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下大情境育人成为趋势

新中高考命题以“情境”作为考查的载体,大单元教学设计下大情境包括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任务情境。而情境依据其作用,又可以分为背景型、启发型、解释型、探究型等不同情境。每一个单元,设计一个大情境,在大情境的辅佐下,提出一些问题,在问题的指引下,自然地形成一些学习任务;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大情境的基础上再设计小情境,并设计一些教学活动,每个活动约一个学时,试图突破传统教学中大量存在的“有任务,没体验”“有任务,无知识”“为情境而情境”的困局。
为何要在学生的学习中嵌入情境,为何要推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下大情境教学?人类一切知识起源于劳动实践活动。现在所学的书本知识,归根结底是人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思考和体验,从自然现象和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抽象出意义,进行升华或符号化后的结果。
大情境的设计,实际上就是把这些已经抽象出来并符号化的知识,再以某种隐含的方式拆解、渗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而学生分析和理解情境、透过情境看到学科知识本质的过程,就是体会知识生成的过程。
如果说知识的起源是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那么情境化的学习,则是让学生又从具象(给定的生活情境和探索情境)回到抽象(学科专业知识),从中找到给定的条件、隐含的意义,理解概念,明白这个问题在数学(或物理、化学等)上实质是一个什么问题。
“没读懂题意”,其实质是无法把大情境和对应的知识关联起来。如何建立起从具体大情境到抽象化、概念化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是关键,也是一个“关节”,只有打通这个“关节”,才能让学生在“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中,经历“归纳—演绎—归纳”的思维训练,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
大情境的教学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原有旧知。原有旧知是指在理解活动发生之前学生就已经具有的对理解有着导向和制约作用的语言、历史、文化、经验、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于对象的预期等因素的综合。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体验、生活经历、社会阅历、曾学习过的知识,都是构成原有旧知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生活情境和探索情境的基础。

由此观之,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新知,就要尽量唤醒和丰富他们的原有旧知,让其旧知产生更大的正向促进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尽量采用实践性、情境性的教学方式。
大单元教学设计下大情景的整体设计思路是:
(1)设计一个真实的、熟悉的单元“大情境”: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个场景,将学科隐在故事和场景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2)用学科的眼光看“大情境”,探究出一些“方向性”的问题,整合这些问题,形成一些课标相关的任务;
(3)对于每个任务,在“方向性”的问题情境的牵引下,得到一个个具体问题,整合这些问题,结合课程标准,设计一些活动,帮助学生用思维分析问题;
(4)设计一些“方向性”的问题情境相关的情境,配以合适的活动,帮助学生用学科的语言表达问题。
大单元设计的价值追求在于,让学生在“大情境”中主动地走进学科,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不知不觉地走出学科,这样学生经历学科学习的全过程,学到有价值的学科,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填鸭式教学之所以无趣且无用,就是因为它与学生的旧知无关。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旧知有效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旧知并非固定不变的,当学生的旧知参与到一个情景活动中并顺利完成时,学生的旧知就被一个新的更高的新知取代。在下一个情景活动开始时,这个新的理解便又成了旧知并参与到理解活动中,这就是著名的“解释学循环”。(新旧在情境中交替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情境化的价值超越了“知识考查的载体”这一功能定位,也超越了单纯的课堂教学层面,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个性品格发展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程体系,在教给学生抽象的、符号化的知识之外,更应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中,在自然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丰富自己的大脑。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个世界,就是学习的最大情境。(房涛学习与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