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学诗词】对仗的种类(2)
对仗除按工整的宽严程度分为工对、宽对之外,还有按其他标准来分类的。下面分别介绍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常见的十一种类型:
甲.按上下两句的关系来分,有以下类型:
(一)正对。
出句、对句的意思是同一方向并立的,相互补充,相互烘托。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长征》)“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鲁迅《自嘲》)“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这类对仗虽然上下两句意思同一方向并立的,但各具意义,内容并不相同。正对上下两句的内容,须力避同义、近义。因为短小的近体诗中须包含丰富的内容,若出现重复内容,哪怕是一点,也会使诗作显得臃肿、苍白。
(二)反对。
出句、对句的意思反向并立,具有强烈对比、映衬作用。“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这类对仗揭示矛盾尖锐,表达爱憎分明,形象对比强烈,做得好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三)流水对。
上下两句的意思是延续的,两句只可连贯起来理解,不可分割,次序不可颠倒,像水顺流而下,故称流水对。如“宜将余勇追穷寇,不可沾名学霸王。”(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和郭沫若同志》)“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鲁迅《题三义塔》)“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秋兴》)前面介绍的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的颔联、颈联都是流水对。流水对用得好,一气呵成,语意连贯,如行云流水,亦可增强诗的艺术感染力。
乙.以调字遣词的方法,增强对仗的修辞美、工整气氛,有如下类型:
(四)借对。 又称“双关对”、“假对”。有借义、借音两种。
借义对:一字多义的,诗中用甲义,同时又借其乙义或丙义跟联句中相应的字相对。如毛泽东《到韶山》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上去,“牺牲”和“日月”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但“牺牲”还有另一意义——古代把作为祭品的牲畜称为“牺牲”。这样,“牺牲”作为名词,就可以对“日月”了(按上下两句的关系看,这一联还是流水对;按“牺”与“牲”相对,“日”与“月”相对,这一联又是“就句对”,所以这一联分属三型)。杜甫《曲江二首》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怎么能对“七十”呢?原来古代八尺为寻,一丈为常,“寻常”作为数目,就可以对“七十”了。温庭筠《苏武庙》中的“回日楼头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铠甲”的“甲”借“甲乙”的“甲”,“丁壮”的“丁”借“丙丁”的“丁”,“甲”、“丁”同为天干,互为对仗,极为工整。
借音对: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如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字发音与颜色词“苍”字同,所以可与同为颜色的“蓝”字相对。孟浩然《裴司士见访》中的“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与“羊”同音,可与“鸡”相对。杜甫《秦州杂诗》中的“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珠”与“朱”同音,可与“白”相对。郭沫若《咏邱少云烈士》中的“戳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纸张”的“纸”"与颜色的“紫”同音,所以与“苍”字相对。
借对做得好,可为对仗工整增色,但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学修养,例如鲁迅《赠画师》首联:“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是一联极工的对仗。意思是由于南京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文化围剿,漫天白色恐怖,文坛百花凋零。原来南京在唐朝曾有“金陵”、“上元”、“白下”等名称。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白下”以代表南京国民党当局。这样,“白”对“苍”,颜色对颜色;“下”(与“地”同义)对“天”,地理对天文,非常工整。
(五)就句对。
也叫“当句对”、“句中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例如毛泽东《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虎踞”与“龙盘”,“天翻”与“地覆”分别构成工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又如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李商隐《二月二日》的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中的“花须”与“柳眼”、“紫蝶”与“黄蜂”各自成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这种对仗,即使上下句相对的词类不同门类,因其既自对又相对,虽宽亦工。例如杜甫《阁夜》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粗看是宽对,细看,“卧龙”与“跃马”人名对人名,“人事”与“音书”同属人事门,这一联既自对又相对,可列为工对。要学好就句对,须掌握名词的门类系列,具备工对功底。
