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状态突然下滑,我被老师叫去了学校……

OK妈说:
之前和大家分享过,因为前期没做幼小衔接,OK一年级上,我们全家鸡飞狗跳。后来猛赶了2个多月,终于追上进程。一年级下,一切顺利,OK的状态也比较不错。
想着应该是步入了正轨,娃每日学习、作业和运动也安排的比较有序。我和OK爸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一些,也决定放手一些,培养他的自主性。却没想到,两周前我被老师叫去了学校,这才得知OK写作业都是马马虎虎的,原来都是拿去做展示的书写,最近交上去全是寥寥草草的;更要命的是好几次规定时间里作业没完成,都是后面应老师要求补写的!(双减之后,作业本都不带回家,所以对一些情况,我并不清楚。)
这……着实让我吃惊了一把,后来和OK回来认真的聊了一次,这才发现了问题根源,原来对于本身就比较敏感、情绪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波动的娃是不能缺少关注的~
这让我想起了朋友和我分享过她家孩子相似的一段经历,朋友家的孩子一年级时非常出色,而且对学习比OK要积极主动得多,但是进到了二年级后孩子突然性情大变,不但在学习上变得能懒则懒,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也特别否定。
朋友起初很不解,但后来她找到了问题所在,今天我把朋友的这段梳理和分析分享给大家,这能给到大家非常有用的参照和提醒。

文|向向

1.

前阵子有一天下班回到家,心血来潮检查女儿的写话作业,结果是“不看还好,一看真是哭笑不得”。
作业说起来并不难,要求介绍一个景点,用上“风景秀丽、百闻不如一见”等几个关键词。
于是女儿的写话就是这样的:
“有一天,我去了一趟三潭印月。三潭印月是西湖十大美景之一,那里风景秀丽,游玩的人很多……我觉得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只是用几关键词串联了一下就完事儿了,全文既没有对三潭印月长啥样的具体描述,也没有抒发情感类的联想扩张,传递出的就是一种写作者偷工减料的态度。
想起一年前她就已经能写出完整又想象力爆棚的绘本小故事,那天我很是失望,直接甩出一句“你这写的是什么鬼啊!”
女儿脸色很是不好看。
我知道这时多说无益,却还是忍不住开始教唆:“就算不记得三潭印月长啥样,也可以百度搜图片看一看,看清楚了再动笔有那么难?......”
虽然我心里也是知道,女儿确实没去过几回三潭印月,很小的时候去过也应该没记住啥,印象很模糊了,但!是!这都不是理由!我理所当然认为,她自己应该想到解决方法,但她恰恰没有这么做,而是偷了懒。
那天我逼着女儿重写。但重写也不怎么顺利,磨了三四十分钟才弄好。
女儿写完拿给我看,还不忘小声嘟哝一句,“我真的没有写作天赋”。

2.

女儿有没有天赋不好说,但是我这个当妈的心里清楚,女儿在过去是曾有很强烈的表达热情和丰沛的想象力的,并且书写的基础也不赖。
她两岁识字,很小就很爱看书,进了小学后一学期大约两三百万字的课外书阅读量,所以在遣词造句和想象力方面不说有多么出彩,但也绝对不会匮乏。
就实际能力来说,早在幼儿园时期她就创作过不少取材于现实、情节完全虚构的小故事,比如有一回看到一岁多的弟弟总摆弄自己的头发,就写下了一篇颇有些儿童文学气息的小作品——
《我弟弟的朋友头发小丝》
我弟弟有一个神奇的朋友,它叫小丝。
小丝是一根头发,但它不是一根普通的头发,而是头发精灵,弟弟刚捡到小丝就和它成为了朋友。
然而,弟弟想和小丝玩的时候,它总是不在。弟弟满世界找小丝,常常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每次,小丝都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
今天,妈妈准备大扫除,可弟弟还在和小丝玩耍,玩着玩着,小丝突然不见了。
原来,小丝差点被妈妈的扫帚扫走了,它逃到桌上,又差一点被吸尘器吸走了。小丝刚从桌上跳下来,谁知妈妈又拿了大拖把来拖地,它只好逃到沙发底下去了……
弟弟不知道小丝在哪里,但小丝知道弟弟在哪里,不过它被一辆玩具小车压住了,他们就这样分开了很久。
直到第二年,妈妈又开始大扫除,她用扫帚清扫沙发底下的灰尘时,恰好把小丝也扫出来了。弟弟赶紧把小丝装进了盒子里,从此以后他总是提着这个盒子。
那么,如今这水平突然就掉落到了只会拿几个词简单做个串联的份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3.

