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22:千秋功岁任评说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22:千秋功岁任评说

画外音

宋哲宗元佑元年四月,即公元1086年,王安石病逝于金陵,终年六十六岁。王安石去世之后,虽然朝廷追赠王安石为太傅,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压力,不仅使王安石的丧事办得极为潦草,而且也没有为王安石撰写墓志铭和神道碑,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文豪和名相,就这样在寂静中黯然西归。然而历史不可能遗忘这样一位大人物,恰恰相反,在有宋一代,围绕着王安石,产生了巨大的争议,有人将他推向神坛,成为显赫的圣人,也有人将他打入地狱,成为万恶的罪人,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九百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评说王安石的是非功过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在王安石去世后不长的时间,宋哲宗继位了,就是宋神宗的儿子,最开始的时候,由太后摄政,后来宋哲宗长大之后就亲政,亲政了之后,宋哲宗的思想,包括他身边的宰相们是想要继续推行新法的。当然,哲宗身边的几位很重要的大臣都是王安石的门生,他们想继续继承着神宗和王安石的这样的遗志,把革新变法继续推进。在这样的前提下,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的四月,王安石首先被给予一项很高的荣誉,就是配享神宗祖庙。什么意思呢?这个神宗皇帝也罢,哲宗皇帝也罢,他总要死,皇帝死了之后,就被供起来了,给他修一个很大的庙,这个庙应该是最高等的庙,神宗在中间供着,两边有他的随从、他生前最重要的大臣,陪伴在他身边,一起接受着人们对他的供奉。那么谁才有资格在皇帝的身边一同配享呢?配享的意思就是跟在皇帝的身边,一起接受后来者的供奉和祭奠,这是极高的荣誉,这个荣誉就给了王安石,就是他也被供奉在神宗的庙里边。几年之后,到了宋徽宗的时候,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5年六月,又下诏,配享孔子庙。我们知道你现在到孔庙里边去,中间是孔子,然后这边是孟子,这边是颜回,这边还有曾子等等,他的弟子们和他的后学们,那些最出色的人也陪侍在旁边。宋徽宗的时候,依然想要继承革新变法的遗志,所以,王安石的后学和追随者们就给徽宗建议,让王安石也被供奉在孔庙当中,他排在哪个位置上呢?孔子、孟子,下来就是王安石,那地位是非常高的。这充分地说明王安石虽然已经去世了,神宗也已经去世了,中间还遭遇过一段时间的冷遇,但是在哲宗时代、在徽宗时代,王安石的革新变法之功还是充分地得到了朝廷的承认,并且给予了他作为一个大臣,作为一个文人所能给的最高的荣誉,在死后最高的荣誉,不但跟皇帝一起被供奉在庙里,甚至跟万世之表的孔子也一起被供奉,而且排的位置还可以,排第三。

可是这个局面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很快我们就知道金国人打来了。宋徽宗写得一笔好字“瘦金体”,画得一手好画,可是既不能带兵打仗,又不会强兵治国,是个庸君,慌慌张张地不敢承担这样一个将要亡国、灭国的责任,就把这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这就是宋钦宗。宋钦宗跟他父亲是半斤和八两的关系,做不了实际的文章,也打不了仗,也扭转不了局面,但是可以什么呢,可以喊两声,可以先把责任撇清。他迫不及待地要找个替罪羊的,谁是替罪羊呢?当时徽宗和钦宗身边的宰相就是蔡京,蔡京现在在《宋史》里边已经被归到《奸臣传》里边。蔡京和蔡卞这是兄弟,跟蔡襄是堂兄弟的关系,我们知道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他们都是所谓的新党人物。无论是蔡卞还是蔡京,就说蔡京吧,你也不能把他彻底抹黑,他肯定是个有能力的人,而且也是做了点好事的,但是他也是做了不少坏事的,所以第一个要抓的替罪羊这就是蔡京,把蔡京贬得远远的,贬到半道上就贬死了。这哪儿行啊?人死了,罪责不能死,斗死了蔡京,还得顺藤摸瓜抓他的根源,是谁把蔡京弄成这样的?蔡京从哪儿来的?这一摸就摸出来了,就摸到王安石身上了,所以蔡京误国从根源上来讲,是王安石误国,王安石为何误国?王安石搞变法,他的变法混乱纲纪,使国不国,所以才有了现在灭亡的结果。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四月,就罢掉了王安石配享孔庙的名誉,就把他从里边撤出来。

