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让知识产生力量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一道我们从小就一直被播放在耳边的训诫语,英语中还有对它很直白话的翻译“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句话原本是一句祝福的话,“好好学习”和“天天向上”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线性的因果关系。“好好”两个字不应仅仅作为副词来修饰我们的学习行为,更应作为形容词来评价我们的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会有“天天向上”的学习结果。很多人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依然受困于“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好好学习》这本书正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好好学习》的作者是成甲,他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得到”最受欢迎的说书人。他最有价值之处不仅仅在于有一套自己相对完整的学习方法论,而且他本人长期在使用这套方法论进行知识产出。

在本书中,他将为你解开学习迷思,讲授“学习的方法”,帮助你将零碎的知识体系打造为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所学知识真正变成你的资产,让学习成为你财富积累的过程!

本书是一本知识管理的方法论。那么,什么是知识?每天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究竟算不是知识?

作者首先提出:只有能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本书又是一本学习的方法论。关于学习,作者又抛出他的第二个观点:学习的本质,就是改变假设的过程

作者认为,我们所有的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这是学习的本质,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我们的假设更趋向于事实。

什么样的知识如此有力量?是临界知识。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一、什么是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套用了核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临界质量。临界质量是指要产生核爆炸需要的裂变材料质量,只有突破这一临界值,才能产生惊人的核爆炸。

与此相似,有些知识也能够发生裂变,可以对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进行指导。而当你储备的临界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查理芒格称之为“叠加放大”效应),这便是应用临界知识系统产生的巨大威力。

成甲老师将这种能够产生巨大威力的知识称作“临界知识”。

二、为什么要掌握临界知识?

为什么很多人都是“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他们掉进了“低水平勤奋陷阱”。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困惑:“咱家孩子学习也挺努力的,天天学到很晚,卷也没少做,题也没少刷,补课班也没少上,这学习成绩咋就上不来呢?”

这是因为,他们把学到的知识点都孤立开来,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看作是彼此毫无关联的个体。学一个知识点,解一道题;再遇到一道题,不加思考,再去学一个知识点。

他们不懂得去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一根线将繁杂的知识体系串起来,用框架思维来学习。盲目地刷题,也只是在用数量安慰自己努力学习的假象。书中对这一现象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老鼠赛道”,看起来很努力,其实只是在原地打转。

我们需要跳脱“老鼠赛道”,走上“快车道”。我们需要去发现问题的实质,找到解题的底层思维和规律,这些都是临界知识。所谓临界知识,便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掌握临界知识,能够使我们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提升认知深度,提高学习能力。

三、掌握临界知识、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一)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形成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是校正假设的过程

好的反思,能够发现自己的知识误区,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也可以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已经得到了有效应用。

写反思日记,是很有效的方式。写反思日记,可以尝试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昨天我做得不好的事情是什么?”
  • “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 “我以前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 “如果重来我会有哪些改进?”

反思对学生尤其重要。每天学习结束要复习,考试之后要复盘,这些都是反思。“我那道题为什么做错了?”“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那道题考查的核心知识点是什么?”“那道题我没想明白的点在哪里?”“这个点是否和之前学过的某个知识点有某种关联?”

学生可能不需要去写反思日记,整理错题本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反思方式。几乎所有的学霸们都使用过错题本,学霸们也无一不承认错题本的重要性。长期以往,学生就会掌握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以教为学

书中介绍,这种学习方法有三大价值。

  1. 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2. 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3. 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被称为史上最牛学习法的“费曼学习法”也是一种“以教为学”的方法。费曼学习法认为,“教给别人”对学习的吸收率是最高的,达90%。就是表面上看,是在教别人,其实是在以教的方式“逼”自己查缺补漏。费曼学习法,就是以教的方式,逼迫自己自觉,甚至是开心的完成有意识的主动学习。

很多小学课堂的老师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准备一个知识点,上一堂微课。或者是在一堂复习课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一道习题,或者复述一个知识点。这不是老师的懈怠,相反,这是很好的教学设计。连老师自己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费曼教学法的应用。这种教学设计值得被推广,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三)刻意练习

“一万小时天才定律”是前几年被炒得很火的一个话题,但其实一万小时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一万小时也不是动作的简单机械重复。

《刻意练习》这本书已经印证了这个论断,只有有目的的刻意练习才有效,甚至不需要一万小时。本书也引用了这个观点,在提升学习能力方面,确实也需要刻意练习。

作者在书中引用小马宋学习广告创意的案例。

小马宋和同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德国的一本世界级广告创意杂志10年来一共20000个顶尖的创意作品全部下载下来,把它们分门别类做成了10个PPT并反复看了三遍以上。同时,收集世界上最经典的文案,全部都抄写了一遍,大部分都能做到背诵或者复述。

正是这些背后看不见的刻意练习,才铸就了小马宋今天举重若轻的能力。

有目的的刻意练习也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这套方法,就能撬动效能杠杆。绝大多数人的元认知能力在遇到问题的那一刻,是直接调用既往经验和直觉处理问题。在刻意练习下,通过掌握临界知识,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再遇到问题的时候,就是首先问问题的实质,然后问问题背后的规律,进而开展行动。

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掌握临界知识,创建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提升元认知能力。

(四)生活中的临界知识

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对我们的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临界知识,在掌握自己的临界知识的同时,这些知识我们同样需要掌握。

比如:二八法则。我们要把80%的时间花在20%重要的事情上。

比如:黄金思维圈。我们要学会向内找原因,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从原因入手,而不是从现象入手,更有益于解决问题。

比如:概率论。生活是概率分布的,今天取得的结果,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也有无数的可能性。面对不确定性,可以用概率论的思维方式来寻找一个大概率靠谱的解决方案。

我认为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还是“复利思维”

大家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公式,很多人把它当做一个心灵鸡汤,看过之后仅仅感叹“哇!这么神奇!”但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的原理就是复利效应。

复利思维,俗称利滚利思维、利生利思维它的公式F=P*(1+i)^n中最关键的因素是i,是利率,想要利生利,利率必须大于0。放到行为模式上,我们一定要多做那些“A导致B,B加强A”的行为。第二个关键因素是n,是动作的重复次数。

无论是i的变化(记得《奇葩说》杨奇函的那句经典口头禅吗?“你今天变得更博学了吗?”)还是n的变化(你准备坚持多长时间?一周?一个月?一年?亦或是更长时间?),一个正向的行为在无限次数的重复下,当触发那个临界点之后,它必然会引发裂变。这是复利思维的神奇之处。

复利思维引发裂变效应,知识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我们的生活也必将因此而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不正是我们开篇所说的吗?掌握临界知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