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考古发现连载】11:盛湾马山根遗址颠覆你的认识,5000年前,淅川最初的房屋竟然是圆形的
马山根遗址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境内的一处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2013年5-7月,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办公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3000余平方米,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马山根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马山根村西约400米处,黄水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1983年被公布为县级保单位。遗址所处山岭台地上,东依马山,西濒黄水河,北距丹江水库约120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本次发掘共清理汉代和新石器时期各类遗迹229处。其中新石器时期的遗迹、遗物最为丰富,墓葬14座,灰坑125个,房基76处和墙基沟槽3条,并出土了大量陶片以及陶、石、骨角等小件标本200多件。
灰坑 主要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以不规则的浅坑居多。按灰坑形状可分为锅底状、直筒状和袋状三类。部分灰坑在坑壁和底部发现有加工的痕迹。坑内堆积多为含有草木灰的深灰色填土,夹杂有大量的红烧土和炭粒,出土有陶片、石器和动物骨骼等文化遗物。
房基 主要有圆形、近方形、长方形等,房屋上部已被破坏,仅存底部基槽和柱洞等部分。根据其结构可分为浅穴式房基和地面式房基。
浅穴式房基坐落于生黄土之上,平面有近圆形和近椭圆形,房基最大直径有3-5米,穴室较浅,居住面凹凸不平,上有一层含有草木灰的深灰色垫土,房屋周围有柱洞,个别洞内有柱础石。
地面式的房基有圆形和长方形。圆形房基面积大小不均,平面有3.8-19.6平方米不等。房室内有灰白土面,有的基槽内填有大量的红烧土,经夯打并有分层。柱洞主要分布于基槽内,有的室内也有柱洞,部分柱洞底部垫有柱础石。少数的房址内有灶膛。长方形的房基,室内有灰白土居住面,基槽内排列有柱洞。有单间的房基,也有几间并列成排的房基。有的规模较大,基槽较深,墙体厚达60厘米左右,单个房间面积就有49平方米。
墓葬 均为瓮罐葬,葬于房基周围,平面为圆形和椭圆形的小坑,以陶质的罐、瓮、钵为葬具,多为两件上下扣合,人骨已腐朽,不见随葬品。
遗物 主要有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等。陶器以夹砂灰陶和黑皮陶为主,泥质陶次之。器表多素面,纹饰以凸弦纹为主,另有附加堆纹、篮纹、镂孔等。陶器主要是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经慢轮修整而成。陶器种类有红顶钵、盆形鼎、折沿罐、花边钮器盖、带流盆、平底杯等。另有陶环、纺轮、网坠等。石器以磨制为主,也有打制的石器。石料多为硅质岩、石英、石英砂岩和页岩等。磨制石器有斧、锛、铲、镞、刀,还有球、饼、环、臼和磨棒等;打制石器有尖状器、刮削器等。此外,还出土少量玉饰件和动物骨骼等。
根据目前整理情况,初步判断马山根遗址新石器文化内涵与朱家台遗址、黄楝树遗址出土遗物相似,与下王岗遗址出土遗存面貌相近,年代大体处于仰韶晚期(朱家台文化)到屈家岭文化时期。特别需要一提的是马山根遗址发掘的房基,规模宏大,数量多且密集,这里应该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居民生活居住遗址的中心。本次发掘为研究豫西南以及丹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形态变迁及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河南省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乔保同 翟京襄 周朝辉,原载《中国文物报》2013年12月20日8版)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