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雄争锋——怛逻斯之战前后的中亚局势及其影响 (上)

前言: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对大唐帝国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当时尚处于巅峰盛世的唐王朝焕机勃发,致力于向四周扩展。然而,在这一年,唐军却在对外战争中遭受数次惨败。在东北,时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讨伐契丹,遭遇前所未有的挫败,安禄山仅以身免。在西南,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出兵南诏,八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而在西北,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与大食战于怛逻斯,一向是常胜将军的高仙芝在此遭受人生第一次惨败。尤其是怛逻斯之战,作为当时东西方两大帝国的交锋,一向为人所乐道,令人唏嘘不已。其影响亦是备受争议,有不少人认为,怛逻斯之战是扭转中亚局势的决定性战役,唐朝在此一战以后势力退出中亚,中亚迎来了伊斯兰化的时代。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不同的声音出现:怛战只是唐大食间一次偶然的冲突,并无对中亚局势产生决定性影响,唐在中亚的威权并未衰退。这场至今仍议论纷纷的战役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它究竟是两大帝国的一场决定性争霸战,还是一次偶然的局部冲突?它是否对中亚局势乃至欧亚大陆局势有决定性意义?一切的一切,要先从战争的所发地,也就是中亚这块土地说起。

一、怛逻斯之战前中亚粟特地区的沿革

粟特,外文称Sogdiana,亦音译为“索格底亚那”,“粟特”一名出自《魏书》的西域传,这是中国正史唯一一次出现这个词(《北史》和《通典》的“粟特”抄自《魏书》)。粟特地区通常也被称为河中地区,即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中间之地。但粟特的具体范围在不同时期、不同史籍中是有变化的。在古希腊地理学家笔下,粟特是指阿姆河以北、锡尔河以南地区。而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粟特地区(玄奘在书中采用粟特的梵语音译“窣利”)东起素叶水城(即碎叶城),西到货利习弥迦(即花拉子模),南到铁门关(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碣石南边的山中)与睹货逻(即吐火罗)接壤,东南到沛捍(即费尔干纳)。玄奘记载下的粟特,包括楚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河中地区阿赖山以北的部分,以及咸海南岸的花拉子模绿洲在内的广大区域,这比通常所指的河中地区要大得多。如今学界所说的粟特地区,通常是指南到阿赖山,北到塔什干,以泽拉夫尚河流域为中心的区域,大致是今乌兹别克斯坦中东部和塔吉克斯坦北部。

粟特地区地图

泽拉夫尚河系由阿赖山的冰雪融水汇聚而成,从河中地区正中间流过,最后流入阿姆河。泽河流域地形平坦,加上有来自冰山融雪的河水滋润,在此浇灌出一条狭长而又肥沃的绿洲地带,孕育出一连串的绿洲城市,诸如片治肯特、撒马尔罕、布哈拉、沙赫里萨布兹,等等。锡尔河从北边流过,在沙漠和草原的交接地带浇灌出塔什干绿洲,孕育了中亚大城塔什干。从很早开始,这些绿洲城市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城邦,中国史书把它们称为“昭武九姓”。“昭武九姓”具体所指的城邦在不同的史书表述不同,但各史书基本一致的有:康(撒马尔罕)、安(布哈拉)、石(塔什干)、史(沙赫里萨布兹)、米(片治肯特?)、曹(撒马尔罕北)、何(撒马尔罕西)。

