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族称谓演变说明白族族源为“土著”

根据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白族族源再讨论”主题的要求,现仅从相关文献中,对白族称谓的演变记载加以简要辑录和整理,由此说明白族族源为“土著说”。

一、《南诏野史》中“白国”内容记载

白族自称“白子”、“白民”、“白伙”,汉语意为“白人”。唐代称为“大封人”,元代称为“白人”,明清以后称为“民家”。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

清代胡蔚《南诏野史·白崖国》:“蒙苴颂居白崖,因地名,号白崖国。传世莫考,后昆弥氏继之,号昆弥国(通鉴说:昆弥即今定西岭)。”

明代倪辂《南诏野史·大白国》:“蒙苴颂居大理白崖,因地名,号白国。至楚威王命庄蹻伐滇,蹻遂自为滇王庄威王之后。好佛,法纪不振,国人推张仁果为王,至汉武帝命张骞使滇,立仁果为王,仍称白国,后昆弥氏继之,改白为拜。”

明代倪辂《南诏野史·拜国》:“昆弥氏国号拜,历年莫考,张氏继之,改为建宁国。”

明代倪辂《南诏野史·建宁国》:“张氏国号,汉末祖张仁果,居蒙舍川,昆明大族众立为王,建都徵江,号云南王。蜀汉建兴三年,滇酋雍闿假鬼术,杀益守正昂归吴王,孙权以闿为永昌守。武侯南征至白崖,杀闿,封龙佑那为长,亦赐姓张,号建宁国,筑建宁城并铁柱,立碑南中纪功,云万岁后胜我者过此。隋史万岁见而仆之,下有字,云史万岁复立吾碑。立而祭拜去。张氏传三十三世至张乐进求,一见蒙奇王有异相,遂妻以女,让位于奇王。王姓蒙,名细奴罗,遂灭张氏,号大封民国。”

明代倪辂《南诏野史·大封民国》:“奇主蒙氏,至唐高宗永徽三年,奇王乃建都蒙舍,筑城垅圩图山。唐贞观初,灭南诏,号大蒙国,称王僭号自此始,伪谥高祖。”

从《南诏野史》有关白国内容记载,可知白族是因白族先民居住在白崖川,因居住地而得名,即从“白崖国—白子国—白人—白子白女—白民——民家——白族”演变而来。也即是从“大封人、大封民、大封民国(封古白语‘白’的同音异写,意即大白人、大白民、大白民国)——民家——白族”演变而来。当时白子国的发祥地——白崖川,应该是山青水秀、植物茂盛、鸟语花香、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很适宜白族先民生产、生活和繁衍生息。

白族是由“白国”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从以下诸多史籍记载中加以证明。

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白人,有姓氏。汉武帝开僰道,通西南夷道,今叙州属县是也。故中庆、威楚、大理、永昌皆僰人,今转为白人矣。”

《明·南诏源流纪要》:(汉)武帝元封二年,遣郭昌击滇,王降,遂置益州郡。而蒙浪诸部俱属益州矣。时(仁果)据蒙舍徙白崖,即牟苴颂四世孙最强盛,号大白子国。再传(昆弥氏),改号拜国。

明代《万历赵州志·沿革表》载:“白子国蒙氏为云南州。”

明代《僰古通纪浅述》:“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张乐进求率三十七部酋长,以云南国诏逊位于细奴罗,谦之再四,不得已告于天地山川、社稷宗庙而即王位,号大封民,以张乐进求为国老,无言和尚为国师。”

明代张沈《荡山寺记》:“大理为郡,负山面海。由唐以来蒙段氏据而有之,治六百年。二氏皆白人。”

明代杨慎《滇载记》:“张氏或称昆弥国,或称白国,或称建宁国,其年系莫不可推详。蒙氏始兴曰细奴罗,九隆五族牟苴笃之三十六世孙也,耕于巍山之麓,数有神异,孳牧繁息,部众日盛,代张氏立国,号曰封民,蒙氏伪称南诏,实唐贞观三年也。”

