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问道》——泰山学院2019级书法学专业访碑习作展
看似点横撇捺
实则恢弘豁达
像大海无边
似宇宙无涯
世界上有哪国文字
能像汉字这样博大精深
春暖花开
艺术学院师生共学习
参观陕豫碑林
习作欣赏
陈志伟
心得体会:陕豫碑刻考察之旅见到了诸多摩崖石刻,尤其《石门銘》自然开张,意趣天成。在我心中已经超越《石门颂》的地位。回学校后带着印象临摹《石门銘》,体会看到原石的自然气息,体会到了摩崖石刻的独特魅力。 作品名称:《石门銘集联》
尺寸:24cm×60 cm
何晓峰
心得体会:初次见到《广武将军碑》便被它的茂密朴拙折服,从原碑章法来看,整体好似一枚印章,行列的排布,给人威严庄重的印象。单字看,线条迟涩凝重,整体造型奇特巧妙,字与字的大小轻重,穿插避让松弛有度。《广武将军碑》为我后续的学习,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作品名称:《广武将军碑》
作品尺寸:48cm×90cm
孔晗
心得体会:通过一周的临摹,我感受到《石门铭》作为楷体,“笔断意不断”,草书意味得以强化,由于笔势运转所形成的体势呼应和内在笔性的贯通,有很好的承接性、连续性,气息也更为自然、高古。因为刻在石面凹凸不平的隧道内壁,书者只能因石取势,因地制宜,大小疏密,任意为之,横无列,纵有行,浑然豪放。又经千余年风雨剥蚀,使石刻具有一种苍茫、朦胧的美感,临习时要注意感受此碑的金石气、苍茫气、古厚气及天然之美。 作品名称:《石门铭》
作品尺寸:69cm×34cm
李一丁
心得体会:《石门铭》虽属于魏碑,可在临摹时仍能在线条中感受出或隶或篆的痕迹,有《石门颂》之遗韵,另外我认为它还有一些则流露出行书笔意,意趣天成,下笔时应沉着痛快,中宫紧收。它的奇特处在于正则端严,斜则奇崛,奇正相生,有大朴不雕琢的阳刚之美。仔细观察其结字,尽管字势欲动,却具有很强的平衡感。于右任曾有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石门铭》作为北魏书风风格的典型作品,是楷书的不成熟形态,虽没有后世唐楷的森严法度,但却有不落窠臼之美。 作品名称:《临石门铭》
尺寸:69cm×138cm
李玉白
心得体会:《石门颂》作为摩崖石刻,在书写时发现它不仅有摩崖石刻的古朴,点画之间更是飘逸灵动,结字挺拔大气,字之间大小不一错落有致,非常的自然。也不像其他汉碑隶书那样规整,而是更加灵动,最特殊的是它的燕尾,没有用按笔来过分加重,而是让它顺笔势而出,让线条更加有弹性。 作品名称:《节临隶书石门颂》 尺寸:48cm×90cm 刘艺
心得体会:゛飞逸奇浑,分行疏密,翩翩欲仙゛初临《石门铭》了解浅显,现在觉得《石门铭》气势开张,但也收放有度,就是在大气纯朴的风格中,在恰当的地方出现精巧的细节就让这个碑多了一分灵气。刻于汉中石门东壁的《石门铭》,经过岁月的风化,自然的洗礼,别有一番风味,我觉得这也是难写之处。要想将石门铭的精华消化并运用,还需下功夫体悟临摹。 作品名称:《临楷书石门铭》
作品尺寸:50cm×55cm
刘泳辰
心得体会:《石门颂》作为摩崖石刻于普通的隶书有所不同,最基本的字形也极具特色。在把握《石门颂》的字体、字势结构的基础之后,行笔规律也就是对其笔法的追摹,才是我们要将此刻石的风采外化于形式的过程。《石门颂》笔画线条起笔多含毫逆锋而入,行笔过程中线条中段多凝重而“中实。写《石门颂》线条要体现一种动态的、流动的安静,扎实的安静。 作品名称:《节临隶书石门颂》
作品尺寸 :46cm×69cm
马亚国
心得体会:《广武将军碑》线条细劲、自然,字形活泼多变,结体宽博,笔法古意盎然,此碑文字有一些结体仍保留了篆书的部分写法,给此碑的书法增加了许多古意。有许多字的结体巧妙天成,出人意料,显露天真不羁的野逸性情,是较为古朴的隶楷之作。 作品名称:节临隶书《广武将军碑》
尺寸:45cm×60cm
曲浩瑜
心得体会:之前一直不是很喜欢也不是很会临习摩崖类的书法作品,这段时间一直在临《石门颂》,上手之后渐渐的开始越来越喜欢摩崖石刻的感觉了,渐渐的被它线条的瘦劲和绵绵流动之美所折服,同时又有一种又激动又吃惊的感觉,似乎在这之前就对它很熟悉似的。写上瘾了都不想停下来,深深地陶醉其中。 作品名称:石门颂
尺寸:48cm×90cm
孙明伟
心得体会:此次临写《开通褒斜道刻石》,我将四尺整张横向书写,适应于原碑,章法取于原碑章法,意在表现大开通的自然书写。《开通褒斜道刻石》整体通透,结字古拙。单看一个字,似乎更倾向于线条的体现,而非笔画的起收。可以说,《开通褒斜道刻石》是线条的艺术。 作品名称:临《开通褒斜道》
作品尺寸:69cm×138cm
夏侯子斐
作品心得:此碑虽破损较为严重,但其线条高古,放任不羁,有自然古朴之意趣,结体类似隶书。书写时要留意线条的刻画,粗细变化,用笔不能太死,轻松书写才能体现其自然古朴之气。 名称:《广武将军碑》
尺寸:90cm×48cm