这些绿洲城邦的居民就是粟特人,中国史书一般把他们称为“九姓胡”或者直呼为“胡”。粟特人属于伊朗人东支,这里的伊朗人不是单指伊朗高原的波斯人,而是指所有操印欧语系伊朗语支的民族。伊朗语支分东支和西支,西伊朗包括波斯人、库尔德人、俾路支人、中亚的塔吉克人等,东伊朗包括现存的普什图人、奥塞梯人、中国的塔吉克族等,以及古代的斯基泰人、塞种人、阿兰人、于闐人、疏勒人,还有我们现在讲的粟特人。伊朗人和印度、欧洲各操印欧语的民族同源,都源于今黑海沿岸的古印欧人,古印欧人陆续迁出黑海草原,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属于迁移较晚的一支,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这支人被称为雅利安人,他们迁至伊朗高原、中亚和南亚,甚至东到今中国新疆,随之发生分化,形成各个民族支派。粟特人和其他伊朗系民族一样,人种上属于白种人,以高鼻深目、体毛稠密,甚至金发碧眼或红发绿睛为特征。《隋书》记载康国粟特人“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这在中国隋唐的胡俑也能体现出来。

唐代胡俑,大多数为粟特人形象

中国粟特裔墓中的粟特人形象

粟特本土壁画的粟特人形象

吐鲁番石窟壁画中的粟特供养人,这也是最后出现的粟特人形象

现存为数不多的粟特人后裔,雅格诺比人,依然存在金发碧眼的特征

粟特人有自己的文字,是由西亚的阿拉米文演化而来。在今天中国、巴基斯坦以及中亚粟特本土都有发现这种文字。粟特人什么时候开始有文字现在仍未知,最早的粟特文字资料是在敦煌发现的4世纪初的粟特文信札。在宗教文化上,粟特人主要信奉祆教,即中亚本土化的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与波斯本土的琐教不同,粟特人流行偶像崇拜和多神崇拜。此外,佛教、摩尼教和基督教聂思托里派(即中国古称的景教)在粟特人中也有信奉。由于粟特地处古代欧亚大陆各大文明的十字路口地带,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南方的印度文化,东方的中华文化,北方的游牧文化在此交汇,从而形成了粟特多元的文化形态。

粟特文古信札

粟特祆教祭司

正是由于粟特处于各大文明的十字路口,再加上粟特人从未建立起统一的政治实体,所以粟特历来是欧亚大陆各大帝国的征服对象,粟特各城邦长期隶属于各个外族王朝。公元前6世纪,粟特被纳入到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版图,在这一时期波斯的贝希斯敦记功碑把粟特列入到大流士国王的23各辖区之一。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灭掉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兵锋直指中亚的河中地区,粟特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版图的一部分。顺便提一下,亚历山大大帝的第一任妻子罗克珊娜就是粟特人。罗克珊娜实与安禄山同名,都是取自伊朗语Roxan,表示“光明”的意思,只不过罗克珊娜多了a这个表示女性名的词缀。Roxan是粟特人的常用名,吐鲁番文书里面就有出现曹禄山、米禄山等粟特人名,这样的命名应该与粟特人崇拜光明的祆教信仰有关。

阿契美尼德王朝版图中的粟特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中的粟特

罗克珊娜

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帝国随之奔溃,其中塞琉古帝国最为强大,一度统治过粟特。公元前3世纪中叶,塞琉古帝国在中亚的巴克特里亚总督宣告独立,粟特随之隶属于巴克特里亚王国,至今在中亚河中地区发现的巴克特里亚钱币可验证这段历史。公元前2世纪以后,巴克特里亚王国逐渐衰落,与此同时,活跃在锡尔河以北的游牧民族康居兴起,并南下征服粟特,粟特成为了康居的统治范围。《汉书》记载康居有五小王,这五小王即粟特地区的城邦统治者。在这一时期,粟特也一度遭受西迁的塞种人和月氏人的入侵,甚至可能被这些民族统治过一段时间,《隋书》记载昭武九姓国王为月氏之后当为这段历史的模糊记忆。

公元5世纪,另一支游牧民族嚈哒兴起,征服了包括粟特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建立起强大的嚈哒帝国。这个时期,“粟特”一名进入到中国人的视野中,《魏书》记载了北魏文成帝时期(5世纪中叶)粟特来使的记录,并带来了“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的消息。这里的“匈奴”可能是指嚈哒,因为嚈哒又被称为白匈奴,嚈哒王自称匈奴王。《魏书》载粟特“一名温那沙”,有学者认为“温那沙”是Hunashah的音译,即匈奴王。此为嚈哒统治粟特地区之证。