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八说:“云南大理国僰人蒙氏,保和年间遣张志成学书于唐,有晋人笔意,故今重王羲之书。”保和为南诏第十代王劝丰佑年号。

《雍正宾川州志》:“汉,(宾川)属益州郡,白子国。后汉,属建宁郡,改白子国为建宁国。唐,蒙氏据太和,建宁国张乐进求逊位于蒙氏;蒙氏(为)封民国;南诏改封民国为大蒙国;南诏改大蒙国为大礼,大长和国。”

清代《白国因由》:“唐贞观二年,天师观星奏曰:西南有王者起,上命访之,有细奴罗者出,遂为白国王。”

道光年间《云南通志稿》:“寄(细)奴罗石刻像,剑川州采访。在州南钟山巨石上,长三尺许,镌凿工致,须眉生动如绘。其衣冠古甚,盖南诏时之僰王装也。”

我国历来重视历史典籍,而且古人做学问是比较严谨的,是基本可信的。不像现在有的所谓专家学者胡编乱造,张冠李戴,甚至认错祖宗都不知道。针对南诏历史研究方面存在的某些片面论断,方国瑜先生说:“此未经考究而任意说之,不可从。”

二、《道光云南通志·种人·白人》记载

《皇朝职贡图》:“白人,其先居大理白崖川,即金齿白蛮部,皆僰种。后居景东府地,而云南、临安、曲靖、开化、大理、楚雄、姚安、永昌、永北、丽江等府俱有之,随各属土、流兼辖。其居处与民相杂,风俗、衣食悉访齐民。有读书应试者,亦有缠头、跣足、衣短衣、披羊皮者。又称民家子,岁输赋税。”

《旧云南通志》:(白人)“古白国之支流也。旧讹僰为白,遂称为一类,其实不相通。云南诸郡皆有之,习俗与华人不甚远。”

《顺宁府志》:(白人)“此多大理、剑川来者。彼以夷从汉,自称为民家,即如民家曲,实夷语也。能知汉语,识字读书,或习梓匠,为杂工,凡作室、制器,取利则来。”

《开化府志》《广南府志》:(白人)“性诡俗俭,婚姻、葬祭与汉相近,衣服、食用亦异他夷。六月二十四日,脔生肉,合蒜而食,然炬为乐,称曰佳节。”

《宁洱县采访》《他郎厅志》:(白人)“近有汉人为婚姻者,妇女亦缠足,仍佐农事,在威远名曰蒙化子。”

《赵州志》《云南县志》:(白人)“白国张乐进求之裔,及赵氏、杨氏、段氏之后。有僰字,善夷语,信佛事,巫常持斋诵经。然性勤俭力田,颇读书,习礼教,通仕籍,与汉人无异。”

伯麟《图说》:(白人)“力穑知礼,谓之民家子。云南府及大理有之。”

此外,《乾隆云南县志·种人》记载:“白人一种,即今之民家,系白子国蒙、段之后及元室遗裔,多信佛,且勤俭力田,读书通籍,与汉人无异。”还有清代谢圣纶《滇黔志略》卷十五种人说:“滇中夷民,惟白人流传最久,窃据如蒙、段、赵、杨,率白人种类也。以故,滇中各郡亦惟僰人为最多。”再有清代胡蔚《南诏野史》:白民“有阿白、白儿子、民家子等名。白国之后,即滇中之土著。妇女出门,携伞障面,谓之避嫌。宴客,切肉拌蒜,名曰食生。余同汉人。”“贞元十二年,王开白国北方赕地(永胜、华坪)。”

以上史籍说到的“缠头、披羊皮”、“或习梓匠,为杂工,凡作室、制器,取利则来”、“六月二十四日,脔生肉,合蒜而食,然炬为乐,称曰佳节”、“善夷语,信佛事,巫常持斋诵经”、“宴客,切肉拌蒜,名曰食生” 等风俗习惯,就是在今天我的家乡剑川都还仍然存在。