我开始回溯女儿创作进入“井喷期”的阶段。
比较有深刻记忆的起步阶段是在大班阶段,有一回她随口编了一首《小黑米之歌》,描述的是弟弟,不但把弟弟黝黑的皮肤和弟弟的小名链接起来成为逗趣的“小黑米”,还编出了一长串很有喜感的句子,有细节有刻画,我很是惊喜,瞬间变身迷妹,一脸惊喜地望向她说,“哇,真是太好听了!你到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
女儿听了很是得意,眉飞色舞地同我分享,巴拉巴拉地说上了一大串“创作”心得。
创作心得多了之后她突然开始爱上了写“书”。起初的“书”很是粗糙,无非是在图画本上画一些只有自己才能看明白的画面,旁边添上屈指可数几个会写的汉字,号称自己又写了一本书,但我却总能看到她“书”中的灵魂。

女儿小时候写的“书”

我被孩子那种无拘无束的状态感染到,也发自内心地赞美女儿的小脑瓜里藏着这么丰富的想象。
这些感觉我也毫不吝啬地流露于表情、转化到语言,落实成了一道道“彩虹屁”。
再接着,这些“书”也越来越精致起来,到了一年级后随着写字量的增加,几乎就可以直接成文而不需要配图了,表达出来的语句也总是很流畅。
我总是赞扬她就像是在头上装了个水头龙,只要一打开脑海中的小故事就会流淌出来,丝毫不费力,女儿很喜欢我这样的表扬,更加卖力地开始“创作”,除了前面说的头发小丝,紧接着又写出了《魔法卷帘》《小鹦鹉去旅行》等一连串的小作品。
除了我的赞美,女儿也时常能收到外界的认可,因为自打她开始写出成形的小作品后,我也经常会晒到朋友圈,我会让女儿自己翻看那些留言、感受叔叔阿姨们的溢美之辞。
想到这里,我发现那个阶段,无论我是刻意还是无意,对女儿的作品永远是褒赏的态度、好听的评价。
在这样的美好气氛中女儿度过了一年级,并且以全优结束。但正是这样的一年级,也让我对女儿未来的学业有了过于乐观的预期。

4.

进入二年级,相信女儿可以管好自己,我对她的关注也就少了一些。
然而一些奇妙的事却发生了—— 有时她会不收拾书桌,居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上学忘带课本,发生了一周弄丢四五块橡皮的情况,给她用来自己百度搜索知识的ipad却被她用来偷偷看短视频......
生气的时候越来越多,前几年好不容易修炼来的“话术”和“情商”全都抛到了一边,河东狮吼的本来面目时不时要现一现。我也不太记得,这大半年都对她说了哪些难听的话。
不仅说话变难听了,取得成绩时也没有太大惊喜,总觉得稍微好点那根本就是她能力范围内的事,是应该的。有时她遇到一些小困惑来求助我,我也很少真正当回事儿,心里甚至会失望,原来这都不知道,真是幼稚。
不被肯定的孩子,会用同样消极的态度来映射到她的学业、生活甚至交友。
二年级过半时有一回我翻开了女儿的课堂作业本,愕然发现曾经的优A专业户,这学期常常因为漏做一两题、错一个字或标点得了许多次良A或良B。
成绩也只是一方面,我更介意的是,曾经那个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求知欲的孩子,如今在看她的作业时眼前都是她懒洋洋的影子在晃动。
有一阵女儿总说,“妈妈还是喜欢小时候的我呀”。
如今回想起这话,似乎突然能感受到女儿内心中的“千疮百孔”,也突然能明白她的一路下坡的缘由为何。

5.