四年之后,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30年六月,又罢掉了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廷的荣誉,换成了司马光。这是很有讽刺意味的,我估计神宗在天有灵啊,天天老瞅着旁边这司马光坐在自己旁边,也挺别扭的,这根本就不是一码事的,但是你也能看出司马光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这么大的一个“反派”,就是死了,也能够跟他当初所反对的君王有资格坐在一起。我前面说了,司马光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你看,前后没差了几年,最开始是倍极荣耀,配享孔子、配享神宗,现在全都撤了,为什么撤呢?要找替罪羊。尤其是到了宋高宗,宋高宗开始光忙着逃命了,后来纲纪整顿,朝廷刚刚喘息了之后,就马上要把这事儿择清楚,这当然也是政治上的需要,必须得有人为北宋的灭亡买单,买单的不是宋钦宗,不是宋徽宗,自然也不可能是宋哲宗和宋神宗,怎么能拿皇帝买单呢?那就只能找王安石了。我前面曾经说过,宋高宗那对王安石恨透了,这个恨,其实在多大程度上是感情的恨,我觉得不是,是政治需要的恨,是舆论上必须要表达愤怒之恨。

所以我们说,我们对王安石的评价,千秋之后,离了这么远的距离,九百多年之后我们再来看的时候,有时候觉得这个历史真的是难以琢磨。王安石自己都没想到,他死了之后,这幕活剧比他生前都要热闹。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在南宋时代,从整体上对王安石和他的变法都持否定态度,这成为了判断一个人政治立场的“标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过,出乎当时人们的意料,大思想家朱熹却大胆地跨出了这一步。朱熹是南宋时代最著名的理学家之一,经由他开创和发展的宋明理学,几乎成为后来中国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这样一个深刻影响中国人思想和心理的一代大儒,究竟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朱熹的评价非常有意思。首先,他批评王安石,说王安石的学问那是旁门左道、奇门怪学,他对王安石的学问进行了抨击。他不光抨击王安石其实,他还抨击苏轼、苏辙、欧阳修,凡是在之前思想史上做出成就的,朱熹都要对他们一一做出评点,指出他们的不足,然后闪光的时刻就出现了,朱熹就出现了。当然,这种点评不是无厘头的,作为一个思想家和学问家,他有这个水平和能力指出你的不足,这是任何一个思想家想要在思想的殿堂上树立自己的学说的时候,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你要对前人的成就做出自己的评断。

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当时南宋的形势,对于王安石整体的评价,朱熹总体的评价都不可能很高,他对王安石。那政治上对王安石变法怎么评价呢?朱熹的评价也很有趣,朱熹说王安石变法就跟庸医给人看病一样,人家生了病,流鼻涕、打喷嚏,感冒了,王大夫给人拿了一盒药,打开一看,里边写俩字儿——砒霜,结果把人吃死了。心是好的,用的劲儿也很大,

使的力气也很足,效果完全相反。当然这是朱熹是这么讲了,我们前面讲了很多,不一定是效果完全相反,只是中间出了不少的问题,有些还是大问题,但你要说完全相反也不符合事实。而且最有意思的是,朱熹对于整个王安石变法的环境、背景,他的分析都非常地客观,你注意,这就是学者和政治家的最大的区别,他讲道理。朱熹首先认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必须要变法的,就这一点,就跟司马光不一样,他认为当时的确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他说, “盖那时也是合变时节,熙宁更法,亦是势当如此,诸贤都有变更意”。(《朱子语类》)

什么呢,就是那会儿不变真不行了,甭说是王安石,大伙儿都想变,只不过怎么变这个具体的渠道和方式方法不一样而已。我们前面说过,从庆历新政开始,范仲淹不是也要变吗?欧阳修不是也要变吗?包括苏轼不是也要变来着吗?就是司马光其实也想变,只是不想全变。这一点上,你看,朱熹其实跟王安石没什么本质的区别。第二,很重要,以前我们印象里朱熹这个理学家,一身的道学气,肯定是非常腐朽的。错了。朱熹认为祖宗之法是可以变的,朱熹讲了很深刻的道理,说祖宗的法只是用在当时的,为了当时适用,可祖宗从来没想着这法能够让自己的子孙吃几辈子的,没这回事,法要常变才能常新,这是朱熹的第二个观点。第三,朱熹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的一些举措也一一给予了肯定,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他还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王安石那些对头们到底是啥心态。他就说苏轼,说苏轼这个人如果当初他也变法,未见得下场能比王安石好多少,而且苏轼这个人有个特点,他是后来看见王安石越弄越狼狈了,所以他就改口了,他本来也是要变法的,后来看看改着、改着,越改越狼狈,不成样子了,他就说不能变,开始可能未尝要反对青苗法,后来看看青苗法越来越狼狈,骂的人越多了,苏轼也就改口了。这就说明什么呢?这就说明朱熹心里是很清楚的,谁到王安石的位置上都未必会比他弄得更好,说风凉话谁不会啊?挑错谁不会啊?你做一正确的出来看看?