嚈哒帝国版图中的粟特

公元6世纪中叶,突厥在阿尔泰山兴起,随之灭亡曾是其宗主的柔然,成为漠北草原的新霸主。然而突厥人并不满足于此,突厥第一任可汗伊利可汗派遣其弟室点密西征中亚,并与波斯结盟,一同消灭早已衰落的嚈哒。战后,突厥与波斯瓜分原嚈哒帝国的领土,以阿姆河为界,突厥占有阿姆河以北包括粟特在内的地区。突厥在粟特建立起比以往统治过这一地区的政权更强更牢固的统治方式,《新唐书》记载西突厥“其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给各国国王授予官职,并派遣官员监督和收税。对一些国家甚至直接派官员去统治,《隋书》载石国(塔什干)“曾贰于突厥,射匮可汗兴兵灭之,令特勤甸职摄其国事”,即突厥出兵废掉原国王,直接派遣突厥官员去统治石国。同时,突厥还采用下嫁公主的方式来控制粟特的国家,《隋书》记载康(撒马尔罕)国王“其妻突厥达度可汗女也”,《新唐书》载康国“其王屈木支娶西突厥女,遂臣突厥”。下嫁公主是游牧民族常用的统治其他民族的方式,如匈奴嫁公主与乌孙,蒙元嫁公主与高丽,都是通过公主来监督、干预所嫁国国事,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同时,粟特人也前所未有地对其宗主国产生极大的影响。善于经商的粟特人负责起了突厥的对外贸易事务,并充当起突厥汗国的外交使臣,东罗马史书记载的突厥派去出使东罗马的使臣马尼亚赫就是粟特人。不少粟特人进入到突厥汗国的行政体系内部,对突厥汗国的政治、财政、外交,乃至文化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在8世纪突厥鲁尼文出现以前,突厥汗国的官方文字是粟特文,这在今蒙古国的布古特碑和新疆昭苏的突厥可汗石人铭文都能体现出来。很多粟特人还进入到突厥人游牧的草原定居,在草原上建立起一座座商业城市,如碎叶城、新城、白水胡城,以及我们下面将要讲的怛逻斯城。

撒马尔罕古城壁画中的突厥人(披长发者)

隋朝建立以后,面对北方强大的突厥汗国的挑战,隋文帝采取长孙晟远交近攻的策略,离间、分化突厥各势力,偌大的突厥汗国分崩离析。隋炀帝时期,室点密的孙子射匮称可汗,西突厥汗国正式建立,突厥正式分为东西两大汗国,地处中亚的粟特隶属于西突厥汗国。射匮可汗死后,其弟统叶护继位,西突厥汗国达到了最强盛的时期,统叶护把控制范围向阿姆河以南推进,直达印度河沿岸,统治了今阿富汗大部地区。为了强化对包括粟特在内的中亚地区的控制,统叶护可汗把位于石国东北的千泉(今哈萨克斯坦的Merki)作为汗庭之一。与此同时,唐王朝在隋末群雄中脱颖而出,并一统华夏,随之与西突厥汗国建立起联系,并打算联姻,以夹攻东突厥汗国。然好景不长,统叶护可汗被其诸父杀死,西突厥汗国陷入到分裂动荡中,虽然一度有再统一,但昙花一现。在此期间,粟特各国成为西突厥内乱的牺牲品,西突厥的统治者时不时以掠夺粟特各国来补充在战争中的损失,如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乙毗咄陆可汗吞并了与其对峙的沙钵罗叶护可汗后,“西击康居(即康国),道过米国,破之,虏获甚多”。