三、南诏王隆舜自号“大封人”

2006年12月26日,云南大学林超民教授在《云南日报》上发表了《南诏国与白族的形成》一文,在文中说:“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南诏酋龙卒,子法(隆舜)立,自号‘大封人’。‘封人’又作‘封民’。‘封’古音读‘邦 ’,意义也相同。‘封’、‘邦’、与‘僰’读音相同。‘封人’就是‘僰人’。南诏将洱海的十赕称为‘大封民国’,也就是‘大僰国’。‘僰’字又作‘白’字。‘大封人’这个专用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洱海诸蛮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冲突与融合,形成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族——白族。长期以来,学术界就南诏政权的族属问题争论不休。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不是哪一个民族建立了南诏,而是南诏酋邦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洱海地区,南诏政权的不断扩大与巩固,推动了洱海地区白族的形成。南诏国的建立、巩固、扩大、发展的过程,就是白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离开历史的发展,仅凭一两条孤立的史料,就断言南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国家,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民族形成的理论相距甚遥。”

我个人认为:实际上白族形成于汉代白子国时,南诏大理国只是白族发展的高峰时期。南诏第十二代王隆舜,重申自己的民族身份,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四、《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

据网友段观音资料:公元9世纪中叶,一批阿拉伯人沿印度来到中国,他们留下的珍贵记载如今还在保存着。这些记载原文为阿拉伯文,后译为法文,现已以《中国印度见闻录》的中文名出版,这部著作比《马可波罗游记》早4个半世纪,是一部最古的中国游记,其中谈到这批阿拉伯人来到南诏时对大理的观感:“在这些国王中,蒙舍族是一个白人部落,衣着和中国人相似,这个部落拥有丰富的麝香,境内遍布白雪覆盖的大山,高耸云霄,世所罕见。蒙舍部落经常向周围的国王发动战争,这里出产的麝香极其优良,疗效极好。”

从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人《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资料中,也说明“蒙舍族是一个白人部落。”

五、吐蕃史书记载

网友段观音所披露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白蛮王、白蛮子、白蛮”等记载,也说明南诏为白族部落。

(一)“弃隶缩赞在位,万民安乐,王与大相悉诺逻恭禄谋议相合,亲征汉地,攻下瓜州等城镇。……白蛮王,其部颇不小,我王运其睿智奇谋,蛮王(南诏王)阁罗凤终于降附”。

(二)“南诏地面,有谓白蛮子者,乃一不小酋长部落,赞普(吐蕃王)以谋略封诏赐之,南诏王名阁罗凤者遂归降,前来致礼,赞普乃封之曰‘钟’(弟),民庶皆归附庸,(吐蕃)地域,增长一倍。以南诏王降归吐蕃为民之故,唐廷政权大为低落,且极为不安。而南诏王而论,彼承事唐廷,忽转而以唐为敌,献忠诚归顺于吐蕃赞普墀德祖赞之驾前,其所陷唐廷之土地、城堡均献于(赞普),临阵交战时,抓拿唐人有如屠宰羊一般。”

(三)“此赞普(赤松德赞)之时,……原收编为属邦的白蛮反叛,赞普命没庐·冉木夏为大将征讨,于岩山之巅交战,斩杀南诏多人,执副都护、微末小吏及平民以上大小官员一百一十二人。南诏王迷途知返,又前来致礼,遂真正收编为属民,摊税役使一如既往。”

六、彝族关于蒙氏是白人的记载

在彝族的史料里记载:“白蛮,古有九万人,居点苍山前……白蛮的先祖首领‘细奴罗’,有玄鸟飞来授之以大权,有青蛇前来授之以兵术。白蛮先祖效仿汉制……。”即在彝族典藉里,把白族视为汉族,是较为开化的。这个开化主要是指白族很早就发展了农业和织布。汉典记载,称白蛮为僰人,白儿子,在用字上已加了个“人”字。

