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李白与宗夫人的爱情: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大诗人李白才华横溢,文采风流,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国宝级的人物。然而在婚姻家庭方面,李白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因为喜欢放纵不羁的生活,他经常外出交游,家中的妻儿老小根本无法指望他,因为常常被他人指责,没有责任心,是个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然而就在李白年过半百,身心俱疲的时候,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宗夫人,从此以后李白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么宗夫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她与李白之间又经历了怎样的爱情传奇呢?

李白命运的巨大转折

公元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骑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战乱摧毁了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唐玄宗携杨贵妃仓皇出逃,没想到在马嵬坡又遭遇了兵变,不得已赐死杨贵妃。面对叛乱,不仅帝王之家惨遭乱离,手足无措,平民百姓那更是流离失所。连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这个时候也面临了命运的巨大转折。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李白正在安徽的宣城一带游历,他一听到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宋州的梁园。李白一到家之后,立即携妻子宗夫人南逃,一直逃到江西的庐山隐居下来。宗夫人原以为远离了战火,这一次终于可以守着丈夫李白好好过几天安生日子了。因为他们结婚以后,一直是聚少离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李白总是以这样的理由一次又一次离家远行。这不刚刚到庐山没有多久,还没有喘过气来,李白又准备下山了,有诗为证:

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相思须上望夫山”这是宗夫人嫁给李白之后的一个生活的常态。每次读到“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这两句诗的时候,我的眼前总是情不自禁地浮现出一幕场景:一叶扁舟顺江漂流而去,船上的李白看着远方,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可是在他的身后宗夫人久久地伫立着,凝视着丈夫远去的身影一动不动,就仿佛是望夫山上的望夫石。

望夫山是在安徽的当涂县,其山临江,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人离家远行,很多年都没有回家,而且是杳无音信。他的妻子就眺望着丈夫离去的方向,久而久之就站立成了“望夫石”,这座山也被命为“望夫山”。

诗歌的名字《别内赴征》,“别内”当然就是告别妻子,诗的前两句是说明他们这一次夫妻离别的原因“王命三征去未还”,王命三次征召所以李白不得不与妻子告别,走出“吴关”,那离别之后妻子爱白玉砌成的高楼里面,再也看不到丈夫的身影了,她只能够像望夫山上的那块望夫石一样,久久地凝视着丈夫远去的背影,忍受着相思的煎熬。既然“相思须上望夫山”是宗夫人和李白婚后生活的常态,那么这一次离别指的又是哪一次呢?

这一次离别就发生在李白和宗夫人在安史之乱之后隐居在庐山期间。一辈子好动的李白因为战乱好不容易平静了几天,北方肯定是不能去了,而庐山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一个适合隐居的好地方。李白这种长期漫游的生活他也有点厌倦,也想守着妻子好好地过几天安静的日子,他们一起动手修葺了在庐山的住所,把住所附近打扫的一尘不染。庐山青翠的山林,还有氤氲的空气像是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把战乱的世界都挡在了山林之外,每天清晨宗夫人在清脆的鸟鸣声中起来,看到在身边熟睡的丈夫李白,一种很难得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这个总是在外面漂泊的游子,现在终于安安静静地守在她的身边了。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样的安静日子没有过几天,即便是隐居庐山,李白的名气太大,不久还是惹了麻烦上身。

就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后来庙号是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就在太子即位之后的第三天,唐玄宗接受宰相房琯的建议,下达了诸王分镇的诏令,由太子李亨任天下兵马元帅,其他诸王各自领兵勤王。这一系列的政局的动荡跟早已经是平民百姓的李白夫妻本来是一点影响都没有,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当时在各路王爷当中,真正在外面领兵的只有永王李璘一人,李璘他利用诸王分镇的这个诏令,拥兵自重,他想要割据江东,与唐肃宗公然地抗衡。为了收揽民心,永王李璘想了很多办法,希望招揽天下的名士,而此时他的目光就锁定到了正在庐山隐居的李白身上。永王李璘派他身边的谋士韦子春三上庐山,重金聘用李白下山。