西突厥汗国疆域中的粟特

西突厥的纷争不断正中唐王朝的下怀,这是唐王朝控制西域的大好时机。于是唐朝从介入西突厥的纷争到直接出兵,经过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到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十几年的时间,唐王朝最终彻底征服了西突厥汗国,“列其地为州县,极于西海”。唐王朝在原属西突厥的中亚广大土地上设立羁縻府州,粟特也不例外。所谓羁縻府州,就是在不改变当地政权建制的条件下,在当地的国家都邑设立都督府和州,授予当地国王、首领以都督、刺史的官衔,但不对这些地方征税,也不制户籍,只需承认唐朝皇帝的君主地位,接受唐王朝颁发的官号,保持朝贡关系即可,当地原来的统治秩序不变。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朝在康国设置康居都督府,在石国设置大宛都督府,授予两国国王都督一职。在安国置安息州,在东安国置木鹿州,在米国置南谧州,在史国置佉沙州,在何国置贵霜州,授予这几国国王刺史的官号。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朝派遣王名远到粟特以南的吐火罗(今阿富汗)设置羁縻府州,“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唐朝的羁縻府州一直延伸到波斯都督府(今阿富汗与伊朗交界的扎兰季),几乎整个中亚皆为唐朝府州。

实际上,设置羁縻府州的中亚地区对唐朝来讲更多的是名义上的隶属,唐朝并未对其实施有效的管辖,甚至唐朝无暇也无兴趣干涉其内政,相比起突厥的统治是要松散得多。这为不久的将来大食对这地区的入侵、占领,以及接下来要讲的怛逻斯之战,埋下后患。

唐朝羁縻下的中亚

二、大食扩张——怛逻斯之战的前奏

公元610年,正当大隋帝国看似蒸蒸日上,实则汹涌暗生之时,在欧亚大陆西端的阿拉伯半岛,一个商人以真主使者的身份开始传播他新创立的宗教,这个人名叫穆罕默德,他创立的宗教称为伊斯兰教。当时的穆罕默德万万没想到,他的传教事业竟创造了一个强大帝国,一个与在东方即将诞生的大唐帝国并驾齐驱的帝国——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死后,阿拉伯帝国进入到四大哈里发时期,这个时期的哈里发帝国在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的基础上,对外积极发动“圣战”,向东罗马帝国和波斯萨珊帝国发起进攻,把东罗马治下的叙利亚和埃及纳入版图,随后兵锋直指萨珊帝国。早已衰落的萨珊王朝在阿拉伯铁骑面前一触即溃,末代国王伊嗣俟三世(Yazdegerd III)逃亡,在逃至木鹿城(今土库曼斯坦的马雷)时被当地人杀害,萨珊王朝灭亡。中国史书记载伊嗣俟曾在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遣使入唐朝贡,而阿拉伯史书《年代记》记载伊嗣俟在逃亡时曾经向中国皇帝求救,可推测647年的这次朝贡当为伊嗣俟向唐朝求救的表现,当时唐朝正忙于葱岭以东的军事行动,对于波斯的求救当然无暇顾及也不感兴趣。

阿拉伯帝国灭亡萨珊波斯后,与唐朝中国有了首次的接触。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首次出现在唐朝的朝贡名录里。关于“大食”一名的由来,学者认为它是来自波斯语Tachik,是波斯人对与其相邻的阿拉伯部落Tayii的称谓,所以大食的“食”亦可读作yi。大食在灭亡波斯后,乘胜渡过阿姆河,侵扰粟特地区,《新唐书》载粟特的米国“永徽时为大食所破”,这是大食首次进入到粟特。但此时大食对粟特的军事行动应该是以骚扰为主,而无占领,不久之后,唐朝就在粟特各城邦设置羁縻府州。

