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好教学科研与论文写作
一、培养一种意识
问题是教学科研的起点和心脏,对问题要敏感,进入任何教育情境都要善于发现捕捉问题。当前教师论文的问题是找不准问题。我们要敏感地捕捉问题,善于从已经暴露的问题发现更深入的问题,善于从看起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孙孔懿(省教科所)老师便是自学成材。他有着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写成了《教育失误论》。
因此,我们提倡做一个“有问题”的老师。一个没有“问题”的老师肯定有问题。
1960年,胡适应邀去台南成功大学为毕业生作了一场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讲演。胡适先生的“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到底是什么?
一是“问题丹”
二是“兴趣散”
三是“信心汤”
二、形成一种品质
教师的思考有两个基点:实践 阅读
1.离开教育实践的思考很可能变成胡思乱想;
2.一线教师的优势;
3.品尝到工作加研究的双重乐趣(梁启超)
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是“反思性的实践者”
勤于思考的品质。我们曾经对特级教师做过研究,发现他们都具备反思与思考的品质。于漪老师长期写两个教案。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7岁就荣膺特级教师称谓的苏派代表人物薛发根老师的起点非常低,刚上的《爱若茉莉》一课非常成功。他们的成功都是他们做到了原于实践且不拘泥于实践去思考。
老师们工作压力本就非常之大,常常从鸡叫忙到鬼叫,单调、平乏、枯燥的生活早已让老师不堪重负。
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就应该用研究的态度与眼光去对待。
米罗(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般知识点由认识到记忆应该需要7~8遍左右。
建议:布置作业应该有沟通协调,或者由老师、班主任协调,或者由教务处沟通协调,只要我们用研究的态度和眼光看待事物,定会收获多多。
然而思考的品质是基于读书。建议老师们要读两类书籍:一是垫底的书,即古今中外各学科门类的经典名著;二是要读专业的书,要注意开阔读书视野,也不能只读教育书籍。关键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读书方法:把手洗净;把心空出;放慢速度;反复咀嚼。
教育与监狱的区别在于:叶澜教授研究表明,教育是促进人的主动发展,而监狱是被动。
三、选好一个题目
选题原则:新颖性、真实性、可行性。
选题方法:
1.从现实的难题中选择切入点。
2.从成功的经验中选择生长点。(杜绝止于经验和鄙视经验良种倾向)
3.从自己的成长中选择立足点。(坚守好自己的阵地,搞好阵地战)
4.从各种矛盾中寻找突破口。
a、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如:全面发展和片面发展(如何理解全面发展?如何解决孩子负担太重的问题?体操运动员、篮球运动员姚明是否是全面发展?)
b、同一理论内部矛盾。
c、理论和时间的矛盾。
四、夯实一个基础
围绕题目夯实研究的基础。
1.要学会打持久战,不企图速成,要不断积累和历练。好比是中国人熬粥,越久越香,快餐是没有内涵的。
2.要注意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关键是要分类整理。
3.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买几本关于研究方法的工具书)
4.做好积累。相关文献资料,重要的教育事实与问题并有初步分析,专业成长的感悟。
5.要规定自己每天写且只能写3000字。要学习魏书生把教育当成道德的长跑。
6.要写出新意。
五、讲就一点策略
新意是文章的灵魂
a、选题新。
b、观点新。
c、材料新。
d、角度新。
e、做法新。(特别要注意真实有效,不能凭空捏造。要给人以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定要有亮点。做不了太阳可以做月亮,星星、萤火虫也可以,总之论文必须有亮点才行。
六、避免几种倾向
1.博士卖驴,书卷三尺,不见“驴”字。要开门见山,戛然而止,可以尝试一句话开头,一句话结尾。
2.泛泛而谈,“四话”连篇。既大话、空话、套话、废话(普通话),避免说普通人说的话。避免多打井,少挖池现象(不够深入)。
3.就事论事,浅尝则止。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要就事论理,避免“排骨”文章。
4.要学会深入浅出,四种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浅入浅出。
a、慎重使用名词术语。(自己创造术语时更要慎重)
b、自己要先搞懂术语。
c、不仅自己要搞清术语,还要让读者也弄明白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