李白刚刚平静几天的生活波澜再起,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年过半百,半生飘泊,他的诗名当然已经是誉满天下了,可是在政治上他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任何赏识和重用,所以李白其实很看重这一次永王的重金礼聘,甚至点燃了他出将入相的政治抱负,他把永王李璘的三次礼聘比作是三顾茅庐的刘备。

一瓢冷水

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李白在长安城里可谓是名震一时。文采风流的他更是大唐宫廷的座上贵宾,深受李隆基的喜爱。李白一直渴望能够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然而令他深藏遗憾的是,唐玄宗仅仅视他为文学侍臣,却并没有给他施展政治才华的机会。李白因此而郁郁寡欢,颇有怀才不遇之叹,没想到年过半百之后,却不期然受到了永王李璘的器重,这让他倍感欣喜。就在他打算跟随永王大显身手的时候,却有人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

正当李白摩拳擦掌准备下山从军的时候,没有想到妻子宗夫人当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她说夫君啊,千万不要上了永王李璘的当啊。现在太子已经登基了,他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永王此时起兵,无异于叛乱啊。李白摇摇头,他说夫人你有所不知,太子趁着皇上避乱,自己迫不及待地登上皇位,逼得父亲退位,实在是大失人心。永王李璘也是皇上的亲儿子啊,又是皇上钦封的四道节度使,焉知他就不能与太子抗衡呢?宗夫人眼看着李白要以身涉险,她还想试图继续劝说李白,她说夫君啊,太子登基已经得到了太上皇的首肯,你看现在天下名士都争着去辅佐太子,有几个是归顺永王李璘的呢?

确实是太子李亨一登基,包括杜甫在内的天下名士都争着赶往唐肃宗那里去表达对朝廷的忠心。唯有李白他满脑子的浪漫和天真完全没有这样一种清醒的政治意识。李白此时还信心满满地反过来说他的妻子宗夫人,他说夫人啊夫人,士为知己者死,永王三顾茅庐,对我尊重有加,我李白若是无动于衷,那岂不是铁石心肠吗?如果老天有眼,永王功成,那我李白也可以成就一番功业,也不枉夫人你跟着我受了一辈子苦啊。夫君啊,我宁可跟着你粗茶淡饭,也不希望这样担惊受怕。

宗夫人本来还想着继续劝阻,可是看着丈夫这种斩钉截铁的神态又想起了丈夫素来是说一不二的脾气,也知道再劝说也没有意义,她只能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忧心忡忡地送丈夫下山。这一番别离的场景也被李白写进了诗篇当中: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李白对此番从军真是充满了信心,你看他出门去的时候,面对妻子强拉着他的衣袖,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还信心满满地非常豪迈地回答妻子,你可不要再哭哭啼啼地挽留我了,我会像战国时候苏秦那样佩带着宰相的黄金印章让夫贵妻荣,到那个时候我衣锦的时候,你可不要像苏秦的妻子那样,不懂得丈夫的宏图大志,还不肯下纺机,对我理都不理哦。非常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跟战国时候的苏秦一样,佩相印衣锦还乡,夫贵妻荣。

千金买壁的故事

身为李白的妻子,宗夫人自然比他人更希望丈夫李白能够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实现他一生的抱负与夙愿。然而在李白辅佐永王李璘这件事情上,宗夫人却一反常态,强烈地反对丈夫的选择。那么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宗夫人对李白的了解。宗夫人并不是李白的原配,而是继室。她嫁给李白的时候,李白已经四十多岁了,早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有一部电影还专门为李白和宗夫人的第一次见面安排了一个非常烂漫的情节,这个情节叫做“千金买璧”。

大约在公元744年,也就是天宝三载的时候。当时李白正在唐玄宗身边担任翰林待诏,可是一贯生性不羁的李白受不了朝廷的种种束缚,也受不了朝廷里的种种勾心斗角,决定辞官归隐,所以他上疏唐玄宗请求辞职。唐玄宗批准之后,李白就像放出笼子的鸟儿,身心都轻快得要飞起来。他一路游历到了宋州和汴州一带,并且与两大诗人杜甫,高适相聚,诗酒唱和,度过了一段非常浪漫的生活,而且谱写了一段诗坛的友谊佳话,但是最重要的是李白在这里邂逅了改变他一生的爱人宗夫人。因为这个地方曾经是汉代梁孝王的封地,当年曾聚集了像司马相如这样的一流的文学家,所以这个地方也称为梁园或者是梁苑。可以说是“梁园之恋”开启了李白一生当中真正的爱情生活。