据《西南彝志》:彝族乌蛮把白蛮也叫做“佐洛举”“洛举”“罗苴”等等。佐洛举是白族先祖开国大酋长“细罗奴”的第三世孙。在彝族文献里有史诗记载。人们这样说,武产而汉生。西乃佐洛举,居点错雅卧。洛举起源地,乃为德本城。洛举之远祖,姆曲德是呢,后有施默且……在诗歌中记录了白族从远古的远祖“姆曲德”、“施默且”开始,数百代大酋长的名字。其中有一代是大酋长“细奴罗”。史诗歌唱前……么房细奴罗,住在苦姆洪。后来有一天,耿纪的玄鸟,从姆娄节上,飞向细奴罗。在他的头上,赐给掌权法。

七、未经核实的南诏“自言哀牢之后”

方国瑜先生说:“南诏统治家庭蒙氏源于哀牢,此蒙氏自述。”网友“弄栋往事”认为:“南诏崛起之前,与中原有600多年不相往来。两边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中原对西南了解还停留在西汉文献记载的哀牢国故事。南诏王从俘虏郑回那里了解到中原对西南的认识,于是南诏去中原的时候,对外宣称自己是哀牢之后,显得自己有来头。在古代,中国的礼制很强调权力的传承性和合法性,来历不明的权力是不被承认的。所以中国帝王喜欢说自己是天子,权力是天给的,君权神授。南诏王显然遵守这种游戏规则,于是攀附哀牢王权,冒籍王族之后。而中国史籍对此有所怀疑。《旧唐书·西南诸蛮传》记载南诏王时说‘自言哀牢之后’,强调这个说法是他(南诏王)自己声称的,未经核实。”

八、从分布、族称、姓氏、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白族是土著民族

据李昆生、祁庆福《南诏史话》,从分布、族称、姓氏、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白族是土著民族。

“从分布上看,南诏时期的白蛮主要势力集中在洱海地区。南诏以后,由白蛮建立的大理国仍以洱海为中心。今日洱海地区的主要民族是白族,地理分布与南诏白蛮一脉相承。”

“从族称方面看,今日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意为‘白人’。南诏时期的白蛮是他称,以服饰尚白而得名,但与民族自称也不是毫无关系。”

“从姓氏方面看,南诏时期的白蛮已广泛采用汉姓,其中张、王、李、赵、杨、周、高、段、何、苏、龚、尹、董等大姓,这与现代白族姓氏有着直接的联系。”

“从宗教方面看,白族所特有的本主崇拜中,有不少本主是南诏时白蛮重要人物,如段宗牓、杜朝选等。佛教是南诏末期兴盛起来的,在白蛮中普遍流行。南诏之后由白蛮建立的大理国由于盛行佛教,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到近现代,在洱海地区只有白族普遍信仰佛教。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南诏时期的白蛮就是今日白族的先民,是洱海地区的主要居民,经济生活及文化水平比较发达,是南诏国的主体民族之一。”

此外,白族的先民在南诏时期之前就已经进入农耕文明了,种植水稻,用牛犁田。而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当时应该还是游牧民族。

九、南诏白蛮诗歌入选《全唐诗》

南诏白族文士杨奇鲲的《途中》入选《全唐诗》:“风里浪花吹更白,雨中岚色洗还青。江鸥聚处窗前见,林狖啼时枕上听。此际自然无限趣,王程不敢暂留停。”

段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入选《全唐诗》:“此花不与众花同,为感高僧护法功。繁影夜铺方丈月,异香朝散讲筵风。寻真自得心源静,观色非贪眼界空。好似芳馨堪供养,天教生在释门中。”

董成的《思乡》入选《全唐诗》:“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坐久消银烛,愁多减玉颜。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我国少数民族的诗歌入选《全唐诗》的,只有白族的诗歌和鲜卑族的诗歌。白族南诏文士杨奇鲲、段义宗、董成等所代表的杨姓、段姓、董姓,至今都是大理白族的大姓,也大多都是大理的“土著。”