大食早期的战士

公元661年,亦即唐朝高宗龙朔元年,大食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位哈里发,定都大马士革,是为倭马亚王朝,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继续推进四大哈里发时期的扩张事业,对中亚积极用兵,攻破了位于塞斯坦的萨珊小朝廷(即唐朝羁縻的波斯都督府),从而继续往东边的吐火罗推进。尤其是进入到8世纪,屈底波(Qutaybath b. Muslim)担任大食的呼罗珊总督,对中亚加紧攻势。于公元705年攻破吐火罗的中心城市缚喝(今阿富汗巴尔赫),随后越过阿姆河,于706—709攻打安国及其附近地区。711—712年,屈底波攻打康国,康国王乌勒伽向石国和拔汗那国(费尔干纳)求援,但援军被大食击退,康国被攻破。在公元727年,即唐朝开元十五年,新罗国(今韩国)僧人慧超从天竺返回大唐,路过中亚并记录了当地的见闻:“安国、曹国、史国、石骡国(石国?)、米国、康国等,虽各有王,并属大寔(大食)所管。”可知当时整个粟特已被大食所征服。

白衣大食统治中亚期间,向各国征收重税,这实际上是逼迫当地民族改宗伊斯兰教的手段。大食的税收政策,皈依伊斯兰教者征收少量的赋税或是免税,未皈依者即征收重税。于是乎,在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大食与中亚各国都产生巨大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在白衣大食占领中亚期间,中亚各国反抗不断。中亚的统治者们既不堪大食强加在他们头上的沉重赋税,亦不愿意放弃他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宗教文化,他们不堪忍受大食的强权统治,相比之下,他们更乐意原来唐朝宽松的羁縻政治。而当时正是唐帝国西域经营事业的顶峰时期,唐朝在中亚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权威。于是,中亚的统治者们把从大食强权下解放出来的希望寄托在唐朝身上,纷纷遣使入唐,请求唐朝出兵中亚,驱逐大食。

倭马亚王朝战士

三、开天盛世——唐王朝的中亚巅峰时代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朝平定西突厥,“列其地为州县,极于西海”,原西突厥汗国控制下的广大西域地区转入到唐朝手上。唐朝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置安西四镇,在天山以北、葱岭以西广置羁縻府州,至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唐朝看似取得了对广大西域地区的控制权,但实际上唐朝对西域的管控并不牢固。王小甫教授分析,这是由于唐朝在西域的兵防十分薄弱,安西四镇只有少量防人,而无镇军,在四镇以外的地方完全没有汉军驻扎。如此薄弱的边防导致不久以后西域几经易主,接下来的二十余年,唐王朝、吐蕃、西突厥遗部,在这片土地上反复争夺。

直到武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后派遣王孝杰从吐蕃手上收复四镇,并下令在安西驻军三万,唐朝(包括武周)这才真正在西域稳住了脚跟,在此之前,西域还只是一块被周边各大势力反复争夺的肥肉而已。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后又在天山以北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驻军两万,统摄西突厥各部。武后收复四镇的军事行动和设置北庭都护府对唐朝来讲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为日后唐朝在中亚巅峰时代铺下了道路。

收复安西四镇后的武周版图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武后的孙子李隆基即位,是为玄宗,唐朝进入了它的极盛时期——开天盛世。唐帝国的国际影响力在这一时期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中亚,唐朝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威和震慑力,开天年间的盛唐是唐朝在中亚的巅峰时期。虽然高宗时期唐朝在中亚广置羁縻府州,但前面说过,中亚的羁縻政治只是一种名义上的隶属关系,唐朝在中亚的羁縻府州未派一兵一卒,中亚各国与唐朝的联系也远没有开天年间密切。根据《册府元龟》的朝贡记载统计,高宗年间中亚各国(包括今新疆)来贡只有29次,而玄宗年间中亚各国来贡多达141次!各国来唐朝贡的显著增加既取决于唐朝国力的鼎盛,更是与玄宗朝唐帝国在中亚以兵威作为后盾的震慑力息息相关。白寿彝先生认为唐朝在中亚的霸权在开天年间已经是剥落,实则不然,不但没有剥落,反而是加强。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史载吐蕃和大食干涉拔汗那(费尔干纳)内政,“吐蕃与大食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之,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时任监察御史的张孝嵩正出使安西,他向安西都护吕休璟痛陈利害:“不救则无以号令西域。”张孝嵩认为此役是唐朝在中亚树立霸权的决定性之战,一战定胜负。于是张孝嵩“自擐甲”率领安西兵以及西域属国联军万余人,“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攻阿了达于连城”,并“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战败逃跑。这一战,唐朝“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即康国)、大宛(即石国)、罽宾(今阿富汗东南及巴基斯坦东北部)等八国皆遣使请降”。此战正如张孝嵩所料,唐帝国的威权在中亚建立起来,就连大食也不得不向唐朝妥协。

