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燕园 永铭师恩 —— 读王景琳先生《燕园师恩录》 2024-05-22 04:43:52 从朋友圈得知王景琳先生著的《燕园师恩录》一书,甚感兴趣,遂购置一本阅读,有惺惺相惜之感,遂作此文。《燕园师恩录》记叙了王景琳先生在北大求学时的老师,其中包括吴组缃、林庚、吕乃岩、何九盈、吴小如、陈贻焮、阴法鲁、彭兰、周先慎、曹先擢、褚斌杰、谢冕、孙玉石、乐黛云、袁良骏、徐继曾、图书馆等十七位老师,其中徐继曾为作者岳父,实际上并未担任作者的科任老师,图书馆则是一个拟人的说法。作者在书中记燕园之经历,忆大家之风采,褒良师之善行,贬今昔之颓风。作者娓娓道来,内容引人入胜,令人读完一篇则想读下一篇。王景琳先生为北京大学77级中文系学生。众所周知,77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十分珍惜学习机会,故刻苦异常。在笔者的印象里,77级大学生是很有水平的一个群体。笔者读本科时候的系主任就是77级大学生。据他介绍,1977年高考,考生有540万人,录取27万,录取率仅为5%。电视节目也介绍过77级学生,他们中许多人在以后的人生走上了关键岗位,为祖国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王景琳先生的《燕园师恩录》则通过个人的例子让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77级学生刻苦学习的情形。书中流露出作者内心流淌的感恩之情,卓越的写作才华与正直的品格。王景琳先生用细腻的笔触以质朴的语言记录了求学燕园时期的十多位老师。对这些老师作者能够抓住其特征来写出老师们的独特风采。如吴组缃老师的传奇色彩、“'剑客’之气”,林庚先生内敛的诗人气质、性情中人吴小如先生、能在众所周知的小说材料中从细微处讲出新意的周先慎先生,有“老顽童”性格又具诗人气质的谢冕教授、谨慎节俭、勇于开拓、勤奋钻研与作者情同父子的褚斌杰先生。锋芒毕露的袁良骏先生。书中所记的老师,各有擅长,各具特色,风采各异,读之令人印象深刻。书中也记录了老师们的治学教导。书中记录的老师们的治学教导有:吕乃岩先生主张的读全本的方法;彭兰先生要求的通读古代诗人全集的方法;吴小如先生做学问的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周先慎先生的精细分析文本的方法;费振刚老师的教导“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不但是先秦两汉研究生的必读书,也是必备书”;陆宗达先生对曹先擢老师的指点:精读《说文解字》,一定要掌握小篆;褚斌杰先生的文章写成,放置一月后,朗读三遍,才可以寄给报纸杂志;孙玉石老师治学“基本都是朴学的方法”;乐黛云老师比较的方法;图书馆李鼎霞老师的教导:“研究古代文学,一定要把视野放宽,不单单是读文学著作,还要广泛涉猎历史、哲学、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习俗等等”、“有计划、有系统地把古代典籍一一精读”。这些治学教导对当今文学研究者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选材方面,作者所写的一些内容往往是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事情。为其影响深刻,故而长存记忆中。如背功了得的吕乃岩先生。吕乃岩在课堂背诵《诗经》《楚辞》的风采把作者“震撼了,也感染了。”作者此后“开始有计划地每天背诵古诗。”“直到今天,那时背下地诗篇,仍可脱口而出。这可真得感谢吕老师的言传身教。”又如与陈贻焮老师关于考研的谈话,促使作者决定报考北大古代文学研究生,并在以后如愿考上褚斌杰先生的研究生。再如,由于彭兰先生对自己的读书报告“论盛唐边塞诗形成的社会原因”予以肯定、鼓励,作者的这篇读书报告发表,成为了第一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影响长久的是,在作者几十年海外中文教学生涯中,曹先擢先生的《说文解字》课学到的“汉字形音义分析,从汉字结构的分析中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且按照'六书’造字之说解析汉字,十分有效。”作者叙述的事情最感人的莫过于燕园老师们对作者的关爱之情。如本科阶段何九盈老师给作者增改将近一个学期的厚厚的读书笔记。彭兰先生对作者本科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这是十分关乎前途的事情。