(六)掉字对。
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作对仗。这种对仗也是古诗中常见的,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句中的两个“花”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鸟”字相对;《江村》的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出句中的两个“自”字与对句中的两个“相”字相对;《白帝》的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出句中的两个“马”字与对句中的两个“家”字相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出句中的两个“峡”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阳”字相对。掉字对同时也是“就句对”。看:“桃花”与“杨花”对,“黄鸟”与“白鸟”对;“自去”与“自来”对,“相亲”与“相近”对;“戎马”与“归马”对,“千家”与“百家”对;“巴峡”与“巫峡”对,“襄阳”与“洛阳”"对。掉字对实际上是“同字对”与“就句对”的结合,所以更能增加对仗工整的气氛,同时读起来朗郎上口,显示其音律美。还有一种“借音掉字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用音同义不同的字作对仗,如白居易《放言》(其五)的颈联“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这一联出句的“世”与“死”,对句的“身”与“生”都是音同义不同的字,工仗更为别致。这类对仗也是比较难作的,作者须具有相当的修辞素养。
丙.用调字遣词的方法,既增强对仗修辞美又增强音律美,除上述掉字对外,还有:
(七)叠字对。
又称“连珠对”,就是在联句中用叠字。例如毛泽东《冬云》的颔联“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其中“滚滚”对“"微微”便是。古诗中叠字对是常见的,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沥沥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歌中叠字用得好,表情达意或强烈、或委婉、或深沉;状物描景绘声绘色,可见可闻;并且读起来掷地有声,显示其音律美,但用得恰到好处却不太容易。例如形容流水,有潺潺、汩汩、滔滔、滚滚、湍湍等叠字,用哪一组叠字最适合,则应视水流的流量、速度、形态,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等而定,还要平仄合辙。
(八)双声、叠韵对。
声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双声词,韵母相同的连绵字叫叠韵词。例如“依稀”两字的韵母都是“i”,这连绵字就叫叠韵词;“彷佛”两字的声母都是“f”,这连绵字就叫双声词。双声词互对叫双声对;叠韵词互对叫叠韵对。如许浑《寻周炼师不遇》:“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零落”和“参差”都是双声,这对仗就称双声对;朱淑真《元夜》“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缱绻”、“朦胧”都是叠韵,这对仗就称叠韵对;鲁迅《悼柔石》:“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依稀”和“变幻”都是叠韵词,这对仗也称叠韵对。学做双声叠韵对须掌握较丰富的连绵字和必要的声韵知识。
丁.结构特殊的对仗:
(九)隔句对。
又称“扇面对”。四句组成的两个对仗,与一般结构不同,它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对,第二句跟第四句相对。例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字平仄相同的对联。又白诗《酬刘主簿》中的:
我随鵷鹭入烟云,谬上丹墀为近臣;
君同鸾凤栖荆棘,犹著青袍作选人。
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四字平仄相同的对联。扇面对在诗中不多见,而在词里面,如《沁园春》、《望海潮》等长调中却是常见的。
(十)错综对。
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了位。如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颈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一联中“大鸟”与“老鹰”对称,可是错了位置。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这一联中“君”与“我”对称,也错了位置。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这一联中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都错了位。诗人所以用错综对,一是为了押韵,如第一例;二是为了句顺,如第二例;三是为了迁就平仄,如第三例。
戊.虚词入对。
