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记忆】 吴福茂南货店之(二)掌握信息 吃准市场
本文是唐亚红女士根据其先父唐剑鸣和邢寸心老先生35年前刊发在《黄梅文史资料》第一辑的《吴福茂南货店》整理而成。
——题记
不得不承认吴瑞麟是个商业人才,也不得不佩服吴瑞麟的经商头脑。他把商场信息看成是生财之道。在当时,信息对吴福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货全凭信息,赚钱来自信息,囤积依赖信息。他们家的信息来源于五个渠道:一是金融记载,每天坚持做日志,固定专人记录,如:“今天中央某某会议,银元看涨。”“某地灾务问题,银元看跌······”根据这些情况,进行分析,调度进货:二是水客(采购员)月报,月月报导,如“郑州军事吃紧,什么货看涨。”“徐州军事失利,什么货看涨,”“哪地方枣子歉收,看涨。”诸如此类,在这个月报后面,附有各地各种主要商品行情。接到这样的消息,由政治、军事形势,推测到银元、商品的涨跌,确定急进什么货,缓进什么货,就可以吃准市场行情;三是专用电话,在黄梅乡镇所有商号,唯独吴福茂安有专用电话。有了现代的通讯工具,让吴福茂如虎添翼,传递商情快速准确。如:有一次根据各地信息,看准了食盐看涨,吴瑞麟马上用长途电话挂到九江,通知驻在九江的弟弟吴鉴卿速乘飞机到汉口盐务处,嘱其不论采取什么办法,求爷爷拜奶奶也要争取订货一千包。后来下货五百包,每包两百斤,共十万斤,盐在途中,价已上涨,仅此一次,约赚银元一千块;四是关注社会新闻动态,申、汉报纸,每天必读,除有专栏商品信息外,还从政治、军事形势的字里行间,分析情况;五是水客(即采购员)来信。吴福茂在安庆、南昌、九江、汉口等地都有固定驻地。这些采购员在采购货物的同时,还负有传递信息的任务。家中综合各地消息,分析各地商情动态,做到天天有信来,天天有货进。这五个渠道,织成一张信息网。让吴福茂受益匪浅,生意渐入佳境。所以他们得出一条经验,叫做“要想赚钱,靠吃行市,要吃行市,靠抓信息。”因此,在当时别的商店信息不灵通,就注意观察吴福茂的动态,来确定囤积和抛售。
要想生意兴隆,把生意做大,必须拉开铺面。被日寇飞机轰炸的铺面,不但缩在后面,不临街,而且到处显露着火烧烟熏的痕迹,看起来狼狈不堪,而且太小很难适应发展商业的需求。吴瑞麟在生意渐渐走向正轨的时候,用一个月的时间突击,高价雇请匠人把铺面建造起来。据说当时还将一双一钱多重的赤金耳环,送到九江银楼加工成叶片,贴在招牌上的“吴福茂”三个字上面,这样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引得路人啧啧称奇,刮目相看。
店面装潢好之后。吴瑞麟一刻也不闲着,紧锣密鼓地配齐商品。凡属南货范畴的商品,吴福茂商店都较为齐备。仅海菜一类,就有海参、鱼翅、鱼肚、海蜇、千欠、虾仁;就目鱼一项,有特大北甫(一个有一斤重)、大北甫、大明甫、小明甫(一个只有两把重);檀香,除了国内的天字号和地字号的五种外,还有印度白皮檀香;香菇有花菇、厚菇、平装香菇和“飞天痞”。据了解,像鱼翅之类的高档商品,因一直无人问津,后来只有自己吃了。从这一点说明,他家商品的齐全可见一斑。
吴福茂商店经营的诀窍之一是:不管卖与不卖,货要购齐配全,所谓“货广招远客”。事实证明的确如此,顾客远到宿松、广济;近到四乡八邻,特别是糕点和米酒,行销到北京、武汉。顾客推进涌出,应接不暇,开始,对顾客给以茶、烟招待,后来迫于生意太忙,人头上接钱,要招待也无暇顾及。虽然如此,顾客仍然相信吴福茂的金字招牌。像新开、蔡山一带的农民,为了去吴福茂买货不耽误时间,门还未开就赶大早站班。有的农民有亲戚在街上开南货店,他们宁愿多走一段路弯到吴福茂去,也不上亲戚的店铺门。在亲戚店前经过时为了避免亲戚看见了难为情,只好把帽子拉下来遮住面孔加快脚步匆匆而过。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