褚斌杰先生在作者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为作者化解为难,在作者工作后想办法解决经费带作者参加全国首届庄子学术讨论会并对作者进行保护。彭兰先生推荐自己汉乐府研究课程的读书报告给南方一所师范学院学报发表。在研究生毕业分配时,陈贻焮先生推荐作者带陈老师题了字的书去北师大见聂石樵,书中附有引荐信,意在推荐作者入职北师大当大学老师。这些浓浓的纯真的师生情谊令人感动。美丑相形,另一方面,作者对在求学时的一些不良现象及当前学界的一些不好行为进行了批判。如对何九盈先生讲座的“告密”和对袁良骏先生课堂内容的“告密”的现象、对当前一些大学生热衷告密进行了批判,表达了悲哀之情。又如谈到吴小如先生上课的情形:“只要一谈到学界的敷衍草率、不求甚解的学风总是十分愤激。”还有吴先生的纠错,“诸如所谓社会名流信口雌黄,所谓专家学者教授剽窃抄袭,在吴先生那里,绝对是眼中容不得沙子。”写孙玉石老师主编《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卷及《中国现代诗导读》穆旦卷时,把自己的讲述和同学们的读书报告一并收入,书出版后千方百计找到参与写作的同学,签名送书。在给其中一位参与的同学卢仲云的书在扉页写上“此书是师生心血的共同结晶,愿永记那些难忘的时光”。作者感叹:“今天,每当我看到所谓的学者教授整天忙于炒作自己,哗众取宠,剽窃成风,甚至把学生当成自己的雇工,就十分感慨于当年的学者教授是如何尊重学生的创造与成果,如何提携鼓励学生,对待学生就像对待朋友同行一样,那么热忱谦逊,不掠美,不贪功,无私念。”这实际上是对当下一些学界不良行为的鞭挞。从《燕园师恩录》可以看到,作者读书的时候异常用功,以致有“拼命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美称。据作者在该书第291页介绍,在大学的后三年里,作者阅读的书有:必修课、选修课规定的参考书、系统阅读古代文学史上不少重要作家的全集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著作,有代表性的历史、哲学、宗教典籍,不少西方文学理论家、哲学家的著作。作者坦言工作后“但只要动起笔来,一天写上五千来字在我这儿的确是常事。”从这两则材料可见作者读书之多与写作之快。正应了那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笔者当前从事的中文专业教育而言,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中文专业学生读书少。我曾去一个中文专业教学班级的男生宿舍,有意观察了宿舍书桌上摆的书,除了课本、考试用书,未见一本课外书。对于中文专业学生而言,实在是不匹配的情形。这是一个十年前就暴露出来的问题了。二是中文学生写作能力欠缺。我曾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班级布置诗歌创作作业,仅有寥寥几个学生诗歌押韵,得以及格,大部分要重做。如今的中文专业写作课程已经分为大学写作、应用写作、新闻写作、创意写作,甚至还出现了非虚构写作。中文专业亦发展到了新文科的探索实践阶段。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从而积淀广博的知识以及如何切实提升中文专业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当前两个值得中文专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事情。《燕园恩师录》是一本十分好的书,作者坦诚书写,极具故事性,显得饶有趣味,可视为记叙燕园众多老师的珍贵文献,于读书、治学、教学、研究均可资借鉴。期待作者能够继续分享燕园老师们的风采,出一本续书,为后人留下燕园大家的宝贵记录。2021年8月25日于广西梧州 赞 (0) 相关推荐 《踏莎行》菊愿作者:王景盛 <踏莎行>菊愿 娇姹弗矜, 美而不艳. 韶华偏在群芳偃. 罗含案上散幽香, 渊明宅下依篱畔. 傲比梅花, 质压菡萏. 岁寒三友相为伴. 婉辞盛夏恶趋炎, 迎霜绽放平生愿. 文/景盛 2 ... 饮水思源感师恩 作者:盛琪 饮水思源感师恩 作者:盛琪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会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感师恩.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 ... 