有一天,李白,杜甫和高适又相约聚在一起,那这“诗坛三杰”的聚会少不了有酒来助兴。三个人饮酒作诗,酒喝到兴起的时候,拿起毛笔,饱蘸墨汁,就在一面刷得粉白的墙壁上面笔墨酣畅地写下了一首长诗《梁园吟》,杜甫和高适将这首诗翻来覆去吟诵了很多遍,对它是赞不绝口。三个人一直喝到尽兴而归,到黄昏的时候一位白衣女子带着自己的丫鬟正好经过这里,忽然看到这面粉白的墙壁好像新题了一首诗,墨迹好像还没有干透,那个笔走龙蛇的笔势又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女子,她就停下来默默吟诵着这首《梁园吟》,诗里面的那种厚重沧桑的历史感还有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强烈地震撼了这位女子。

她心里就情不自禁地在想,琢磨呢,是谁有这样的才华呢?是谁谢谢爱这么好的诗篇呢?然后他顺着这首长诗一直看到落款的位置,她惊呆了,这首诗的作者竟然是李太白。正当这位女子被这首诗所震撼的时候,这面墙壁的主人就是一座寺庙的和尚正好出来,看到刚刚粉好的墙壁又被没有素质的游客涂鸦了,就非常地生气,一边唠叨,一边就拿着这个工具准备去把刚刚题写的诗给铲掉,没想到这位白衣女子赶紧制止了他。她说师傅请手下留情,我马上就会派人去家里取千金过来,这面墙壁我买下了。这和尚一听,还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千金买一面墙壁,他没有听错吧。白衣女子这个时候有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擦,这面墙上的字一个都不能动,我立即派人送来千金,请妥善保管这面墙壁。

和尚看看这位白衣女子,又看看这被涂得乱七八糟的墙壁,一副疑惑的表情。白衣女子这个时候说你知道这首《梁园吟》是谁写的吗?和尚摇摇头不知道。这位女子就回答他了,这就是当今大名鼎鼎的李太白的亲笔题诗。

“千金买壁”的故事在当地不胫而走,而李白当然也听说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接下来的结局我们就都能猜到了,李白和宗夫人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姻缘,李白成了宗府的上门女婿,开启了一段美满的婚姻生活。

“千金买壁”的故事编的虽然有点离奇,但是李白视宗夫人为知音的信息却是非常靠谱的。在遇到宗夫人之前,我猜想李白可能压根儿就没有再婚的打算了,因为他的个性实在是不适合成为一家之主,不适合成为一个丈夫。我们可以看一下李白的生活状态,他在曾经的婚姻生活当中,到底是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一家之主。在和宗夫人成亲之前,李白曾经有过一次婚姻。李白在此前的婚姻当中的表现我总结了四点。

第一点是日日醉酒。关于李白的好酒,我想不需要我再多解释了。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内》,其中有两句是这么说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既然是《赠内》,那么这首诗就是很可能写给他的第一任夫人许夫人的诗,你看他非常内疚地跟妻子说,你的丈夫360日,日日烂醉如泥。作为李白的妻子,如何能够指望一个日日烂醉如泥的丈夫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呢?

第二点喜欢穷游。李白自称是“一生好入名山游”,特别特别喜欢旅游,从20多岁的时候从他的故乡四川出来,那个时候的李白应该还是腰缠万贯的一个富豪子弟,因为据说他的父亲李客在四川当地是一个有名的土豪,还是很有钱的。儿子出去追求理想,当然不会亏待他,可是李白这个人事“千家散尽还复来”啊,他是挥金如土的一个人,身上带的钱是只出不进,所以没有多久身上带的钱全部都花光了。一个只会挥金如土却不会赚钱的人,一个成天旅游脚不沾地不落家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妻子的指望呢?