而且朱熹对王安石的道德品行绝对首肯,他说,王安石的才华,王安石做宰相是“不世出之资”,就是这样的宰相几辈子都出不了一个,这是大才,他的品行可以超越扬雄和韩愈,甚至可以超越颜回和孟子。他特别提到一点,说当初,咱们还记得王安石刚刚跟神宗开始交往的时候,神宗不是迫不及待地说,您觉得唐太宗怎么样?王安石当时就否了,唐太宗什么水平,跟这种人搅在一起没有什么好下场的。朱熹说王安石的出发点和起点就不一样,他把唐太宗跟诸葛亮都没放在眼里,这就说明这个人起点非常高,不是一般的水平。

我说这些,大家可能说那你说了半天,我听这个话的意思好像朱熹对他肯定得多?这话也说得不对。朱熹还说了,看人要看大节出处,要看主要矛盾。总的来讲,王安石是不行的,把事情做坏了,在这个前提底下他可以说很多很多好话,他用了第一段,用了十个字说,大节有问题,把事情做坏了,失败了,是要检讨的。底下用了一万多字来讲,在这个前提底下,他其实也是很好的。这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是理性地在进行分析,心里很明白。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由于朱熹在思想史上的巨大影响力,所以他的评价就影响到了后代。在元朝编纂的《宋史》中,虽然将王安石当年改革变法的追随者吕惠卿、曾布列入到《奸臣传》中,可是“奸臣的老师”王安石却安然无恙,没有被列入到《奸臣传》之中,在《宋史》中,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亦褒亦贬。当然,思想家和正史的评价是一回事,民间的评价又是另一回事。在宋代,民间笔记和小说已经十分流行,这里面记载了大量有关王安石的遗闻逸事。那么,这其中对王安石的评价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百家

讲坛

康震

我们先来看笔记,这笔记,宋人的笔记里边的王安石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正面,一个是负面。

所谓正面写王安石主要是哪些呢?第一,不近女色,这我们已经讲了N多遍了,不近女色。第二,清廉朴素。第三,嗜书如命。第四,淡泊名利。第五,晚年的悠闲的生活,展示了他情趣的另一面。这是正面描写。

负面的比较多。第一,脾气贼倔,绝不妥协。第二,不修边幅,主要是不讲卫生。第三,大诈似信,就是在别人看来,他的行为显得很不寻常,好像是不经意的,但老觉得他是假装的。比方前面我们说那吃肉的事,他在那儿吃菜,老吃面前的那盘菜,结果回来他的同事给他夫人说,他好像特别喜欢吃这肉丝啊,他夫人说不是吧?没听说他爱吃这个,回头给他换一土豆,你试试。然后给他换一土豆,又把眼前的吃了,这说明什么呢?他的心思根本不在吃饭上,他在想别的事情,或者他在想国家大事。但反对者们就认为,这都是装的,这太奸诈了,就是为了树立形象。这一类。还有一类是欺世盗名,跟这也差不多。还有一类是攀附权贵。还有一类是心胸狭窄。这是笔记。

还有小说呢。宋代的小说,宋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小说到了宋代,它的成熟的形态基本全部具有了,而且这种小说就是在现场说书的那种小说,它是可以用来说的,所以小说的市场的性质非常强。

现在我们所能找到的有王安石形象的宋代的小说,就是《京本通俗小说》残本当中的第十四卷《拗相公》,这小说名字就叫《拗相公》,这篇小说的主体是说拗相公被罢相了之后微服私访,其实被罢相了还用得着微服吗?本身就微了,所以不用专门微,就是反正微服私访,到民间去看民生有什么疾苦。