【陈安欣】难忘师恩 难忘师恩 福清市实验小学四年三班 陈安欣 指导老师:陈娇霞 "那么, 让我的生命我的爱 尽可能地属于你们吧! 我亲爱的孩子们 我的最小和最真诚的朋友--" 薛老师的肺腑之声至今依 ... 文榷(第四辑) 文榷(第四辑) <文榷>的第四辑,我选了四篇文章,题目不同,但主题相同,都是关于师恩的.教师节临近,这算是对我们教师的致敬.这次对孩子们的写作要求,主要是围绕着"视角" ... 纸短情长,感念师恩!教师节一起向各科老师表白致敬 一方书桌,三尺讲台 一生光阴,四季流转 我们感念师恩 您收集阳光.雨露.星辰的光芒,把孩子们花朵般的心灵点亮:您化作护花的泥土,用爱缩短着心与心的距离:您用青丝研墨,让一条条锦鲤在知识的海洋自由徜徉. ... “凤凰枝文丛”迎来了新作者,还有毛边本…… 小小的凤凰树上飞来了荣新江.薛天纬.刘跃进.程章灿.高克勤.王小盾.朱玉麒.孟宪实.孟彦弘.刘宁.刘屹.史睿.俞国林.姚崇新.苗怀明诸位大佬. 2021年,"凤凰枝丛书"又添加了新 ... 夏晓虹 | 我的北大老师们 文 /夏晓虹 <燕园师恩录>一书作者王景琳是我的大学同学,他把近年所写关于北大老师的回忆文章结集成册,邀我作序,理由是"我的老师也是你的老师",让我无可推脱.并且,就同 ... 【衍水散文】师恩难忘 每日一句 生命很短暂.在游戏,幻梦,谎言,戏剧,妄想之中,活在当下,这是唯一的意义.然后应该忘记,继续往前走.--安妮宝贝 师恩难忘 恩师胡景芳先生生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 ... 王景琳:在北大读古代汉语 何九盈先生,是入学后第一个学期教我们古代汉语的老师.那还是一九七八年春夏的事.由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分为汉语.文学与文献三大块,我学的是文学,而何老师是汉语教研室的,所以自从上完这门课,就再也没有与何老师 ... 王景琳:学者教授群里的“性情中人” —— 纪念吴小如先生 <学者吴小如>一书出版于2012年.遗憾的是,到现在我也还没能一睹为快.仅仅是从网上书介以及目录上得知,此书是由吴先生当年的学生陈熙中.齐裕焜两位教授联合发起的,书中收录了众多弟子门生为庆 ... 王景琳:惠能成佛的经历 —— 说说惠能的“顿悟” 由惠能所开创的南禅"顿悟"与神秀北禅所主张的 "渐悟"在中国禅宗史上一直被视为对立的两端.似乎"顿悟"就在"一念"之间, ... 王景琳 :《坛经》与禅宗六祖 提起禅宗,人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六祖惠能,还有和他有关的"得法偈".五祖弘忍夜半传衣钵的故事.惠能的这些事上千年来颇为文人所津津乐道,在读书人中也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了.但就在 ... 王景琳: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梦 —— 说蝴蝶梦 庄子"视死如归"."人生如梦"的人生观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这种人生观的影响下也演绎出了的很多悲壮或者厌世的故事,但这一切实际上都不是庄子的本意,甚至可以 ... 王景琳:我们的第一位文学史老师 王景琳 在北大读书的日子里,各种各样的必修课.选修课上过几十门.相应的,也就有几十位教过我们的老师.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事渐渐淡忘,有些老师特别是外系老师甚至连姓名也想不起来了.即使是中文系本系老师, ... 王景琳:究竟怎样才是“逍遥游”? 蜩.学鸠与斥鴳 <逍遥游>一开篇,庄子就以他那汪洋恣肆的如椽巨笔描绘出"翼如垂天之云"的大鹏自北海振翅飞往南溟的一幅宏伟壮观的画面,然后,他笔锋突然一转,以轻松幽默 ... 王景琳:于细微处见功力——忆周先慎先生 不知是从何年何月形成的传统,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习惯上将所有资深教师无论男女统统尊称为先生.自打上了中文系,我也是这么称呼老师的.譬如,见了吴组缃先生称吴先生,见了林庚先生称林先生,见了陈贻焮先生称陈 ... 王景琳:迟到的纪念——写在褚斌杰先生去世12周年之际 2006年11月1日,我的研究生导师褚斌杰先生去世了.我大概是两天后才从家人的电子邮件中获知这一消息的.怎么会呢?我不敢相信,马上给师母黄筠打了一个电话确认此非误传.刹那间,最后见到先生的那一幕一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