定是相关的,陈胜起义时,秦只不过统一了十二三年。在这之前,多国并立、多元文化的局面则维持了数百年。

十几年时间,只是一个世代而已,六国原来贵族和他们的后代多数还活着,显然无法根除他们对秦的敌视和仇恨。张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韩国贵族,并亲眼目睹了祖国被秦国的铁骑灭亡。本来他成年之后,理所应当地可以继续成为韩国的权贵,所以秦始皇不仅使他亡国亡家,还破灭了他位居社会上层的希望。如果理解了这层仇恨,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散尽家财,也要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像张良这样的六国后人很多,比如项梁项羽叔侄、齐国田氏等等……但即便如此,在没有导火索的情况下,也没有人敢于轻易起兵。为什么呢?因为起兵起兵,起义需要的是兵。

兵的来源当然主要是普通百姓,但普通百姓不会贸贸然反秦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要有吃有穿活得下去,都不会主动生事也不会在乎是谁的天下。但陈胜起义之后,他们的军队向四处进发,这时每个郡县的百姓就遇到生死选择的难题了。

百姓当然大可以安守本分继续选择做秦民。但问题是,陈胜的反秦军来了一看你们不投降,也要打也要杀。既然如此,那还不如投向反秦军呢。投向反秦军的好处是明显的,一来可以马上脱离秦的各种繁琐的赋税和徭役,二来年富力强的男子可以参军获得财富和上升的机会。

这时县令(或县长)就成了选择里的关键人物,按照秦的郡县制,他们都是中央委派在地方的。一个外来的父母官,在残酷的秦治下,本来就很难和当地百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所以此时他们要么带领百姓一起投降,要么仍然效忠于秦,但效忠于秦则很容易被投诚的当地百姓杀死。

所以陈胜的起义,除了点燃六国后人心中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百姓和各郡县首长的选项,没有这些源源不断的兵力和郡县首长的态度,反秦是形成不了气候的。

同时,当时有大量男丁为了逃避秦反复不断的徭役,都离开家乡隐在山川相聚为盗。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反。还是等到陈胜带头,才激活了这部分人。这些人成为反秦军初期的重要力量。刘邦最初的一百多人,就是逃难的刑徒。英布也是,彭越也是盗贼。苛政遍施于天下,这也是陈胜一反,天下皆反的原因。

这样回答第三个问题也就容易多了。

秦二世从一开始镇压起义军,就已经失去了地方上的优势。郡县要么勉强自保,要么就直接投降了。

他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中央派出的军队。在秦始皇时期,最大的两只军队,一只五十万派去经营南方,一只三十万的长城军去经营北方(这数字肯定有夸张)。到秦二世时期,只有长城军还在。但陈胜的一支军队已经离咸阳近在咫尺,远水救不了近火。

所以才临时征调骊山修建皇陵的刑徒作为中央军,交给少府章邯带领出击。之所以交给章邯,是因为刑徒本来就归少府管,武器的制造和分发也是少府辖内的事情。

刑徒的成分,其实和反秦军的兵力来源差不多,都是各地的百姓。但是武器优势上前期是有差距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经收缴了天下的兵器进行销毁,减低地方上的武装威胁。再加上章邯本身的调度能力,所以秦军几乎是以摧枯拉朽的速度剿灭了陈胜的主力。

但是秦二世在这时又犯了一个比较致命的失误,陈胜死后,他麾下一名将军向秦投降,秦二世收编了他的军队,但将他残忍杀死,向反秦军示威。这无疑是给了其他反秦首领一个信号:即便战死,也不要投降。

而秦国内部秦二世、赵高和李斯三者的权力斗争,也逐渐增加了章邯的疑惧。项羽的反秦联军逐渐壮大也是章邯压力的来源之一。在内外交困下,他最后被手下司马欣策反,当然这个司马欣和项氏早有渊源,这在我别的文章里有分析。

至此,秦失去了他最可以依赖的力量。不过即便章邯没和项羽达成协议,也不影响灭亡的命运,因为实际上刘邦已经从另外一路攻进了关内,而刘邦能成功的原因,还是如之前所说,郡县地方上已经没有特别顽强的抵抗态度。

综上所述,秦的灭亡原因其实是很复杂的:严苛的律和残酷的治共同对底层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破坏;虽然建立了郡县制,但制度远未完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够;政治内耗和军事失误交织以及其他各种原因……秦朝更像是一个旧时代结束后的实验探索性阶段,它的诞生,只不过是为了迎接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