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淮:王镛匾额展览的示范意义
王镛的展览作品并不算多,因为匾额,基本都是数字作品,所区别的是不少作品的落款,都告诉了此件匾额所题写的原因由头,这恰是最有看点的地方。这批作品基本都是今年疫情期间所作,也是王镛检点自己平生所写匾额对自己有记忆的一部分。王镛先生在当代所题写匾额之多,恐怕连他自己都无法统计,而这些匾额,对他来讲,具有一种自我历史进程的意义,有故事,有渊源,有时间。看似简单的展览,如果每一件作品细细读一遍,还是颇受教益。如“快意庐”,其自己题跋曰:“宋陈师道有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如“醉红轩”,题跋曰:“范成大有句云:归鬓任霜,醉红未老。”如“守拙山房”,题跋曰:“曾见清人故鼎所书此四字匾额。”如“铁砚庐”,题跋曰:“友人赠我宋铁砚一方,因以名斋。”如“心太平居”,曰:“古人云'心平则安’。”……
这就是啥?这就是文化!一点一滴,浸透着浓浓的文化情结。王镛是何等人物,寥寥数字的匾额之中,除了读其娴熟的篆隶书风,更在题跋中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故事。而当代书坛所缺的,正是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故事。
在我们这个信息非常发达,平安和谐的社会,作为艺术家的书法家反而没有故事了!不是润格多少,就是入展几回,大不了是带了几个学生,学生又入了什么样的展览,空泛的乏力,空白的简单,平淡而无聊!看当代书法家们,喝茶喝酒写字,个个都是颜真卿苏东坡,个个都活得庸碌而营营。入展不能证明你什么,出了作品集你就能是大师?带几个学生,你就是陆维钊吗?似乎在现代社会,书法家生来是为了展览,为了出作品集,为了在一个书协中混个位置?混个位置就能活得风光?混个位置就能永垂不朽?
不管任何艺术,文化是其通途。救赎艺术家内心的还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没有什么幻想。中国书协办了多期的国学班,每个学员领了十几本厚厚的书,有谁能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读了,能够怎样的实践?怎样的融入作品之中?
王镛在书坛乃至当代艺坛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他的艺术——书法、篆刻、绘画被众人折服的结果。几十年来,王镛先生取法于民间碑版,小笔作大字,绘画的独特用笔与构图,篆刻与书法的契合与意趣,众多收藏者的推崇,构成当代艺坛独特的现象。2007年,中国书法论坛在网上搞民调,谁能担当当年九届国展的评委,结果众推王镛,中国书协也欣然接受,王镛终成那届评委。虽然他不能起决定作用,但可以看出他在艺众的地位。当代艺术审美的追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镛是新潮们所借鉴的资源之一,他的作品虽然不能完全满足当代人审美的需求,但较之于其他所谓的传统,依然是当代先锋。
王镛的故事无法重复,因为他有时代的因素,时代的意外。我们这个时代会有什么样的故事?主席的错别字?驻会副主席被抓?天价的字怎么操作与结局?鸡毛蒜皮,一地鸡毛。难道没有什么高尚的,纯粹的审美令我们向往。媒介中不断传播着民国文人的风骨,现代的也在启功、赵朴初之后戛然而止……
这次展览的作品在王镛作品中并不是最精彩的,也只是展示了王镛书写的平常状态,甚至有人认为这些作品都是王镛在疫情期间几天就写完了。但既就是如此,王镛作品显示了这个时代所讲述的故事,他的趣味,他的爱好,他的雍容。
我们这个时代所期待的书法作品是什么?不是国展获奖作品!不是时潮中那些大腕之作!而是以笔墨叙述其心灵的作品,叙述其故事的作品,是物我两忘、书我两忘的作品。
我经常在这个娱乐至死,众生喧哗时代,进入以后若干年的幻觉之中。许许多多的作品进入了电脑,进入云空间。只是后人问:你是谁?
二十世纪俄国学者米哈伊尔·巴赫金说过:“每一个巨大而具创造性的话语整体,都是十分复杂而多面的关系体系。如果对语言采取一种创造性态度,就不可能有无声的、不属于任何人的话语。在每一话语中,都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时是十分遥远的声音,佚名的声音,几乎是无人称的声音,勉强不可捉摸的声音;但也有十分接近的、同时发出的声音。”
书法作品有没有声音,它或发自古典,或发自书家创作的诗歌。在王镛作品展上,我分明听到了王镛的声音,它并不高亢,也不低调,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这一个”!
此文刊载于《书法报·书画天地》
▽
王镛,一九四八年三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一九七九年考取中央美院李可染教授研究生,攻山水和书法篆刻。一九八一年留校执教。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文化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李可染画院副院长等职。
▽
遂行山斋
吟碧山房
漱芳斋
守拙山房
十三将军印斋
千寻竹斋
宜晚楼
寿花山庄
枕碧斋
九琴十砚斋
三畏草庐
写韵轩
安所遇轩
心大平屋
印鸿草庐
甲秀楼
香远益清之室
燕寿堂
选云楼
无自欺斋
友研山房
铁研庐
友石斋
吴川淮,号漆居齋主人,祖籍江西南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第六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出版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兼中国书画美术馆副馆长,中国民族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楷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陕西书协理事,陕西书协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作协会员,《艺术市场》专栏评论家,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西安交通大学书法研究院研究员,长安书学院副院长,文凤堂书法院院长,陕西崇文书院名誉院长,西安写经研究院副院长,陕西元博书法美学研究院副院长,铜川黄堡书院副院长。书法作品先后入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草书艺术展、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西部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等。书法作品荣获2009年“海西杯”全国书法大赛唯一的一等奖、首届“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全国“康有为杯”书法大赛三等奖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军事博物馆、陕西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书法论文获“平复帖”暨二陆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二等奖等,书法论文入选第七、八届全国书学研讨会。著作有《漆居齋读书记》(一、二辑)、《书法名作赏析》、《以书为道》、《朦胧诗赏析》、《川云集》、《涵蕴无语》、《吴川淮书法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