第三点对子女不太负责任。李白是在湖北的安陆娶他的第一任夫人许夫人的,当时也是上门女婿。他们的婚姻大概持续了有十年左右,许夫人生下了一子一女。许夫人去世之后,因为上门女婿就不方便再继续留在岳父家,所以又只好开启他漫游的漂泊生涯,而他在外面餐风露宿的日子当然不太适合把幼子幼女带在身边,所以他的子女一直是寄养在其他的地方,虽然在旅途当中,李白会经常牵挂他的儿子和女儿,但是他并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养育子女的职责。甚至直到李白死后,他的后代已经下落不明,据说有人曾经找到他的两个孙女,都已经嫁为农妇,应该说是沦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实在不能够说李白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第四点不太能够体贴妻子的感受。李白是一个个性十分张扬的诗人,个性张扬当然并不是什么特别的缺点,但是在夫妻生活当中如果过分地唯我,过分地自我,可能往往会导致只注重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对方,忽略伴侣的感受。我举一个例子,在天宝元年的时候,李白曾经获得唐玄宗的征召,准备进京去见皇帝。这个时候他的原配妻子许夫人应该是已经去世,李白这个时候是跟另外一位女子共同生活在一起。许夫人是出身相门,是相门之后,是贵族,所以家庭还能够有条件来容忍李白一而再再而三的穷游,或者一而再再而三的醉酒。可是此时跟李白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这位妇女大概不是什么名门闺秀,文献上也没有任何关于她的家世,她的名字的记载,从现有的一些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到的是李白对这位女子大概也是不太看得起的,所以他在接到唐玄宗征召的旨意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还嘲笑他的这位妇人是“会稽愚妇轻买臣”,这句诗是引用了汉代一个叫朱买臣的人的典故。

朱买臣是一个穷书生,特别喜欢读书,可是一直到四十多岁还没有一点半点的功名,家里穷的是揭不开锅,妻子非常生气,就吵着要跟朱买臣离婚。朱买臣就劝说他的妻子,他说我40多岁了,饱读诗书,过不了几年,一定会大富大贵的,一定会有贵人赏识我的,他说你已经跟我吃了20年的苦了,还在乎再多等几年吗?妻子大吵大闹,等不下去了,非要跟朱买臣离婚。过了几年之后,这个朱买臣还真的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并且又被派会到会稽来担任太守。朱买臣这回是衣锦还乡了,他的前妻甚至还被征来站在迎接太守的队伍当中。看到前夫如此风光,如此大富大贵,他的前妻肠子都悔青了。想来想去,前妻还是跑过去跟朱买臣厚着脸皮说想跟他复婚。朱买臣派人拿了一盆水往门口一泼,对妻子说如果你能够把这盆泼出去的水再回收到盆里,那我就跟你复婚。前妻一听,羞愤交加,跑回去自尽了。

从这句诗可看,李白用“会稽愚妇”这个典故来比拟现在跟他共同生活的这位女子,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女子平时大概也没有少埋怨李白不着家啊, 穷啊,不会挣钱啊, 不会养家等等,其实将心比心如果是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站在一个妻子的角度,一个人她要照顾几个幼小的孩子,而丈夫三天两头出远门,即便偶尔在家也是日日醉酒,这样的丈夫又有哪位女子能够忍受得了呢?我估计这位女子平时在家里发牢骚,我跟觉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李白听得不耐烦了,他才会用“会稽愚妇”这个典故嘲笑这位女子是没有见识,看不到丈夫的前途,看不到丈夫潜在的才华。那站在李白这个角度“会稽愚妇”确实是不够宽容,不够包容,可是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谁又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呢?恰恰李白不是,李白是一个伟大的天才诗人,他一个人就可以撑起盛唐诗坛的半边天,可就是撑不起家庭的一个角。

然而有一种爱情叫做牺牲,有一种爱情叫做成全,嫁给李白就意味着牺牲,牺牲一个妻子对于家庭的一种享受和奢望,而嫁给李白的同时又意味着一种成全,成全一个天才诗人对于时代,对于历史的伟大的贡献。作为李白的妻子,必须具有这样的牺牲精神,因为她拥有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丈夫,而是一个时代的诗人,她可能必须得像一个母亲和姐姐一样去包容这位诗人的任性和天真,并且放手让他一次又一次地远行,放手让他去闯世界。在李白的前半生他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女人,可是在他年近半百的时候,他终于遇到了能够和他惺惺相惜的宗夫人。

宗夫人的担忧

有才就是任性,李白酷爱自由,不愿受到任何束缚,他喜欢云游四海,平日里很少又时间照顾家人,这个特点世人皆知,因此对于李白家庭意识的淡薄,宗夫人不可能没有了解。既然如此,宗夫人为什么还要执意嫁给李白?对于李白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与不足,宗夫人能够承受得了吗?