到一老先生、老头儿家里头“梆梆梆”一敲门,人家出来了。问说老先生您多大岁数了?说七十八了。家里还有什么人吗?说有,四个儿子都死了。说怎么都死了呢?说都是新法闹的。王安石一听就挺别扭,怎么都是新法弄的呢?说哎哟,这个,我们天天就对付这新法,一会儿一个法,一会儿一个法,这些法没想怎么给我们造福,天天就给我们找乱,我们就应付都应付不过来,然后给他详细掰着指头说,第一个儿子是怎么死的,第二个怎么死的,第三个怎么死的。听得这王安石特别不高兴。老头谈得挺好,一边聊一边掉眼泪,聊到最后突然问了一句说,哎,这拗相公人现在在哪儿呢?王安石说,听说现在在朝廷上陪皇上呢。老头“砰”的一下就蹦起来了,破口大骂说,这等奸雄,还不赶紧给他杀了,怎么能让这种人出来做宰相呢?放着好好的韩琦、富弼、苏轼、司马光,朝廷里这么多君子都不做宰相,让这么个坏蛋做宰相?旁边陪同的人的脸就放不住了,跟他说,哎,老东西,不要再说了,让王丞相听见了你不要命了?老头说我都快八十了,我要这命干什么?我四个儿子都死了,我要见着他了,我把他头砍下来,我把他心挖出来,我恨不能把他吃了。小说就有这个功能,你讲多少道理他都不会激动,一老头跳起来了,七十八了,他说他死了四个儿子,谁知道呢?小说上这么写的,很刺激呀。

离开了老头,接着微服。又来到一个门口,这不用敲门,一老太太拿一盆儿,盆里放着猪食,家里养了两口猪,“'啰啰啰啰啰'拗相公、'啰啰啰啰啰'拗相公”。王安石一看,这什么呀这都是?还养了几只鸡,“'啧啧啧'拗相公”,来来来,拿点鸡食。王安石心里很不高兴,又是猪又是鸡的,自己都成什么了?说老人家您怎么给猪和鸡都起这名儿啊?怎么起一“拗相公”啊?她说哎,您别提了,我本来人丁兴旺,家里头是几代同堂,现在儿子没了,儿媳妇也没了。王安石一想,您甭说了,我知道,都是新法害的。老太太就给他掰着手又说是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怎么回事,说了半天。说那您跟这猪、跟鸡有什么关系?说那有关系,我就想着说,把这猪和鸡这畜牲都叫成王安石、叫成拗相公,他就跟这畜牲一样,我恨不能他来世就变成这种畜牲,然后我先把这猪给它吃了,把这鸡给它吃了,就跟吃了他一样。这说得王安石是怪难受的。

当然了,王安石我前面已经说了,人家的退休生活没有这个,这是小说里头写的。这就跟曹操本来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我们知道三国里头最大的英雄就是曹操。完了,架不住《三国演义》里头说他是个白脸的奸臣,你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戏台上一唱,所有的老百姓都说曹操是个坏蛋。曹操才不是坏蛋。王安石顶天立地的一条汉子,一“啰啰啰”,这个形象就毁了。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到了明清之际,虽然距离王安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是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多数人依然持否定性的评价。这其中,有两位皇帝的评价尤为值得关注,他们对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大加鞭挞,甚至跳脚大骂。皇帝如此,大臣和百姓的声音可想而知。那么,王安石到底为什么招致这些人的怨愤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明清的时候,还有两位皇帝对王安石也没什么好感。一个就是朱元璋,朱元璋特别恨这王安石,其实他们一个姓王,一个姓朱,本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就是为什么呢?对朱元璋来讲就觉得,以立人心和收财富,两个相比,他认为立人心很重要,这点其实是跟朱熹是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朱熹说了王安石很多的好话,但一点上,就把王安石打倒了,他认为王安石把关系搞颠倒了,说你要想收钱还是想要人心?是想要道德还是想要金钱?你把这个想清楚了。你以为你挣了几个臭钱,给国家捞了一些钱,把国家弄富裕了,这就叫治国吗?错了,治国的根本在于人心,人心都散了,人心都坏了,钱都拿在坏人手里了,要那些钱有什么用啊?你说这个道理也对,是不是?可是如果都没钱了,都穷得要死了,那些道德还守得住吗?馒头都吃不到嘴里头了。当然对个别人来讲可以不食嗟来之食,但对大部分人来讲恐怕也很困难,这就是个悖论。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肯定是人心和道德在前,然后金钱是肯定在后的,朱元璋他就是这种观点,所以他对王安石那是全面否定的。

