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黄河大改道,竟改掉了大清近百年的国运

黄河,作为我们的的母亲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过虽然黄河有母亲温柔的一面,却也有它狂躁不安的一面,历史的记载中,黄河流域是发生洪灾最多的,每到暴雨季节,便是人们最害怕的时候,一旦发生洪灾,必然是人畜伤亡,粮食颗粒无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一遇上旱涝灾害,便是老百姓的末日!

点击加载图片

今天要讲的,是清末的一场黄河大决堤,迫使黄河改道,也就此改变了清政府命运。

1855年7月下旬,黄河流域正值雨季,加上连日暴雨,部分地区平地积水能达到五六尺,黄河及各支流水位暴涨,7月26日到28日黄河水三日间暴涨了一丈五尺,黄河大堤岌岌可危。

最先发现此隐患的是时任东河河道总督的蒋启扬,蒋启扬发现此隐患,马上向朝廷奏报,当时在位的是咸丰皇帝,要说这位咸丰皇帝,可谓是晚清最苦命的皇帝了,抛去太平天国捻军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些战争人祸不算,咸丰年间的天灾也是一波接一波,咸丰四年浙江台风“淹死男妇五六万计”,咸丰六年霜灾安徽八月下霜“籽粒无收”,咸丰十一年华东华中寒潮湖北积雪厚达四五尺,咸丰在位十年,七年闹蝗灾......咸丰表示太难了。

咸丰皇帝

再回到主题,咸丰皇帝看了蒋启扬的奏报,马上连夜召集众大臣商量对策,可谁想到灾难要来临了就不给你一点喘息的机会,第二天蒋的预感就应验了,一股强劲的南风吹来,黄河水冲破了河南兰阳县(今河南兰考县)铜瓦厢北岸的堤防,黄河决堤了。

黄河上一次改道是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当时是为了阻挡金兵南下,人工迫使黄河决堤,距1855年已经过去了727年,下游大量淤积泥沙的河床高度已经远远高于地面,这条中国第二大河就在高悬半空的河床上汹涌奔腾,现在这把悬顶之剑终于落了下来,劈在豫鲁大地之上。

点击加载图片

黄河几次大改道示意图

黄河河水在河堤上冲开了一道两百米长的口子,半空中倾斜而下的河水先向西北涌去,途径封丘和长垣,而后折向东北,分为三股,南边经过山东曹县,北面两股环绕东明县,最后在张秋汇聚到大清河入海,而铜瓦厢至张秋一段,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根本没有可用的河道,黄河途径的地区,河水四处漫流水面宽达百里,更下游大清河河道狭窄远远不能容纳黄水,而黄河水注入大清河后河宽增加了三倍,大清河两侧密集的民居毁于一旦,而黄河途径苏北的旧河道干涸断流,至今还留有遗迹。

点击加载图片

灾难蔓延至河南、河北和山东,这三个省份直到今天都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忽然有一天,天边出现一条黑线,人们愣了几秒后开始四散奔逃,但已经太晚了,一道裹夹着残尸、枯木、黄土与石块的水墙涌了过来,洪水所到之处,已无路可逃!

对百姓进行进一步打击的,是朝廷的漠视,1855年,太平天国如日中天,风雨飘摇的清廷,根本顾不上救灾。就连沟通帝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都被太平天国给占领了,保江山不保社稷,只剩半条命的大清那还顾得上老百姓,堵决口这件事能一再延后,铜瓦厢决口后,河政被边缘化,治理河务的工作被放权打包扔给了地方政府处理。

点击加载图片

事实上朝廷对堵不堵河道缺口还存在着不小的争议,地方官吏为了地方利益,要求重新堵住缺口,还是用以前的旧河道,让黄河出海口保持在苏南,而另一派是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大员,支持沿用新河道。从今天的视角看,李大人的想法更合理,明清两代河工河政积弊甚多,旧河道已经隐患太多,不能再用了,再加上晚清海运兴起,漕运衰落,重新疏通运河,意义不大。

两派争执不下,这一争,就是将近三十年,虽说晚清战乱不断,但决口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朝廷还在为了改道还是复道磨磨唧唧,也是有点说不过去,终于,咸丰之后又历经了两代皇帝,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皇帝终于拍了板:“惟在郑工之速求堵合,故道一议,可暂作缓图”,翻译一下就是不堵铜瓦厢了,就用新河道,持续了三十年的争议才算结束。