宗夫人愿意嫁给李白,并不是盲目地出于女粉丝对于偶像的这样一种崇拜,因为在她认识李白的时候,李白的名气已经非常大,他的经历,他的出身,包括他前一次不成功的婚姻经历等等种种小道消息也伴随着他的诗名一起传遍天下,所以李白作为丈夫所有的那些毛病,我想宗夫人一定是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宗夫人仍然决定勇敢地承担一切,因为李白这样的天才千百年来只有一个,她不能错过,也不愿意错过。

“梁园之恋”李白成了宗府的上门女婿,在这里暂时停下他漫游的心和漫游的脚步,虽然婚后李白并没有完全改变他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这样一种性格,但是跟此前不同的是现在的李白在旅途当中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想念在家等候的宗夫人,想念他的妻子。他在旅途当中写下了很多情意缠绵的寄内诗或者是赠内诗,表达他的那种旅途当中的孤独和相思。这对于生性洒脱不羁的李白来说,在此前是非常非常罕见的。我举一个例子,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寄给宗夫人,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胡燕别主人,双双语前檐

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

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

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

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在这首诗里,李白是把自己比作是胡燕。到了秋天,胡燕必须要向南飞去了,它能够舍得它的主人吗?它能够不留恋那个华丽温暖的家吗?它当然留恋,当然不舍,可是它仍然不得不要向南飞去。李白和胡燕比起来,可能更加可怜,因为胡燕还能够一年一度地归来,一年一度地跟主人相会,可是李白呢“远行岁已淹”,已经离家一年多了,他还不能返回,他只能把满腔的相思都化作诗篇寄给远方的妻子。在诗歌写完,信即将封口的时候,他孤独的相思的泪水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动湿了信封,导致这个信封都不能够封口。我们看看这样缠绵悱恻的情感对于一向豪迈的李白是不是极为罕见,极为难得的呢?

也许游历了大半辈子的李白在年过半百的时候终于感到了疲倦,也感到了家的温暖,开始留恋妻子带给他的一种幸福,我想应该是知音相惜的宗夫人唤醒了李白沉睡半个世纪的爱情,当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在外面漫游的李白匆匆地赶回梁园,并且立刻携带宗夫人南逃,这个举动我觉得已经说明李白不再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而是一个能够承担起家庭责任的合格的丈夫了。

然而隐居庐山并不意味着安定的家庭生活从此开始。就在宗夫人庆幸因祸得福的时候,李白骨子里面不安分的因素又开始躁动起来了。永王李璘派人三顾茅庐,再一次点燃了李白的政治热情,他不顾宗夫人的再三劝阻,毅然下山从军成了永王幕府当中的一名幕僚。“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李白的这一次离开,跟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比以往任何的一次都让宗夫人更加地焦虑,更加地担心,更加地恐惧。李白完全不是一个政治家,政治家需要的是理性的判断,冷静地决绝,可是李白满脑子都是浪漫的诗篇,满脑子都是浪漫的理想,而宗夫人反倒是比李白具有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政治智慧,以前李白的每次出门远游,宗夫人都会给予他最大的宽容和支持,然而这一次她之所以“出门妻子强牵衣”,也就是预料到了永王李璘必败的结局,也预料到了丈夫即将面临的政治灾难。

果然不出宗夫人所料,李白还没有来得及从诗意的浪漫当中清醒过来,永王的大军就在朝廷的镇压下兵败如山倒。就在公元757年,作为叛军身边最著名的幕僚李白被捕下狱。我们知道叛乱可是死路一条,这个时候的宗夫人心急如焚,她为了营救丈夫,上下奔走,心力交瘁。关于宗夫人如何去营救李白的细节,史书上没有特别详细的记载,但是李白在狱中的时候自己写过一首诗,诗的前四句是这样写的:

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

这四句诗李白把他的妻子宗夫人比作是汉代末年的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蔡琰曾经在曹操的安排之下嫁给了董祀,可是没有行到婚后没有多久,董祀犯法当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蔡琰是来不及梳妆打扮,蓬乱着头发,赤着脚就冲到曹操的府中请求曹操放她丈夫一条生路,她那种发自内心的悲哀深深地打动了曹操。顺便说一句蔡琰是曹操的恩师蔡邕的女儿,所以曹操对她还是有怜惜之情的,但是曹操就说我倒是愿意去救你的丈夫,可是奈何死刑的文状都已经发出去了,追不回来了。蔡琰此时又扣头泣下,她泣不成声地说,明公马厩里面有快马千匹,您有骑士无数,您为何要吝啬一匹快马去救一条垂死之命呢?蔡琰的那种诚恳那种悲哀打动了在座的所有的人曹操真的派了一匹快马追回了死刑的文状,在千钧一发之际救回了董祀一命。

“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可见宗夫人为了救李白一命,也就像蔡琰一样不知道跑了多少路,不知道求了多少人,不知道流了多少泪,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才终于感天动地,在斩刀下救出了丈夫一命。李白出狱之后,朝廷下旨,改判流放夜郎。

公元758年, 分别的时候到了,一向洒脱不羁的李白这个时候也忍不住是老泪纵横。此番离别他已经是年近花甲的风烛残年,焉知不是与妻子的生离死别呢?朝廷旨意作为叛军被叛长流夜郎,是万万不能够被赦免的。李白就是怀着这样绝望和痛苦的心情踏上了漫长的旅途,“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他远去的身影再一次把宗夫人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久久地伫立成了一座望夫山。

李白和宗夫人的爱情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可能还有一个疑问需要解答,那就是为什么作为一个女子,深闺当中的女子,反而比李白具有更加成熟和敏锐的政治智慧呢?

宗夫人富有政治智慧的原因

被俘之后,李白万念俱灰,但心中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爱妻宗夫人,这我们就感到奇怪了,宗夫人作为一名深闺中的女子,为什么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丈夫投奔永王所存在的巨大危险?一生放纵不羁的李白又为什么会把宗夫人当作自己爱情的最后归宿呢?

宗夫人成熟冷静的政治意识要归功于她的出身,原来宗夫人并非普通的平民女子。她的祖父宗楚客是武则天的侄子,作为帮助武则天登上帝位的重臣,宗氏一门在武则天朝颇为得意,而宗楚客他本人更是在武则天和唐中宗两朝里面三度拜相,当时可以说是炙手可热。可是宗楚客后来是依附韦后作乱,我们知道韦后和武三思私通,妄图效仿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来唐玄宗李隆基发动了政变,韦氏一门被斩尽杀绝,作为韦后的同党宗楚客兄弟当然是难逃一死。既然宗夫人出身于曾经如此显赫的宰相门第,又在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中幸存下来,难怪她要比李白更有政治远见,也更有政治智慧了。

公元759年的春天,前往夜郎的船才行进到四川的三峡,李白就接到了朝廷的旨意,原来这一年中原遭遇大旱,为了向上天祈福,朝廷下了大赦的旨意,所有被判死刑的罪犯赦免死罪,流放以下的罪名全部无罪释放。刚刚到达夔州的李白接到这样一个大赦令,他立即调转船头东下,并且引吭高歌,写下了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快的心情,轻快的行船,当万重山脉在李白眼前一晃而过的时候,他的身与心都已经早早地飞到了浔阳,飞到了他的妻子宗夫人的身边。不知道妻子是不是已经得到了这个喜讯了?她还在为自己担忧吗?李白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过强烈的想家,想妻子的感觉。

阳光总在风雨后,宗夫人总算盼到了李白的归来,差点儿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李白对浪迹天涯的生活也许真的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和疲惫,他曾经是一个不称职的一家之主,但此后他想尝试做一个合格的丈夫。世界那么大,可是李白现在只想回家,“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因为在家里,有一位一直在苦苦等待他们归来的爱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