虚词包括介词和助词,介词如:与、和、共、同、并、于、还……等字;助词如:也、矣、焉、哉、乎、耶……等字。在《怎样读诗词》一章中曾说过:诗讲究省略,一般很少用虚词;用滥了,那就散文化了。皇帝写诗之多,莫过于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他的诗里助语用得过滥,故钱钟书批评“清高宗以文为诗,助语拖沓,令人作呕。”(《谈艺录》179页)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诗中虚词用得恰当而巧妙,则别有风致。
(十一)虚词对
虚词入对,古来不乏佳篇,如:“贾公竟行矣,邵公泪泫然。”(张籍《奉和陕州十四翁》)“处世心悠尔,干时思索然。”(李群玉《春寒》)“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杨万里《虞丞相挽词》)虚字对或直抒胸臆,慷慨悲壮,或太息底吟,委婉深沉,做得好,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元好问《卫州感事二首》之一中“离合兴亡遽如此,栖迟零落竟安之”,数百年来人们用以慨叹朝代的兴废,久咏不衰。林则徐《赴戍登程》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联,闪耀着顾全大局和爱国主义的光辉,后来成了人们临危受命的赠言。
对仗有两种避忌。
一种叫做“合掌”。所谓“合掌”,就是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意义相同,即同义词相对,例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象这样的整个对仗都用同义词相对是罕见的,但同义、近义相对,例如:“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类似这样的对仗,在初学者的作品中却是常见的。这两句都是形容时光流逝的,“梭逝”、“箭飞”,形象没有什么差别,同前面讲比、兴章里说的博喻不同,博喻的各种喻体各有其特征,使被形容的本体更丰满,更鲜明,更感人,而喻体同义、近义,徒增累赘。在介绍“正对”时曾讲过,作诗讲究言简意赅,力避内容重复,故诗家视“合掌”为大忌。
另一种避忌是两联对仗结构雷同,即上一联对仗方式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相同。两联雷同,就显得词语结构呆板,所以诗人极力避免,极少违反。但这种现象在当前出版的一些报刊、诗集上并不少见。这里从一本诗集中的一首七律中摘出中间两联:
红旗高举跨时代,观念更新促大潮。
法度常抓循轨道,宏篇续写领风骚。
这两联的第一第二字,“红旗”“观念”“法度”“宏篇”,都是名词仂语;第三第四字,“高举”“更新”“常抓”“续写”都是动词仂语;第五字,“跨”“促”“循”“领”都是动词;第六第七字,“时代”“大潮”“轨道”“风骚”都是名词仂语。上下两联相对的词类完全相同,结构完全一样。这种诗家之忌,在报刊、诗集中出现的频率,不比平仄上的“孤平”少。初学者出点差错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在于编者,或者不明此规,或者疏于检查,未认真把关。由于报刊上常见,乃至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形成误导。希望旧体诗的编者们对此能引起注意。
律诗的思想性、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颔联、颈联对仗的艺术枝巧体现出来。提高这种技巧,主要靠多学古今优秀作品和自己的创作实践。被钱钟书誉为“比偶组运之妙,冠冕两宋”的陆游,“然亦不无蹈袭之嫌者”。钱先生举出了不少例子,其中有著名的《游山西村》一联:“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其前,强文彦有:“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毛主席《答友人》中的“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不是也有“蹈袭”杜甫《秋兴》中的“江天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痕迹吗?律诗不避蹈袭,有的诗人,蹈袭前人作品,由于有自家的新意,更上一层楼,成为传世名篇。在《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一章里,介绍了晚唐秦韬玉的《贫女》,这诗在许多唐诗选集中大都选上了。而与秦韬玉同时代、年长几十岁的李山甫也有一首《贫女》,这诗除《全唐诗》录有外,在其他选集中很少见到,诗曰:
生平不识罗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
镜里只应谙素貌,人间多自信红妆。
当年未嫁还忧老,终日求媒即道狂。
两意定知无处说,暗垂泪珠湿蚕筐。
这两首诗都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惆怅抑郁的心情。非常明显,秦诗是蹈袭李诗的,但秦诗语意双关、含蕴丰富,思想性、艺术性远超李诗。首联:“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就把一个待嫁的贫女,不见媒人前来成全的哀怨和盘托出,浓缩了李诗的全篇;颔联和颈联同时用了两个反对:“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检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刻划出贫女高尚而自恃、能干而鄙俗的鲜明性格,藉以鞭挞社会环境的不公,表达封建寒士独清独醒的情怀;尾联则画龙点睛:“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以贫女自己婚事茫然无望,却年复一年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沉痛,抒发寒士为上司捉刀献策、久屈下僚、不为世用的愤懑。
学对仗,乃至学写诗填词,都不避蹈袭古人和今人,关键是有创新意识,敢于立异出奇,自别流俗。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