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半夜演示首台计算机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第135篇文章

从1956年,国家制定十二年科学远景发展规划和紧急措施,南京大学也和京沪的科教单位同样,立即抓紧贯彻。当年派遣 13 人到中科院计算所训练班进修,1957年8月派徐家福留学苏联,开始培养计算机相关领域专门人才。在建系前和建系初期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959年,导师舒拉波拉和徐家福(左一)

上个世纪60年代调试成功了当时国家高等教育部所属高校的第一台计算机,实现了我国第一个高级语言编译程序;70年代分别主持了国产DJS-210中型计算机和XT-1操作系统等软件系统的研制;80年代研发了国内第一个分布式系统ZCZ,培养出中国大陆第一位计算机软件博士许满武。

1959年 8 月,赴莫斯科二年,进修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系统的徐家福归国,1960年9月开学在数学系开设“电子计算机与程序设计”课程,校内外人员纷至沓来,不少兄弟院校派出教师前来进修,教室爆满。

南京大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购置了综合大学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惊动了全国高校代表,很值得回忆,从中看出中国人的计算机创业的路途是如何艰辛。

1961年南京大学向上海上海有线电厂(736) 厂订购 103 电子管计算机,1962 年到货,陈华生负责硬件,徐家福负责标准子程序库和演示应用程序。因为机房原因,机器搁置了数月。当年首要条件是要解决机器供电和降温,特别是在南京这样的“火炉城市”,还没有空调的年代,也要完美地保证机器降温。1963 年 8 月方完成计算机调试,因为当年的计算机指标是经过教育部调配的,当然要准备向教育部汇报演示。匡亚明校长面示:“视此情况只能有八成把握,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会议推迟一个月,延至10月初,望大家对硬件、软件仔细捡查,反复调试。”

我国第一个电子管计算机型号,仿制苏联的103计算机。

1963年 10 月 3 日,教育部在南京大学召开会议,宣布 103计算机调试成功。清华大学副校长赵访熊主持会议,北京大学徐献瑜辅之。清华大学金兰、西安交大郑守淇、北京大学吴文达、中科院计算所周寿宪、兰州大学唐珍、南开大学李万学、南京工学院王能斌等上百人到会,分驻福昌饭店和五台山旅社。

这次聚会到会的多是计算机领域里的知名专家和领军人物,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交流大会,王绪宜介绍 103 机调试过程,张福炎讲述计算机发展概况,金兰和徐家福分别讲解硬件与软件研究,然后硬件、软件、计算方法分三组报告和讨论。徐家福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大会准备了计算机程序操作演示,原定在闭幕式前一天晚上,后来临时改变在下午,可是因为机器不稳定,原先通过的程序无法正常运行,只得临时休会。科研处杨世杰让陈华生立即组织高手检修、调试;徐家福则邀请吴文达、唐珍等莫斯科大学旧友到家里招待用餐,然后送他们到住处休息,经紧急检修后午夜 23时机器恢复正常,速邀考机代表起床到机房观看,程序正常一次通过,代表回到宿舍休息已是凌晨 1 时。

半夜开机演示计算机运行,并非必需在晚间进行,而是赶巧碰上机器此刻“顺手”,谁也不能保证电子管的计算机何时能够稳定,来自全国的兄弟院校代表,多为重要人物,出门是要依照计划安排往返,不可能因为要等候计算机演示而延期返回。如果教育部组织的计算机演示大会,却没有计算机运行,南京大学也负不起这个责任。因此,就是计算机在夜间能够演示,也是一次成功的会议,组织者和具体承担者,都不会因此而丢脸。

凌晨,杨世杰率徐家福、陈华生去匡校长家汇报,匡校长说有惊无险,甚为欣喜。因为当时的计算机运行环境十分脆弱,美国人的早期计算机只能维持15分钟,然后就要花费15分钟寻找故障位置,我们也同样要经历这个阶段,即使在工厂高标准筛选元器件,精心组装,依然如故;而用户接收安装机器并非可以开始运用,要有一个维修、调试和稳定的过程,开始运行之后,还要做好反复维修的保障。许多用户单位都总结了一个经验,一旦机器开始运行,即使题目做完,也不能停机休息,电路部件的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也会造成故障,下一次开机也可能会发生接触问题停机,或者根本不能启动。

10月 4 日 9 时大会闭幕,胡畏书记宣布南大 103 计算机向全国开放,欢迎兄弟高校前来使用。这台国内高校最早调试成功的小型定点电子管计算机影响巨大,此后提供各地院校使用,功不可没,当然计算机也在使用中稳定起来,越用越顺手。很多单位陆续引进了计算机,因为机时不敷分配,经常要在晚间甚至24小时运行,许多老同志都有夜间上机的经历,但是南京大学的夜晚演示计算机却是一次很特别的纪录。

198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成立,徐家福(左二)

徐家福先生,2017年11月22日

附录: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简介:

1958年,南京大学数学系成立计算技术、计算数学、数理逻辑专业,正式招生培养计算机相关领域人才,1978年在上述三个专业基础上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为叶南薰;党总支书记为李祥行。

叶南薰先生曾担任南京大学总务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数学天文系主任、数学系主任。在他的倡导努力下,1956年南大较早成立计算数学教研室,1958年建立了计算技术、计算数学专业,并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数理逻辑专业。他最早提出“软件兼长”的发展思路,南大建立起全国首批计算机软件博士点、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成为国内计算机学科的排头兵。

1993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南京大学在国内最早创建了计算数学和数理逻辑专业,莫绍揆教授将数理逻辑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在国内较早地介绍了布尔代数在逻辑设计中的应用。

莫绍揆,教授,1917年 8 月 13 日生于广西桂平,1930 年入广州广雅中学,1935 年考入中央大学中文学系,1939 年 7 月毕业留校任教,日军入侵避走南方,抗战胜利回中央大学任讲师。1947 年,公费赴瑞士洛桑大学、国立高等工业学校和巴黎大学留学,师从著名数理逻辑大师贝尔奈斯,1950 年 4 月回国,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创建数理逻辑专业,任教研室主任,2011 年 11 月14日逝世。

徐家福,教授,博导,1924年12月24日出生,江苏省南京人。1944年从四川三台县的国立第十八中学毕业,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历任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与计算机教育家,是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奠基者之一,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六十余载,为我国计算机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2018年1 月16 日在南京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