唐墓壁画中的唐军战士

唐朝在中亚的威名大震令中亚小国纷纷内附。开元初年,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国王没谨忙来朝,玄宗把没谨忙认作儿子,在小勃律国置绥远军,大唐军旗伫立于葱岭之西。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乌长(今巴基斯坦北部)、骨咄(今塔吉克斯坦库尔干秋别附近)、俱位(今巴基斯坦吉德拉尔)三国不愿降附大食,坚认自己为大唐藩臣,得到玄宗嘉奖,册封三国国王。同年,南天竺国王向唐玄宗请示,请求批准其派遣本国兵马抗击大食和吐蕃,并请求玄宗赐予军队番号,玄宗赐名“怀德军”。唐朝俨然成为各国抵御大食入侵的强大后盾,甚至连出兵抵抗也要征求唐朝的同意,可见面对大食的步步紧逼,唐朝成为众望所归,中亚及南亚各国把大唐奉为宗主。

在大食重税和逼令改宗的压迫下的粟特各国,也纷纷向唐朝表忠心,请求唐朝发兵解放他们。开元七年(公元721年),安国王笃萨波提、康国王乌勒伽、俱密(今塔吉克斯坦南部)国王那罗延遣使上表玄宗,请求唐朝出兵。安国、康国王都以“臣是从天主领普天下贤圣皇帝下百万重草类奴”自称,把玄宗奉若神明,“礼拜天恩威相,如拜诸天”,表示对唐朝忠心耿耿,“赤心向大国”。然后申诉遭受大食入侵之苦,康国王还述说了他如何如何英勇抵御大食的情况,“从三十五年来,每共大食贼斗战,每年大发兵马,不蒙天恩送兵救助。经今六年,被大食元率将异密屈底波领众军兵来此,共臣等斗战,臣等大破贼徒,臣等兵士亦大死损,为大食兵马极多,臣等力不敌也”。中间还提到了大食的攻城器械,是三百辆投石抛车,能在城墙上砸出大坑,这种投石机在粟特本土片治肯特的壁画上有所反映,应是大食军攻城时的场景。最后,两国国王都向玄宗提出援助的请求,安国王请求“仍请敕下突厥施,令救臣等”,希望唐朝号令突骑施去驱逐大食。而康国王则请求玄宗直接派遣唐军,“送多少汉兵来此,救助臣苦难”,希望本国直接处于唐朝的保护之下。俱密国王则申诉大食征税过于严苛,“臣国内库藏珍宝及部落百姓物并被大食徵税将去”,希望唐朝“处分大食,令免臣国徵税”,还表示奉守“臣等即得久长守把大国西门”的藩臣职责。

片治肯特壁画中的大食投石抛车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吐火罗叶护遣使请求唐朝发兵,表文处处卖惨,称其父被大食关押,又有大食重税相加。哀求“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国土必遭破散,求防守天可汗西门不得”,“伏望天可汗慈悯,与奴身多少气力,使得活路”,俨然把唐朝奉为救命救国的大救星。与俱密一样,吐火罗也以为唐朝把守西门的藩臣自居。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石国王伊捺吐屯屈勒向唐上表请求发兵,称“奴身千代已来,赤忠于国”,请求唐朝“伏乞天恩,不弃突厥部落,大破大食诸国”。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曹国王哥逻仆遣使上表,请求唐朝“将奴国土同为唐国小州”,并表示“所须驱遣,奴身一心忠赤,为国征讨”。

