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

(三):南宋官窑的发掘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三):南宋官窑的发掘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三):南宋官窑的发掘 老虎洞窑遗址  该遗址南距南宋临安大内皇城的北城墙不足百米,距郊坛下官窑约2.5 公里。同年10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古调查,发现2座窑炉和作坊遗址,出土少量瓷片、素烧坯、窑具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1998年5—12月、1999年10月—2001年3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对该窑址进行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除部分地层被有意保留以外,揭露了该窑址的全部文化层,实际发掘面积约2330平方米,发掘5X5探方86个。完整地清理出窑址范围内的各种遗迹,包括不同时代的龙窑窑炉3 座、小型馒头窑4 座、作坊10座、澄泥池4座、辘轳基座坑12个、施釉用的釉料缸2口、开采原料的矿坑遗迹2 处,使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看到一个规模不大的窑场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流程。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三):南宋官窑的发掘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三):南宋官窑的发掘 南宋官窑——因祭祀15.3、底径9.7cm。胎骨灰黑,施青灰釉,外壁釉面有黄斑和细碎纹,内壁釉色均匀  第四层离地面最近,多处被葬坟挖墓破坏,比较混乱。没有瓷片坑,但有瓷器作坊,出土器物有碗、盘、洗、瓶、炉、鸟食罐等,尤其以洗、炉等文具和陈设瓷为多。器形小,变化较大,应是日用品。胎多为褐色或黑褐色,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较暗淡,以灰青、青泛黄为主,少量黄白,有开片,釉层薄但玻璃质感强。以裹足支钉、裹足刮釉法为主。该地层中出土多件带八思巴文“章记”或“张记”的窑具垫饼,可以确认是该时期的生产用具。八思巴文是蒙古文字,所以第四层的时期可以确定为元代,而且还可以初步认定是哥窑产品。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层还出土了唯一一件带有“修内司窑”铭文的青瓷荡箍!因为是仅此一件,可能是遗落,也可能元代时某些挖掘,造成部分遗物串层。后经专家对这件出土于元代地层的铭款为“修内司窑”的青瓷荡箍胎釉成分进行分析表明,荡箍的胎、釉都落入了南宋层瓷片的成分范围,说明该荡箍实际上为南宋时期的产品,因此这件荡箍应该被视为老虎洞窑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直接实物证明。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三):南宋官窑的发掘 老虎洞窑址器物——带有“修内司窑置庚子年...匠师造记”刻铭青釉荡箍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三):南宋官窑的发掘 老虎洞窑址元代地层出土的窑具支钉  2001年6月,我国文物界召开了“杭州老虎洞窑址考古发现专家论证会”,绝大多数与会专家学者根据现场发掘、文献、世界各大博物馆藏品比对分析,认为老虎洞窑就是文献记载的修内司官窑!更准确地说,老虎洞窑址的南宋地层应该就是“内窑”!  老虎洞窑址发掘成就是令人振奋的,一些当年质疑修内司窑、内窑是否存在的专家学者,大多转向支持发掘结论。当然欣喜之余,业界也还存有一些争议,例如内窑不一定就是修内司窑、第二层年代确定依据不足等,需要更为深入地探索研究。这也是少量专家学者对老虎洞窑就是修内司窑持谨慎态度甚至质疑的原因。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一):官窑迷局  南宋官窑——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窑(二):南宋官窑概述  本文来自《老程家的业余生活》,作者:程彦林,“品瓷中国”略微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