点击加载图片

黄河水漫流了三十年,虽说河水已经冲出了新河道,但对两岸的农民的影响可不小,三十年里,黄河泛滥致使鲁南民不聊生,人们都要饿肚子了,怎么办呢?造反呗。

破产的农民纷纷加入当时盛极一时的捻军。捻军作为与太平天国同时代的起义军。从1853年到1868年在华北活跃了十五年。不过捻军不像太平天国一样有组织有纪律,说难听点就是流寇一般,有地种有饭吃就是农民,遇上灾年吃不饱饭就是盗匪,就跟蟑螂一样打不死又捉不住,实际上这种土匪到了民国时期依然存在。

点击加载图片

黄河没有改道之前,捻军还没有渡过黄河的能力,这下黄河一改道,给捻军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我不渡黄河,黄河却自己跑了。直接北移800里的黄河直接帮捻军解决了渡河难题。再加上在山东乱流的黄河形成了大量的河套、沼泽和水泊,这下捻军可得意了,效仿起了水泊梁山,在这些水泊里四处流窜,给清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改变清朝的转折点在1865年,清廷大将僧格林沁被捻军伏击战死山东吴家店,震动朝野。僧格林沁死后,军权从此落入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的手中,再想到后来的小站练兵、辛亥革命,蝴蝶的翅膀扇了一扇,历史就这么改变了。

点击加载图片

僧格林沁

1855年的黄河大决堤堪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奇灾,清政府在决口后放任黄河自流,导致饥民无数,黄河就此从山东北部入渤海,导致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地理。黄河泛滥导致了饥荒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黄河的泛滥也间接改变了清朝的政局,匪患四起,清廷不得不倚重汉臣剿匪,军权落入汉臣手中,满清统治者的能力再一次被削弱。

一直到清朝灭亡时,满清的统治者可能还没有回过神来,偌大一个大清国,怎么说没就没了?

(0)

相关推荐

  • 观澜|黄河大改道,给山东带来怎样的影响?

    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增加了人们对黄河这条河流本身的关注. 李白<将进酒>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一言黄河水的发源地之高,二说黄河水最终流 ...

  • 兰考精神(黄河行44) 冯并

    . 兰考精神(黄河行44)  冯并 冯并  经济日报  昨天 收录于话题 #黄河行44 .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之河,她与我们一道经历昔日的苦难,更经历了苦难中的抗争.黄河,有数不 ...

  • ​历史上黄河六次大改道

    ​历史上黄河六次大改道 最早黄河河道,被称为"禹河故道".春秋战国是文字记载,自今武陟东北流经河南北部,折北穿过河北中部,折东入海. 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 ...

  • 揭秘黄河历次改道的缘由(简单易懂版)

    黄河在历史上,以"善决"."善徙"而著称,在民间称之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这绝非虚言.在可考的三千年里,黄河起码改道二三十次,北到海 ...

  • 黄河的六次大改道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黄河在中游流经53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容易侵蚀.又因中游地区雨量集中,自然植被的破坏,因此,在这一区域水 ...

  • 黄河6次大改道流入渤海形成10大城市,未来可能造就一个渤海平原

    黄河被称为母亲河,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源地,黄河长5464公里,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经山东垦利县入渤海,因地质原因携带大量泥沙,流至下游区域沉积河床,水流满而溢出决口,据史记载黄河决口泛滥约有1 ...

  • 中国历史上的黄河八次大改道

    <山海经>是目前流传下来最古的一部书.书中以昆仑为坐标记述了黄河经禹治理后的流路,"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东",这也就 ...

  • 黄河大改道, 给山东带来怎样的影响?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也增加了人们对黄河这条河流本身的关注. 李白<将进酒>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一言黄河水的发源地 ...

  • 一座清末的单体古民居竟占地近万平米,到底是谁家的大宅门?

    中国建筑,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就是青砖绿瓦.水墨风情.诗情画意--虽然古人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会追求功能大过于形式,但那些历经千年遗存下来的建筑构造和装饰艺术早已成为了一件件供后人观摩的展品,无声地讲述着过 ...

  • 福建高考状元心仪厦大,竟“意外”考上清华,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在高考这场洋溢着理想和青春的梦想"战场"上,总有一些强者让人敬佩,高考状元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本期高考故事的主人公:福建2016高考理科省状元--黄昊. 黄昊高中就读于厦门外国语学 ...

  • 清代的秘密拳法,被一个“乞丐”流传到广东,竟成为十大南拳之一

    大家或多或少看过关于中国功夫的电影,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功夫是在中国清末关于"武术"的别称.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武术派别,比如跆拳道.空手道.拳击等等,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和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