面对各国的求援,唐朝是如何回应的呢?《新唐书》载面对康国和石国的请求,玄宗的反应是“天子不许”,面对俱密国的请求,玄宗是“但尉遣而已”。玄宗对中亚小国的出兵请求要么是直接拒绝,要么是草草敷衍,其态度着实让各国心寒。但这并不意味着唐朝在中亚的霸权衰退,白寿彝先生关于玄宗时唐朝在中亚的霸权剥落的论断是不对的。不干涉葱岭以西的事务是唐朝历来奉行的政策,在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也就是在中亚吐火罗遍置羁縻府州的那一年,波斯王子卑路斯请求唐朝出兵,助其复国,高宗“以远不可师,谢遣”,亦是拒绝敷衍的态度。王小甫教授认为,唐朝对于葱岭以东的事务是积极的,对葱岭以西是消极的,此言甚确。唐朝的军事政策是很务实的,以保卫国家安全以及捍卫国家尊严为宗旨,葱岭以东是唐帝国的西大门,关乎到国家安全问题,所以对于葱左的边防尤为重视。而葱岭以西,对唐朝的国防安全影响并不大,大食入侵葱右诸国,在唐朝看来对其国家安全并无威胁,且唐朝若向这些地方派兵,反而既劳师又有风险,对唐朝也没有直接的好处,胜了,只有个道义的虚名,败了,反而影响大唐的国际声誉,所以唐朝对葱右事务干脆实行不干涉方针。但如果这些国家干了挑战唐朝权威或威胁唐朝边境安全的事情,唐朝也会出兵,就比如开元三年出兵拔汗那和开元天宝几次出兵勃律,这几次动兵都与唐朝的夙敌吐蕃有关,涉及到唐朝的国家安全问题,唐朝这才出兵。而后面要讲的天宝九载(公元750年)高仙芝出兵石国之事,则涉及到唐朝的权威问题,同时也有高仙芝个人的小算盘,当然这是后话了。

唐玄宗

唐朝虽然未对中亚各国派遣一兵一卒,但还是在中亚维持宗主的权威。开元初,玄宗册封石国王,“其蕃王莫贺咄吐屯有功,封为石国王,加特进”。所谓有功,应是参与了开元三年平定拔汗那之役,受到唐朝的册封与颁发官号。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康国王乌勒伽请求唐朝“封其子咄曷为曹王,啜默为米王”,康国王要分封他的儿子统治邻国,也要征求唐朝的同意,获取唐朝的批准,这在之前是从未有过的。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罽宾国王乌散勒洒以自己年老,请求唐朝立其儿子拂菻罽婆为王,连传位给自己儿子都要征求唐朝同意,可见唐朝在中亚还是拥有很强的宗主权的。第二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七年,一度与大食在中亚争锋的突骑施可汗苏禄死,突骑施汗国陷入内乱,唐朝乘机出兵突骑施,“上命嘉运招集突骑施、拔汗那以西诸国”,玄宗命令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招集中亚各国的部队去攻打突骑施。盖嘉运率领石国和史国的部队攻破碎叶城,疏勒镇守使夫蒙灵詧又与拔汗那国军队攻破怛逻斯城。从这场战役看出,唐朝能够调度中亚各国的军队,即使在中亚设羁縻府州的高宗时期也未能做到。说玄宗朝大唐在中亚霸权的衰退明显是不合史实的。