另外,唐朝《河赕贾客谣》:“冬时欲归来,高黎贡上雪。秋夏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赂绝。”在这首诗歌中,基本上都是唐朝时期大理白蛮语言,用现在的白族语言也说得通。

结论:“白族”汉代称为白子国,白子国在汉代也绝对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之前也应该有长期与各民族交融、融合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唐代称为“大封人、大封民、大封民国;元代称为白人;明清称为民家;1956年以后称为白族。现仅从以上“白族”称谓一条线的清晰脉络演变中以及其他的一些资料中,可以得出个人观点:白族应是大理的世居民族,即是大理的土著民族。

大理州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杨庆春

2016年6月27日

作者:杨庆春

值班编辑:lit zel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白语茶座联系方式:

dv828@qq.com

(0)

相关推荐

  • 『段氏参神剑,大理有枯荣,白族人的崛起』

    公元902年,郑买嗣将舜化贞及南诏宗室杀光,自立为帝,改国号"大长和国".从此,乌蛮人(彝族祖先)所建的南诏灭亡.公元914年(后梁乾化四年),大长和国出师四川,大败而还.公元92 ...

  • 【精彩推荐】粉丝群中关于白族族源的一次讨论

    @阿美: 僰人 "僰人"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筰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 汉朝时,滇 ...

  • 闪米特人的族源与分支

    在人类学与民族学领域,今日西亚.北非和非洲之角部分地区操闪米特诸语言的数十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闪米特人(Semites),我国史料中也称"闪族"或"塞姆人".根据 ...

  • 党项族的兴起、族源及原居住地|西夏|吐谷浑|隋书|旧唐书|党项

    党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本西羌之一支,原居青藏高原.汉文典籍有关党项的记载首见于唐魏徵等所撰的<隋书>,<隋书·党项传>记:魏.周之际,数来扰边,但<魏书> ...

  • 余氏开饶先祖及迁台世系族源略述

    一.余氏开饶始祖 饶平开基祖余瑢,號懒云公,又名罗十六. 二.余氏开饶沿革 余瑢,號懒云公,又名罗十六. 余瑢为余英第七世孙,余英本姓黄,为富媪余氏收做养子,元至正年间进士,相传余英授广东封川县节度判 ...

  • 西夏人的族源(一)

    从拓跋思恭到李元昊,完成建国前准备之路,离不开先祖之前的铺设.那么,做为西夏主体民族的党项羌是从何而来的呢? 羌 青藏高原的广阔草地,蜿蜒的黄河上游,青海湖到河潢谷地,龙羊峡.松巴峡.于洪石峡等峡谷间 ...

  • 怒族族称族源的由来

    一.族称 怒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属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怒江州) 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贡山县或贡山).福贡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兰坪县 ...

  • 族源、制度与家国:丽江《木氏宗谱》美藏整理本的人类学研究

    族源.制度与家国:丽江<木氏宗谱>美藏整理本的人类学研究 徐俊六 " [摘要]丽江<木氏宗谱>美藏整理本是<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重要文献,其以美国国会图书 ...

  • 唐楚臣 | 西南土著濮为彝族族源之一

    摘要:彝族族源源于羌,也源于濮.濮在西南分布广泛,百濮为西南土著.彝族的基础为外来羌与土著濮的融合,濮是彝族族源的一元.至今,我们仍可在彝族习俗中看到濮人的遗俗:龙崇拜,竹崇拜."衣著尾&q ...

  • 马恩惠 | 云南回族族源考略——兼论元代回回对云南的贡献

    △ 民航路小学里的赛典赤·赡思丁衣冠冢. 回族作为一个人们共同体,是七世纪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国经商,留居广州.泉州.杭州.扬州.长安等地,以及十三世纪以来,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