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秦韵29:埙乐复兴望长安藏龙卧虎书院门

国风秦韵29:埙乐复兴望长安藏龙卧虎书院门

当年“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群雄争霸之时,已形成“天子分封建藩”等级礼法固化思维的山东六国贵族精英,都非常鄙视西部的“虎狼之国”,甚至把秦人等同于没有开化的戎狄蛮族。他们似乎已经丧失对丰都镐京的历史记忆,更不知道周朝“天子分封建藩”的“礼乐文明”究竟源于何方。

事实上,从华州华山到华胥氏陵,秦人祖祖辈辈都在守望“华胥古国”。周秦汉唐的最精彩华章,便是华夏文脉的薪火传承。不过,在山东六国贵族精英的心目中,秦人确实有些粗鲁暴戾。因此,秦人留下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究竟是“专制暴政”的图腾还是民族自豪的象征?这就是中国人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纠结。

有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自盛唐以后,被视为“第一国乐”的埙乐却随之衰微了。当世人的目光沿着“一带一路”又回到“汉唐长安”时,却猛然发现这里正在上演着一场埙乐文化复兴的实景剧。

2003年,两个在书院门街头摆摊的小摊贩有缘相识,于是就拉开了这场埙乐文化复兴大戏的序幕。这两个市井草根小人物,一个名叫冯柄中,一个名叫黄建军。十几年后的今天,他俩都已经是中国埙乐文化领域的风云人物。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他俩身后的众多幕后英雄。制埙大师王胜祥,就是与冯柄中和黄建军一路相伴的老英雄。

2019年7月9日,为了记录和求证埙乐文化复兴的重大事件,网闻博报专程采访了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葫芦丝、埙、陶笛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胜祥。

今年已经75岁高龄的制埙大师王胜祥,总是保持着老当益壮的争胜心。技术精益求精,永不气馁,永不懈怠,永不服输,这就是他的性格。

王胜祥欣慰地说:“我曾经立下誓言,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要亲手制作出10万枚物美价廉的埙。不过,截至目前,都已经超过15万枚了!”

王胜祥自信满满表示,“冯氏陶埙”在音域宽度和“无障碍演奏”方面,已经是中国制埙业的领跑者。陕西乐器埙产量和质量水平,在全国已经居于绝对领先地位。

当问到学习制埙的门径时,王胜祥坦承:“我本身就是靠自学钻研,中国目前的音乐学院民乐系还没有开设制埙专业,而且也很难开办这个专业。”

就像冯柄中和黄建军的人生传奇一样,王胜祥的人生旅程同样带有一些传奇色彩。区别只是在于,冯柄中是70后,黄建军是50后,而王胜祥则是40后。在这场埙乐文化复兴实景剧中,王胜祥最年长,人生旅程也更曲折更传奇。

据了解,王胜祥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出身于市郊菜农家庭。他从小就喜欢音乐,而且始终怀有一个“蓝天梦”。在上学期间,他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吹奏竹笛。高中时,部队在学校招收飞行员,王胜祥的一位同学光荣地加入了空军行列,他自己却由于家庭原因与飞行员失之交臂。看着那名同学应征入伍走了,他内心感到极度失落。

1963年,王胜祥高中毕业。他当时只有16岁,通过考核进入了陕西省农业厅勘察设计队,成为一名测量工。经两个月技术培训后,由于冬季不能开工,被临时调到华阴农场工作。1964年,才被调到宝鸡蔡家坡从事渭河测量工作。当年冬季,又被抽调到咸阳从事纺织工业工作。在咸阳纺织器材厂制材车间,他曾操作圆锯和重型机械大带锯,在危险而繁忙的工作岗位上,经过了12年的身心磨炼。

1977年,王胜祥调回西安粮食系统工作,起初是做粮库的装卸工。后来,单位领导发现他的文化基础比较好,就让他到科学保存粮食实验小组工作。在此期间,他还取得了几项“测温保粮”的应用技术成果。同时,他主动上夜校为自己“充电”,又学会了家用电器维修技术。在单位开展多种经营的发展过程中,王胜祥领办的家电维修门市部,也创造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到了1991年,因工作表现出色,王胜祥被提拔为主管业务的副经理。1996年,又调任粮油运输公司经理。直到2000年,就在国企改革改制全面推开之时,王胜祥也恰好到了可以退休的年龄。

在回顾自己几十年的人生旅程时,王胜祥说,他先后搞过水利工程测量设计、在农场养过马、在纺织器材厂当过木工、在粮库当过装卸工、搞过家用电器维修、当过国企运输公司经理,跨越农工商领域的职业身份角色变换,简直就是人生如戏。

他这人生如戏的变奏曲,当然就是来自随时携带的竹笛。

王胜祥回忆说,在他们成长的年代,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有音乐课。在音乐课上,老师不仅教唱歌,而且还教乐理知识和简谱。其他同学都把音乐当成玩耍的副课,自己则始终当成主课认真学。这个音乐爱好,一直到参加工作都没有改变。那个时代,物质生活非常贫苦,但演奏竹笛却给自己带来了精神生活的快乐。

王胜祥自豪地说,在咸阳纺织器材厂工作期间,他是工厂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分子。在厂里举办的文艺宣传和巡回演出中,都是由他吹奏笛子担任乐队领奏。从农业勘察测量队,直到粮油运输公司,他一直就是吹着笛子走过了人生的沟沟坎坎。

这里面还有一段插曲,便是他的“蓝天梦”。

王胜祥说,20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观看电影《飞鹰行动》时,就又勾起了他的“蓝天梦”。于是,他就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滑翔伞飞行活动。在空中自由翱翔,这种速度与激情的释放,让他体验到了难以言状的快乐享受。在自己动手设计组装滑翔伞的过程中,王胜祥又钻研学习了空气动力学等物理和数学知识。知识海洋的遨游,更让他有了别样的收获。

人生如戏,偶然中有其必然。要成为制埙艺人,就要有较高的埙乐演奏水平,也要有乐理知识,还必须有空气动力学和立体几何的数学计算知识,这样才能对音准进行精确计算和调控。这些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经验积累,王胜祥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准备完成了。一代制埙大师的横空出世,就只是等待一次冥冥中注定的风云际会。

到了2000年,王胜祥在办理完退休手续后,他就开始为自己寻找“第二青春”的起跑点。当时,社会上刚刚兴起“葫芦丝热”。对音乐特别敏感的王胜祥,立刻就盯上了葫芦丝。因为有竹笛演奏经验,他不仅很快学会了吹奏葫芦丝,而且迅速学会了制作和修理葫芦丝。

2001年,王胜祥把自己亲手制作的葫芦丝拿到市场上去销售。西安书院门古文化街,是城内经销旅游工艺品和乐器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王胜祥发现一些摊贩不仅经销竹笛和葫芦丝,而且也经销陶埙。他看见了埙,就忍不住拿起来试吹一下。这吹出的第一声音响,就立刻让他自醉自迷了。

用王胜祥的话来讲就是,“一天不听耳痒,两天不吹心痒。”自此,包括葫芦丝在内的其他乐器声,就很难再入王胜祥的耳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到了2003年,在书院门古文化街,王胜祥已经结识了很多经销乐器的小摊贩。这其中,就包括冯柄中和黄建军。在当时,恐怕谁都意识不到,王胜祥与冯柄中和黄建军因埙结缘,就预示着中国埙乐文化复兴的一个历史性时刻到来。那么,接下来究竟发生了哪些事呢?且听下回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