仔细回想女儿的每一点进步,似乎都和她接收到的来自家人和外界的鼓励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女儿在进小学后选报了一门“音乐拓展”的选修课,我没指望有多大产出也没多作了解跟进,只知道女儿很喜欢那个任课老师。
直到学期末的汇报演出,从来没有表演经验的女儿,竟然C位出场当了一回主角,舞台上淡定自信的样子,对我这个妈妈来说太陌生了,我这才开始对那位老师感到好奇。后来得知,在他的课堂上女儿没少获得鼓励。
那位音乐老师最大的长处就是会说话,比如,在演出排练中,一心想玩乐器的女儿被分配了别的任务,他会这样说:“哎呀,我本来也想让你玩乐器的,但是你现在这个角色实在太重要了。”
有一次被邀请观摩这位音乐老师的课堂,近距离观察之下,发现他鼓励和表扬孩子时,句式通常是类似这样的,“对,我感受到了,你刚才已经发现了节奏上的区别,非常好”。
活跃的玩音乐课堂上,女儿也很活跃
表面上听起来就是个彩虹屁,但仔细去琢磨就会发现,他的表扬和鼓励其实非常具体,而不是简单一句“很棒,很好”。
女儿特别喜欢这位老师的表达方式,她好几次对我说起,“妈妈你要是有陈老师这么温柔那就太好了。”
她把这种会说话的特质说成是“温柔”,把有音乐拓展课的周三当作自己的幸运日,很长一段时间里,从校内课程到校外兴趣班,但凡与音乐沾点边的,都成了她的心头好。

6.

其实我也无法去量化,女儿身上发生的或好或坏的变化,与我平时用在她身上的话语体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当我好好说话时,她总能更愉悦、高效、高质地去完成各种小任务。
联想到我自己身上也有这样的感受,甚至因为一个鼓励而被影响了未来的职业选择。我永远无法忘记小学五年级时,语文老师看完我的一首小诗后夸大其词的赞美,“加油呀,你坚持写下去,说不定以后就是我们当代的女李白”。
当时仿佛就觉得自己的双脚已经踏上了一条铺满金色阳光的大道,现在想来,正是这样一个彩虹屁让我一路写写写停不下来,同时也定格了我的职业路径,让我常常能感受到来自工作的欢愉、幸福和满足。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怎么说话尚且如此重要,孩子的世界想必更是如此吧!
当然,成长从来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鼓励还是批评,赏识还是挫折,都是孩子人生中必然会有的体验。而无论赏识还是挫折,很难说会成为他们形成独立人格、拥有足够学识、获得生存生活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父母,我们既不可能一辈子戏精,天天琢磨同孩子讲话是不是足够艺术,也不可能真的对他们的进步或退步熟视无睹。我们都是平凡人,都会被认知的惯性和惰性拉扯得掉链子。和孩子在更多事情上达成战略同盟,少一些先入为主的强势和武断,可能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OK妈说:
除了极少数“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大多数优秀孩子的背后都是付出很多、非常用心的爸妈,所以还是那句话,少苛责孩子,多看看咱们自己的问题。就像在别人眼里,OK虽然腼腆但很有礼貌,虽然没那么拔尖、但也算挺优秀;但别人咋能知道他的“状况百出”以及我和OK爸的无比心累呢?瞧,这个阶段他又出了新状况,等调整好,我再来分享我的做法和新的感受哈~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有用,请在文章右下角“在看”、“点赞”给一个双连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