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独立”的人,更要敢于做一个"互赖"的人
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这句话我相信很多人都对自己也对别人讲过。但有时候,我们太过于强调独立,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搞定,反而容易忽略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课题——合作。
《七个习惯》书中,作者将人成长的三阶段,概括为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独立期比依赖期更成熟,互赖期又比独立期更成熟。
幼年时我们完全依赖他人,需要他人的养育监护,否则最多存活几小时或者几天。这个时期是依赖期,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他人必须照顾我,他人要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在身体、智力、情感和经济方面逐渐变得独立,有了自我管理和自立的能力。这个时候就进入了独立期,特点还是以“我”为核心,但不再依赖他人,而是变成“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而互赖期,不再只是强调“我能做什么”,而是转为以“我们为中心”,思考“我们可以做什么”,强调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它包括生理、情感、智力等多个维度。
“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也明白合作会比单干更有成效;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但也知道爱心、关怀以及付出的必要性;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个能做到互赖的人,既能与人深入交流自己的想法,也能看到他人的智慧和潜力。”
互赖,也是阿德勒思想特别核心的内容。在《自卑与超越》里,阿德勒多次提到人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共同体感觉,学习与他人合作,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对社会中的他人产生贡献。
互赖是一个比独立、依赖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一个互赖的人,一定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一个独立的人,却不一定能做到互赖。
进入互赖期的人,心智比独立期更加健全,社会能量也要远远超过那些独立者和依赖者。
在职场上做项目,独立的人更多会想,怎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强力carry;互赖的人则首先会想到公司内外有哪些资源对这事可能有帮助,怎么去调动资源整合力量。
面对定得过高难以完成的KPI,独立的人更多会想,我只能尽量把我自己能做的这部分工作做好,至于结果,超出了我的影响圈,实在完不成我也没办法;而互赖的人则会把自己的KPI不仅仅看作自己的问题,而是看作与自己和老板都有关系的一个整体。KPI如果完不成,既是自己的失败,更是老板的失败,大家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一致的。然后以此为基础,一次次地积极想办法与老板沟通,了解老板定立这个KPI的初衷,也让老板了解到实际现状和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的沟通中拉近双方的共识,将KPI调整修正到一个大家都觉得OK的水平,甚至另辟蹊径定出来有价值的新的KPI。
处理和朋友之间的矛盾,独立的人笃信课题分离,我把该说的话说到,你听不听得进去,我也没办法;而互赖的人,则会构思各种方法来施加影响,我这么说你听不进去,那我换一种沟通技巧呢?因为目的是化解我们之间的矛盾,巩固我们的情谊。
也就是说,独立的人,会比互赖的人更早地进入心理防御的状态。独立的人关注重心是“我的表现”。无论事情的结果如何,如果我的表现OK,我就可以借助课题分离和影响圈理论来说服自己安心,一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就是对自己心态的极大安慰;而互赖的人,心态上更加tough,放弃的时机要晚得多,在得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样的结论之前,他们会比独立者多做很多很多折腾,只有在确实无能为力时,才会进入心理防御状态,承认自己的尽力。
也正因为他们的折腾,才导致互赖者的影响圈,要远远大于独立者。更大的影响圈就意味着更大的能量,这也反过来使他们追求结果的胜率普遍更高,从而进入一个“越来越能折腾”和“越来越能搞定”的良性循环。
要注意的一点是,这并不是说独立不好,也不是说课题分离意识不好。在阿德勒理论体系里,课题分离,仅仅是人际关系的起点,是一个基础意识,它特别适合于逆境中的人重建心态,对于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进化的人,能够提供特别有价值的精神养分。但是,课题分离它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所有场合下的最优解,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学会了这个词就对它做庸俗化理解和扩大化应用。
课题分离呢,本质是对自己糟糕心态的一种抚慰:无论结果如何,自己已经尽力了,这是种安慰。但是对于互赖者来说,他们早就走出了依赖期和独立期,早就走出了逆境,内心强大,不需要这样的安慰。所以他们会更加追求结果,结果的成功比“我的感受”、“我的面子”等等这些虚的东西更重要,与自己奋力Carry得到队友对手纷纷点赞结果却失败的尽力局相比,宁愿要一场自己的贡献并不怎么显山露水的胜局。
互赖的人,不仅是放弃的时机更晚,他们还非常善于用创造性思维在别人看不见路的地方找到路。他们善于整合而非利用他人的能量,可以把一些看上去零零散散似乎不相关的力量攒成一个局,通过多人的智慧和努力,把这个局做成,最后让大家全都得利,皆大欢喜。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内心的目标感会非常清晰,很清楚自己这个阶段想要的是什么,就是大家一起把这事做成;并不会斤斤计较于在这个协作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人比自己更出风头,也因此而自然而然地摒弃了竞争比较的思想,以一个更高的维度格局来看待大家的合作,远离了妒忌吃醋和相互拆台。
互赖本质上是一种合作。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中都会与人合作,但是能够达到互赖境界的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如果我们希望往管理岗爬升,在公司里做出更好的业绩,赢得老板或者投资人的青睐,就更加有必要学习互赖的理念和技巧。
不仅是职场,在家庭生活中,在交友中,一个互赖的人也远比一个独立的人,更加容易获得幸福感。从依赖到独立到互赖,这正是《七个习惯》这本书希望指引我们的成长路径。
在学习互赖的过程中,没有办法跳级走捷径。因为与勇气系列中对目标结果淡然的出世感迥然不同,互赖者非常看重目标,也非常看重结果。
一个还没有脱离依赖期、自我内核不稳的逆境中人,如果盲目学习互赖,纠结于结果成败,容易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只要你还在逆境中,那么应该学习的就不是七个习惯,而是勇气系列。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定要在拆完勇气系列之后才来讲解七个习惯的原因,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适合去看重结果。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互赖呢?就让我们跟随《七个习惯》这本书,扎扎实实地学习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