徐炜桐 心得体会:汉中之行震撼最大的就是《石门铭》的原碑,直接颠覆了我原本对它的理解和感受。《石门铭》的原碑远比拓片字帖更有冲击力,它的字都是取斜向右上势,又不丢失字本身的平衡,单字结构上达到了平衡中的最险绝。另外,《石门铭》的原碑字形并没有拓片上那么长,拓片锤拓展开之后把它原本的字形都拉长了,它横势上还是很开张的,而且非常具有行书体势,整体看来像是一个四条幅作品,统一又不缺乏生动的气息。正如康有为先生所说“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实乃神品! 作品名称:《临石门铭》
尺寸:46cm×69cm
杨璇
心得体会:初临《石门颂》时就听张祖翼言:“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所以就大胆一试,后又读到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称《石门颂》为隶草,观其点画却有隶书快写之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参考之前访《石门颂》原石的理解,感悟颇多。 作品名称:《节临石门颂》
作品尺寸:69cm×46cm
于瑞清
心得体会:《石门铭》是北魏碑志中的杰作。因崖面广阔,笔阵森严,故而书风气势雄伟堪称巨制。所到汉中了解刻石,其石质坚硬无比,可长久保存。摩崖因山高险绝常人难以达到,故少人为破坏。《石门铭》吸取了《石门颂》的苍劲凝炼的篆隶笔法,笔势与体势也吸取了汉隶跌宕开张的特点。临此铭,理解其神韵,分析其结构,更易得其法度,通篇给人以典雅、粗犷的感觉。其次,临此铭不能象写唐楷刻板雕琢,很多笔画要写出涩味、拙味,很多字势向左下飞去,给人以点画狼藉,粗中求细的美。总之,此铭书法极为飞动、灵活,被誉为“神品”。 作品名称:《临习石门铭》
作品尺幅:45cm×36cm
张福龙
心得体会:原碑上宽下窄,这种形式很特殊我一直想用在我的临摹上但却写不出那种感觉于是我改变了想法可以不止局限于原碑的章法,我将临摹写成三竖行,将原碑内容中的一些大字或具有舒展性的字放在三竖行的开头,而三竖行末端放一些小字或整体收紧的字。然后再将三竖行的前半部分的行距拉大一些显得舒朗一些,后半部分的行距收紧一些。除此之外,老师教诲写得要生动有趣,但要怎样才能生动起来,是笔画的形态自然多变还是结构松弛有度,这还需我多加练习。 作品名称:《临杨淮表记》
尺寸:48cm×180cm
张亚冉
心得体会:通过此次临习《石门铭》,认为此碑写的时候要字随势成,不可像唐楷之类的太过平稳字势要险中求稳。运笔要流程一气呵成不可犹犹豫豫,且写的时候一定中锋用笔不然写出来的笔画聚不住整个字显得柔软无力毫无气势。写字的时候中宫要收住,字要聚拢才能更好的将伸展笔画放开。此次临习《石门铭》让我对字势结构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作品名称:《节临石门铭》
作品尺寸: 108cm×42cm
赵国宁
心得体会:在经过这段时间杨淮表记的学习体会深刻,之前只是浅浅了解过并没有深入学习,看到的也全都是表面内容,但是这个周经过老师的指导以及前段时间的放碑学习终于,对《石门颂》以及《杨淮表记》有所学习了,其中精髓在于笔画的起收,以及线条中段的变化,《石门颂》以及《杨淮表记》作者书写时是带有自由闲散的风格,因此结构不必太过拘泥,突出结题特点,深入字体特点。此次学习收货甚多。 作品名称:《杨淮表记》
作品尺寸97cm×90cm
赵颖堃
心得体会:在进行了隶书课程之后,我们去汉中博物馆看了《石门颂》的原碑。原碑的字很小,和我们习惯写的大小不同。尽管石壁十分不平整,但是每个字似乎都根据石面的变化而有着适合自己的姿态。整碑气势飞动奔放,不似其它碑的古雅静穆,临写时不能谨小慎微。 作品名称:节临《石门颂》
作品尺寸:138cm×80cm
赵越
心得体会:《石门颂》是隶书成熟时期奇纵恣肆书风的代表作品,在写的过程中,该作品多用圆笔充分显示了其与篆书的承继关系,起笔逆锋,含蓄蕴藉,中间连笔沉着,肃穆敦厚,收笔回锋,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势。从整篇石刻来看,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意趣横生。 作品名称:《石门颂临摹》
尺寸:45cm×49cm
邹子会
心得体会:从汉中考察回来就开始临习石门颂,让人不得不感叹《石门颂》的美是需要让人凝视,它的呈现是有层次的,是逐步展开的,是对审美者的知识、智慧、学养、审美能力的一种“挑逗”。《石门颂》的美就是这样的方式。从形式感的类型看,《石门颂》恣肆、纵逸,可以叫“壮观”、“雄肆”、“豁达”,而不是“秀逸”、“规整”、“内敛”,不衫不履的造型之下蕴含内力,一往无前的推进之中却艰涩难行,这种内在的张力,让人站在它的前面心灵就会被撼动,《石门颂》刻制年代,公元148年)和2017年这跨越了近一千九百年的两个时间点的差异。审美方式出现了差异,环境更发生了差异,感叹于沧桑巨变、醉心于先贤遗风,当我们沉浸于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国书法的审美力量才真正被撬动。 作品名称:《节临东汉刻石石门颂》
作品尺寸:106.4cm×66.7cm
.END.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