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不治财,六十不治棺!农村老话虽过时,却道出老年生活的不易

前阵子妈妈打电话来,很气愤地和我说哥哥和嫂子怎么怎么滴。

妈妈血压高,需要吃降压药,然后药碰巧没有了,但是要带哥哥的两个孩子走不开,哥哥嫂子自己还带着一个孩子去工地帮人刷墙,没时间回来。

家里经常就只有爸爸和妈妈,以及两个小孩子。

妈妈抱怨爸爸不给她开药,爸爸连自己的药没了都不舍得花钱买,说更别提她的药。

她说一两个月没有去街上了,本想等哥哥们完工去街上开药,哪知刚完工哥哥嫂子招呼不打就到城里玩去了。

妈妈很气愤,我安慰她说,哥哥嫂子可能比较粗心,没留意到她的药没有,让她有需求直接告诉哥哥们,让他们帮忙办。

结果妈妈却告诉我,孩子向父母要东西是天经地义,父母伸手向孩子要东西就不合适,还说谁管你呢?

我也来了情绪,说按她这样说,那生养孩子干嘛,告诉她自己现在还能动就说这样的话,等到六七十岁动不了日子该怎么过?

我母亲今年54,一辈子都在农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但说到这,突然就心酸起来,人都有老的一天,如果孩子不孝顺,的确老年生活很艰难。

而对于老年生活,农村也有那么两句俗语,虽说放到现在有些过时,但依然对世人有很好的教导意义。

五十不治财,六十不治棺

在农村看来,50岁是个坎,年过半百,很多农村人50岁之前几乎不过生日,50岁之后才会过生日。

所谓“五十不治财”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人到50就步入老年生活,身体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这时需要为自己的养老做点准备。

比如经济、物质,尽量把钱掌握在自己手里,有什么想做的,想吃的,想玩的,可以适当满足一下自己。

反正就是尽量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遗憾,50岁到60是比较适合享福的年纪,因为这时候一些重担可以适当卸下,不用养父母,因为大多已经去世。

也不用再为孩子操心,因为孩子大多成家长大有生活的能力。

这时的老人还能吃能喝,吃东西还香,有享福的能力。

但到了60岁可能身体会越来越不好,那时有钱却没能力享受,所以意在提醒老人们,50岁是该享清福的年纪,该吃吃该喝喝,最好是自己口袋里有点钱,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用过多插手年轻人的事。

该释怀的事情要看开,尽可能不留遗憾,不亏待自己,释怀这一生的平凡或失败,与自己和解。

而“六十不治棺”的意思则是说,棺木要早点准备,尤其是到60岁,要考虑自己的后事。

50到60是享福重点考虑老年生活,而60到70则需要考虑后事。

以前农村很多老人的平均年龄也就70左右,甚至还不到70,说不定自己哪天就走了。

农村很忌讳身后事安排不清不楚,后事办得不好被村里人笑话。

所以很多老人一到50岁就会开始考虑给自己准备寿棺,农村叫“添寿”。

之所以要提前准备,是因为农村用的寿材做工麻烦,光是做好就需要时间,做好了还需要涂漆,涂好需要时间风干,整个过程时间很长。

所以老人去世才准备寿棺根本来不及,也会被视为不孝。

这点个人觉得农村的观念挺好,丝毫没有觉得提前给自己做棺材是不好的事情,反而很释然,安然的老去也很好。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

到了70岁后,尽可能地不要在别人家留宿,为何呢?

老话常说“七十古来稀”,人活到70岁很不容易,也比较受苦,身体各脏器管功能减退,甚至出现问题,腿脚也不利索,是意外的高发阶段,所以最好是不要留宿人家。

一方面,农村传统观念比较忌讳在外面去世,而70岁后状态不稳定,谁也说不清能不能见到第二天的太阳。

所以留宿人家,万一在别人家去世,家里人不开心,留宿人家也会比较介意,故而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尽可能70岁不要在别人家留宿。

可以去别人家做客,去玩,去吃饭,但不要留宿就好。

而到80岁,身体更加苍老,行动更加不便,连去人家吃饭也要尽可能避免。

农村交通不便,老人年纪大了,外出不便,也有摔倒的风险,坐车也容易产生晕车等身体不适,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在家待着,出门也多是在庭院或家里周围移动。

为的其实还是避免在别人家离世,对双方造成影响。

而到90岁不留座,也是说尽可能不要到别人家做客的意思。

这样说起来,老年生活的确挺残忍冷酷的。

如果家里的子女孝顺点,有能力,那还能多抽时间陪伴老人,伴随他们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

以前常听父亲说人这辈子活到六七十岁就好了,因为看到村里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过得很惨,自己行动不便,吃喝拉撒都要靠子女服侍。

子女孝顺,还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但如果子女脾气不够好,老人行动不便,又患病,不能常洗澡身上难闻,难免遭人嫌弃,活得很没尊严。

但人都有老的一天,“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

老人们该多为自己考虑,自己有钱,不说子女,邻居对自己的态度都要好很多,反之,一无所有变成累赘的时候,家人也有可能会嫌弃。

给自己存点养老钱,儿孙自有儿孙福,希望上年纪的老人们,能多为自己考虑,对自己好一点哦~~

愿天下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