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梅:换种方式读书可好
【总第077603期】
换种方式读书可好
作者:王汝梅
在一抹阳光中、一缕灯光下,一杯清茶、一本书,空气中充溢着闲淡的味道,恰无凡事叨扰,心情又刚刚好,沉浸书香渐如禅定入境、无我空灵......时时想,这才是读书最好的方式!可是,已是中年的我,哪时有这样的岁月静好到闲散的时光,哪刻有这种心情恬淡到极好的意境!即或是有,也每每拿起书,翻了三两页,心里就怦然多了很多妄念或被忽来的琐事所牵绊,终归不能静心投入。今天、明天,慵懒推脱着,竟始终坐不下来、静不下来,捧着“手机”的时间却越来越长,再不敢谈读书,渐渐脱离了所谓的“爱阅读”的轨道。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这句话说得真好,我是喜欢读书的,未上初中就已经把《聊斋志异》《三惊拍案》《鲁迅文选》读完了,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读书更是常态,年少时不觉得读书有什么受益,但是,等到五年前转岗干政工工作后,二十年没拿笔的我,竟也能将“豆腐块”文章时时见报,现在想来这也都是得益于读书的“回报”。可是,近年来的我,很少能拿起一本书安静的读进去,即便是转岗后,也在沾沾自喜“吃”老本,“浮躁”不仅仅在年轻人身上啊,我亦然!!太多的借口和理由,让我将一本本想读的书推了一年又一年,将能读完一本书当成一件奢侈的事情,而我又偏偏从事的是需要经常码字的工作,时常的词不达意、时常的“倒不出来”,让我近来常常有了“本领恐慌”的危机感。
明知道“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明知道“不进则退、不学则废”,却有太多的困扰让我始终不能沉下来充实自己,用没时间、没精力辩解,可是我却能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沉迷在手机中,自己都觉得无聊却又无力摆脱这种所谓的“数字化”的侵袭。直到儿子以“you out”的口吻,帮助我下载了一个有声APP软件,在这个软件里我看到了太多的熟悉的书目,那沉寂了许久的读书念头又跃然而起,可否用“听书”来解放泛红的双眼,来实现我读书的梦想!“听”书不等于“读”书,一直以来我是抵制的,认为就是“偷懒”就是“作弊”,就像一阵风,从左耳朵进去右耳朵出去,在大脑中能留下多少啊,但是现在我想尝试换个方式读书。
曾经,我们都有“先放下,以后有时间再做吧”的想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为自己的人生“欠”下太多这样的“债”了,一直说“活”在当下!而“读书”是我拖欠太久的“债”。陈忠实的《白鹿原》,两年前读了半部多,因事搁置,始终惦念却不曾捡起。为了弥补遗憾,我点开一段《白鹿原》,因为对原著的熟悉,那古老的渭河平原、神奇的白鹿传说,白、陆两个家族几代人的羁绊纠缠,在播音员磁性的朗读声中,如翻开一本书,一部蒙太奇电影,一句句、一幕幕,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在以后的每个清晨,在充满生活味的厨房里,我习惯性的将手机的音频打开,在那氤氲的烟火气中,两个月的时间里我竟然听完了《白鹿原》《红楼梦》《追忆逝水年华》以及从幼时就心向往之的《呼兰河传》,甚至一直推崇而不曾认真拜读的《王阳明》《中国哲学史》.......
而现在,将“听”书的主战场,更是转移到茶余饭后的各个细碎的时间段。因为“听”的喜欢、听的尚不“明朗”,让我忍不住翻开封闭的书柜,在故纸堆里将一本本束之高阁的书籍翻了出来,曾经的晦涩不理解,竟然在重新拜读中进一步清澈明晰,也让我在“听”的过程中发现,“听”熟悉的书最容易听“懂”,于是每次我都将预“听”的书找到,随时随地或“听”或“看”。我做不到古人的“三余”读书,但是这“线上+线下”的阅读方式,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犹如找到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读书以发明本心”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染下,短短几个月的“听书”过程,让我浮躁的心渐渐沉稳安静下来,如这温情的“四月”,带着满满的期许打开了“心窗”,感受着世界的美好,所有的种种变得风轻云淡,也不在拘泥于如何读、读什么,追逐本心,时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汝梅,黑龙江省同江市鸭绿河农场社区党工委。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本期编辑:明桦微 信 号:shaiwangnv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赏,是一种情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