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出土玛瑙环
文/乔保同
玛瑙又称码瑙、马瑙等,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玛瑙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玛瑙自古被视为美丽幸福、吉祥富贵的象征。早在旧石器时代,我国各地就开始利用玛瑙制作打制石器,而且有的遗址出土的玛瑙制品比例很大,如山西大同南坡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石制品,玛瑙占了62.2%[1]。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玛瑙经过精雕细琢制成工具、装饰品,尤其是商周时期玛瑙制品与各种玉器一样成了当时各级贵族崇尚的奢侈品。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安阳殷墟妇好墓[2]、三门峡虢国墓地[3]、南阳鄂国墓地[4]、平顶山应国墓地[5]、梁带村芮国墓地[6]等商周遗存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玛瑙制品,它们与玉器组合成艳丽的佩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们审美观的变化以及雕刻水平进一步提高,以玛瑙为原料雕琢玉环又了成为一种时尚。
近几年河南南阳发掘出土了一批玛瑙制品,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玛瑙环数量较多,而且质地优良、制作精美。本文拟对部分玛瑙环作一简要介绍,以便专家、学者对南阳出土的有关玛瑙环的文化内涵有更多的了解。
根据南阳出土的玛瑙环的形制、寓意的不同,可以分为四大类:车轮环、碟形环、多棱环、片状环。
一、车轮环
器呈扁平、圆环形,断面近正方形。这类环时代相对较早。
1.编号M1∶12,春秋晚期,2008年南阳市八一路名门华府工地出土。扁平圆环形,质地细润。呈白色,略泛黄,有红褐色浸斑,半透明。中部穿孔内有凸棱,孔内壁有打磨痕迹。外径6.94、内径4.68、厚0.91厘米(图一)。
2.编号M5∶1,春秋晚期,1998年南阳市文化路八一厂出土。器形较小,扁平圆环形,质地细润。呈淡黄色,有红褐色浸斑,半透明。穿孔修磨有凸棱。外径3.6、内径2.56、厚0.68厘米(图二)。
图一 春秋 车轮环
图二 春秋 车轮环
二、碟形环
器呈飞碟状,内厚外薄,断面近扇面形。多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1.编号M32∶41,春秋晚期,2008年南阳市八一路名门华府工地出土。器色艳丽,以枣红色为主,伴有白色、棕色,有褐色浸斑,半透明。扁平圆环形,质地细润。中部较厚,四周边缘较薄,穿孔内修磨有五条凸棱,通体光滑。外径5.46、内径2.97、厚0.64/0.24厘米(图三)。
2.编号M32∶37,春秋晚期,2008年南阳市八一路名门华府出土。器色呈深绿色,伴有白色及水草纹,半透明。扁平圆环形,质地细润。中部较厚,边缘较薄,穿孔修磨有五条凸棱,通体光滑。外径8.62、内径5.38、厚0.89/0.29厘米(图四)。
图三 春秋 碟形环
图四 春秋 碟形环
图五 战国 碟形环
3.编号M47∶30,战国时期,2008年南阳市八一路名门华府出土。器呈棕黄色,内部有红褐色浸斑,半透明。扁平圆环形,质地细润。中部较厚,边缘较薄,中部穿孔修磨有五条凸棱。外径4.01、内径2.46、厚0.54/0.1厘米(图五)。
三、多棱环
器呈圆环形,断面为多棱形,多六棱、七棱或八棱。通常又称“三才环”,“三才”是指天、地、人。玉环表面及内外侧被琢出三个平面,表示着天、地、人的循环往复、和谐统一,是古人护身避邪之物,寓意吉祥。据考证,最早始于道教用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1.编号M2∶8,春秋时期,1990年淅川和尚岭2号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器形较大。青白色,略泛黄,透明。圆环形,断面为七角形。直径9.4、好径7、厚0.8厘米(图六)。
2.编号M2∶19,春秋时期,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2号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乳白色,透明。圆环形,断面为七角形。外径6.8、内经5.3、厚1厘米(图七)。
图六 春秋 七棱环
图七 春秋 七棱环
图八 春秋 七棱环
3.编号M2∶20,春秋时期,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2号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乳白色,有红褐色浸斑,透明。圆环形,断面为七角形。外径4.5、内经3.1、厚0.6厘米(图八)。
