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的本质是痛苦,而不是快乐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觉得本篇文章对你来说有帮助的话,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哦
人的一生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阻碍。叔本华认为其中最大的两个就是痛苦和无聊。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叔本华坦言,只有那些知道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的人才算得上是掌握了人生的智慧。
就连罗素也说:“假若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他的论点显得一点也不真诚。”可以看出,当时的文界并不看好叔本华。可是本人却毫不在乎,并且认为做人就是“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人生的智慧》首先是一本教人生活和智慧的书,但它不会告诉你,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个人应该怎么样发展、发达和发奋,而是教你看清人生的本质从而得出“如何获得幸福?”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凡人命运的差别无非是人的自身、人拥有的财产和人所展现的表象。
叔本华认为,人的自身就是人的本身,也就是也就是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你的健康,你的力量,你的外貌,你的气质,你的道德品格,你的精神智力,以及你潜在的能力。这一部分是起决定作用的主体,“就算处在同一样的环境,每个人也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所以,一个人要追求真正的幸福,就要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保持和改善。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之物。比如说金钱,名誉,权利等。人们经常认为,拥有财富是追求幸福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财富越多,地位越高他就会越幸福。但是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认为人应该拥有财富,但不应过分的追逐执迷于财富,而是善用财富,让财富给自己以自由,让自己完成自己想干的事。
这里所说的人展现出来的表象就是指,人们在他人眼中的样子。凡人的致命弱点之一就是,过分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样子。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烦恼、忧郁和愤怒都来自于别人对他们自身的看法,相同的,嫉妒和憎恨也都来自于此。
但是人作为群体动物,是很难单独生存的,群体中的人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只要与其他人在一处,他人的看法就会对自身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活着,就意味着被别人看着。
因此,要得到这一层面的幸福,就要不断地获得他人的好感,取得别人的信任。但叔本华认为,这是一段疲累的斗争,看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基于实用利益的考虑,因此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千万不能为了别人的看法而损害自身或使自身痛苦,这样就舍本逐末了。
二、“人的本质不是快乐,而是痛苦。”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快乐,而是痛苦。”而让痛苦的本质不再倾轧我们心灵的唯一办法就是节制我们的欲望,克制我们的意识。具体方法在《人生的智慧》表现为:认识自己、活在当下、学会孤独和珍惜所有物。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的创始人。他与自己母亲关系非常不好,加上父亲的逝世,叔本华自幼生性孤僻。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并不是完全的隐逸避世,相反还是每天关注着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他的生活因为脾气火爆而受人诟病。
那么悲观主义的创始人要怎样能教授我们怎样追求幸福的秘密?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运用着妙语连珠的论述,犹如一道道智慧的闪电不断地掠过读者的心。
人要追求幸福,就要从这三方面加以改善和修饰。
人的自身:
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
人所展现的表象: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这是因为人们是受意欲所驱使,而意欲的满足总是否定的。
由此可见,作为悲观主义者的叔本华对人的本质有着独到的见解。人与人在第一项,也就是人的自身来说是生来就本决定的。所以人类的幸福就在于对其他两项的掌握,即: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所展现的表象。而一旦健康不再,所有外在的好处——无论是什么好处——便都失去了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