进入天宝年间,唐朝继续维持在中亚的威权甚至进一步加强。天宝三载(公元743年),唐朝册封尚未被大食所灭的萨珊波斯残余势力陀拔斯单(位于今伊朗北部,里海南岸)之王为恭化王,同年册封曹国王为怀德王,米国王为恭顺王,康国王为钦化王,并把史国改名为来威国,拔汗那国改名为宁远国,赐拔汗那王以外戚窦姓。唐朝不仅册封中亚各国国王,还能更改各国的国名,赐国王姓氏,可见唐朝在中亚的权势之大以及中亚各国对唐朝的心之所向。在此之时,唐朝的中亚代言人——安西节度使正在换任,新任的代言人即将把大唐在中亚的武德推向极致,但同时也招来了麻烦,这个人就是高仙芝。(未完待续)

作者:【芝兰学社中国组副组长】大唐资王李谦 暨南大学中外关系史硕士

(0)

相关推荐

  • 突厥汗国灭亡之后突厥人到底去了哪里?(上)

    大家好,这里是紫金城之巅的<历史事件故事汇>欢迎各位小伙伴们收看本期的精彩内容. 很多人都有这么一个疑问❓那就是曾经强势一时的突厥汗国在灭亡之后那帮突厥人到底去了哪里?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个千 ...

  • 天威健儿、碎叶城和怛逻斯之战

    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振蒲昌.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 ...

  • 林梅村:怛逻斯城与唐代丝绸之路

    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古称"怛逻斯".公元5世纪,粟特人建怛逻斯城,后来成为西突厥领地.唐朝称霸中亚后,在七河流域所设最远的羁縻州就在怛逻斯城,后为突骑施可汗占据.8 ...

  • 历史故纸堆里翻出来的小玩意儿:《怛逻斯之战》

    想起来读这本书纯粹是因为读那本<丝绸之路>给闹的: 想起来读那本<丝绸之路>好像是因为之前那本<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至于为什么会去读<1453:君 ...

  • 后斯布雷尔时代:加州霞多丽,谁与争锋?

    酒业传奇斯蒂芬 斯布雷尔STEVEN SPURRIER (1941年10月5日---2021年3月9日)于今年3月9日在英国逝世,同时喜欢法国和加州葡萄酒的朋友都熟悉1976年5月24日的巴黎审判(实 ...

  • 王羲之“骨法用笔”,刚健杀纸,谁与争锋?

    原创南宗老伍2019-12-07 13:12:19 总第一七一六期. 编者按: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从今天起,将陆续刊发王羲之的行书技法系列. 王羲之行书笔法 公开课系列之一 #1 骨法用筆 南齐谢赫论 ...

  • 双令男主争锋明星势力榜,总分相差0.01,龚俊得了个吃瓜位

    虽然明星本人已经千辞万谢,走出了让大家无法忘怀的角色,但观众对<陈情令>和<山河令>的余味依旧久久不能散去.尤其是龚俊和张哲瀚在演唱会上的大方营业,以及<山河令>全 ...

  • << 谁与争锋 >>

    我象棋群的茶壶兄弟有点乱,我笑骂了他: << 谁与争锋 >> 品棋纯人殇正愁,乱臣贼子几时休? 狂风熏得茶壶醉,直把热水作漱喉 .

  • 鸭舌一出,谁与争锋

    一种小巧.精细.层次分明的小食 Y字型的两条须十分细长,紧裹一圈瘦肉 两条须连接处有些复杂的小骨头 肉质坚实柔然,入口已渐入佳境 接下来的舌面就是最美味的部分 咬破的瞬间丰腴嫩滑.鲜辣微甜 它是有内蕴 ...

  • 马云与马化腾斗争进入古玩交易领域,谁与争锋?收藏家们怎么看?

    声明:文章转载自中国古玩收藏网,仅为转载,侵权可联系删除 任何企业的前进都是朝着利益而生的,所以对于任何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他们发展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赚到更多的金钱. 或许没有人预料过,在辉煌发展多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