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炊烟的味道儿
夕阳西下,和女儿漫步城区的小路上,只见远处村庄上空袅袅炊烟慢慢升腾,升起了小村鲜活的生命。
“爸爸,你在看什么呢?”女儿问道。“我在看远处小村上空的炊烟。”“炊烟有什么好看的!”“孩子,你还太小、还不懂。”我知道,炊烟只所以让我心潮彭湃,是因为我又瞬间走回那魂萦梦牵的童年,仿佛又闻了到故乡炊烟的味道。
故乡的炊烟充满了童年的希望。当落日余辉幻成天空最后一道晚霞,小村的的上空便炊烟袅袅了。劳作了一天的父辈们,一边交流说笑,一边向各自炊烟升起的地方走去,因为那里有他的妻儿老小,有他一辈子的希望。望着父亲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无情岁月雕刻在额头上的皱纹,心中又痛、又酸,但年少的我又能改变什么呢!细细想来,何止是我的父亲呢!天下那一个父亲不也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用辛劳维系着艰难的日子,用奋争维系着源源不断的炊烟。就在炊烟升起的地方,父母们勾画着孩子们的未来,想象着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为了那缕希望的炊烟,他们是那样的执着与无悔,在四季的轮回中,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
故乡的炊烟饱含难以割舍的亲情。记得小时候,当家家炊烟刚落,贪玩的儿女们竟忘去了回家,母亲们便焦急地站在门口或村口,“狗剩哎,回家吃饭啦!”一时间,一声声唤儿回家吃饭的歌声,不急不慢地在小村唱起,那是人世间最美妙的歌声,歌声伴随着每一个儿女们茁壮成长。艰苦的日子里,母亲总会想尽办法为孩子们做出可口的佳肴,那怕就是一棵普通的白菜,她也会用凉拌、熬汤、做馅等做出花样来。当热腾腾的饭菜摆在饭桌上时,一家人围座在小小的饭桌旁,此刻,我的心里会充满了幸福。想起炊烟升起的前前后后,母亲会用鸡蛋给孩子们换回一个个演草本,父亲则经常在你不注意的时候递给你一个甜瓜,这就是父母们对儿女的一颗疼爱的心啊!
故乡的炊烟是一种淡淡的乡愁。夏日,村东头的大柳树下,俨然成了人们乘凉的好去处,孩子们听着长辈讲述牛郎织女天河配、妖魔鬼怪的故事,虽然经常恶梦惊醒,但依然乐此不疲,因为在当时已是最丰富的文化生活。秋日,蓝天白云下,火红的高粱涨红了脸,沉甸的谷穗笑弯了腰,棉花朵朵像白云,汗水浇灌下的庄稼,给辛劳的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冬日,呼啸的北风,在坚硬的大地上任意发威,屋檐下的冰锥散发着冷冷的光,诱惑着嘴馋的孩子们。“今年的庄稼收的不错,孩子们也到了成家的年龄,明天找找人家媒人......”昏暗的灯光下,父母们已盘算着孩子们的终生大事。乡愁下的故乡,如一帧帧电影娓娓道来,尽管一切显得有些简单、单调,但彼此相安无事,少有世人的隔阂,单纯、无私、和谐却铸就了生活最浓的底色。
如今,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一切变得熟悉而又陌生,除了朋友间的偶然相聚,很少再见到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的景象了。当年嬉笑打闹的孩子们,也早已成家立业了。虽然很少回到故乡,但对故乡的那份热爱、眷恋却深深地印在心中,再回故乡的念头愈发强烈。故乡的炊烟,那是父辈们的足迹点燃的,是父辈们的汗水升腾的,是父辈们的殷切目光照亮的。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是啊!故乡难忘。明代诗人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也不失为记住乡愁的绝唱。我爱故乡的袅袅炊烟,因为我的根在那里,童年的欢乐在那里,那缕难以割舍的乡愁在那是。无论我在天之角、海之涯,都不会忘怀生我、养我的故乡,愿故乡的炊烟永远升腾......
作者:崔吉皓,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山东东营分行人力资源部,从事宣传工作多年,日常喜爱文学创作,已有散文、诗词、小说等百余篇在各报刊、微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