4.编号M9∶14,春秋时期,1990年淅川县徐家岭9号墓出土,现藏河南考古研究院。乳白色,有红褐色浸斑,半透明。圆环形,断面为七角形。外径6.1、内经4.4、厚0.8厘米(图九)。
5.编号M133∶1,战国时期,2010年邓州王营墓地出土。器呈淡黄色,有红褐色、白色浸斑,半透明,质地细润,通体抛光。圆环形,上下各有一小平面,一周共修磨成多条折棱,横截面呈八棱形。外径7.12、内径4.96、厚0.84厘米(图一〇)。
图九 春秋 七棱环
图一〇战国 八棱环
图一一 战国 八棱环
6.编号M284∶1,战国时期,2000年南阳理工学院出土。淡黄色,半透明。扁平圆环,中部穿孔修磨成多条折棱,截面呈八边形。打磨抛光良好,制作精致。外径7.21、内径4.49、厚0.66厘米(图一一)。
7.编号M125∶11,战国时期,2011年淅川郭庄墓地出土。淡黄色,透明度较高。扁平圆环,中部穿孔修磨成多条折棱,横截面为八边形。打磨抛光良好,制作精致。外径4.2、内径2.48、厚0.62厘米(图一二)。
图一二 战国 八棱环
图一三 战国 七棱环
图一四 战国 六棱环
8.编号M125∶13,战国时期,2011年淅川郭庄墓地出土。淡黄色,有平行纹理,透明度较高。扁平环状,中央有一圆孔,截面呈七边形,折棱规则。打磨抛光较好。外径3.38、内径1.8、厚0.59厘米(图一三)。
9.编号M1∶21,战国时期,1990年淅川县徐家岭1号墓出土,现藏河南考古研究院。器形较小。淡白色,有红褐色浸斑,半透明。断面为六棱体,环面光滑,做工精良。外径3.8、内径2.3、厚0.6厘米(图一四)。
四、片状环
器呈扁平、圆环形,断面为长方形。
编号M1∶14,春秋时期,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1号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7]。器形较大。肉色,透明,上有自然的黑色斑形成的不同形状的图案,有圆形、不规则形等。圆环形,断面为长方形。直径11.7、好径6、厚0.3厘米(图一五)。
图一五 春秋 片状环
五、 结语
玉环是我国古代玉器佩饰物的一种常见形式,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均有出现。关于玉环的用途、含义,《荀子大略》记载有“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玉环和玉玦的形制相仿,只是玉玦有一缺口,正是这一缺口之别,这两种玉便表达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玉环表示修好、认可,玉玦则表示绝交、反对。
同玉环一样,玛瑙环也是组佩的构件,与其他构件穿系好后,佩带于胸前或腰间。这些玛瑙环多为白玛瑙,有少量红缟玛瑙、水草玛瑙。它们晶莹剔透、柔和如脂,质地细腻滋润,多是玛瑙中的珍品。南阳这批玛瑙环尤其重要的是均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时代清晰,全部出土于东周时期楚国贵族墓,为我们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用玉制度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县南坡旧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2018年第2期。
[2]杜金鹏:《玉华流映——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中国书店,2017年,第8页;王强:《妇好墓材质检测研究》,《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出土玉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66-179页。
[3]鲍怡等:《三门峡虢国墓地编号M2012墓玉器材质研究》,《中原文物》2015年第1期。
(1)学生学习上不够重视。由于学分数量少,一些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热情。因此,学习态度不正确,积极性不足,导致自身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局:《平顶山应国墓地》,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915-825页。
[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等:《梁带村芮国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65-167页。
[7]文中未注明保存单位的均为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保存。
转载自 《文物天地》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