再有一个就是乾隆,所谓“十全老人”,清高宗乾隆,乾隆对王安石有很多的评价,全部都是负面的,其中最核心的是两条。大家还都记着这王安石特别爱辞官不做,说朝廷天天追着他屁股后头给他送官,他死活不要,而且还跑厕所里头躲起来。乾隆对这个极其反感,说这个简直就是沽名钓誉,这是个奸臣,这第一个。第二,我们还都记得王安石推行变法的时候遇到很大的阻力,老是要称病还家,他不干了,动不动说我病了、我回家了。有一次他说回家了,神宗也有点着急,就写了一个手诏让他回来,结果他没有亲自写,让司马光写的、

起草的,司马光这手诏写得就不好,你想司马光能写多好啊?司马光就意思说,当初好不容易把你叫了来,我提拔你做了副宰相和宰相,为的是天下苍生谋,你现在倒好,一看这情势不对了,就躲自己家里,躲清闲去了,那你把天下放在什么位置上?我是皇帝,你是大臣,你这么做合适吗?这是很严厉的指责了。王安石一看这个就急了,跳起来就跟他辩论。哎哟,神宗的态度非常好,马上向他承认错误,跟他说,这手诏我没亲自看,是司马写的,不是我写的,你别在乎这个,咱俩这关系用君臣已经不能限制了,我跟你是什么关系,我还不信任你吗?你还让我怎么做?替我担待点委屈不行吗?乾隆看着大怒,说这哪儿是君臣的关系啊,这太狂妄了,还让皇上给你道歉?

乾隆其他对王安石的评价都是泛泛的陈词滥调,什么呢,就是他变法,什么人心坏了,然后他伤害了人民的利益等等,那都是别人都谈过的,最核心的就这两条,为什么呢?因为到了清代的时候,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皇权和集权已经达到巅峰了,我们知道清朝这文字狱是很厉害的,康雍乾说是盛世,其实文字狱是相当严重,所以对于乾隆来讲,看到这样的例子,他当然不能理解了。宋代的时候,北宋的时候,君臣的关系可以说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上是最良好的关系,这并不能说明王安石不尊重宋神宗,也不能说明宋神宗在王安石跟前丢份儿,只能说明那个时期的君臣关系是非常融洽的,是非常民主的一种关系。这怎么能是乾隆能理解的呢?

你看,到了明清,这二位不喜欢王安石,或者批评王安石的角度都让我们觉得没什么价值,就这水平。是他自己水平不够,以一个低水平的人来批评高水平的人,一个低水平的时代评价高水平的时代,那不会得出什么有水平的结论。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时间到了二十世纪,学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价有了全新的改变,以著名思想家、改革家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重新发现了王安石变法的重要价值,给予了王安石前所未有的极高评价,最终为王安石彻底翻案,从此,正面评价王安石,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不可逆转地成为了主流,当我们今天再次回望九百多年以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林林总总的评价,究竟应该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王安石的最大价值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王安石从他年轻的时候开始做官,就跟别人一点都不一样,他的成长史,一直是在挑战和否定声中长大的,并且到现在还在一直成长,成长了将近一千年,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王安石的价值。

王安石变法这件事情已经成为历史了,特别是这个变法是针对宋神宗、宋仁宗时期的特殊的历史环境底下的一个历史行为,你要非得说那个变法对我们现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有什么具体的影响,这我想很难讲了,那个离得很远了,那次变法跟我们现在具体的历史的内容上很难有借鉴意义。变法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主持变法的历史人物,却成为了一棵“常青树”。变法已经成为了灰色的历史,可是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他的成长史,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我觉得这是王安石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如果说你写了一首诗、你写一首词、你写一篇文章,它流芳百世,这个也很好理解,但是一个政治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都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并且是深度的关注,有的时候还是很大的挑战式的关注,这个就非常不简单,在思想史上能达到这样高度的人并不多。

我想,王安石在中国文化史上,王安石在这“唐宋八大家”里边,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而卓然独立的呢?变革,这就是王安石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始终要强调必须要变革。而稳定、求稳定,甚至在稳定当中的不想谋发展,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一个很不好的遗产,但是王安石在九百多年前打破了这样一个万马齐喑的格局,他首先说要变革,并且他不是坐而论道,当他说变革的时候,他采取了果断的行动。王安石既是一个理论家、学问家,同时他是一个卓越的实践家,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非常完美的政治家、政治思想家,这样的人就会对中国文化、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人心产生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虽然现在在讲“唐宋八大家”,讲到了王安石,但显然王安石是不可能仅仅被“唐宋八大家”这个称谓所能约束的,他的光芒肯定超出了文学的范围,他的光芒也超出了政治的范围,他在思想史上是“常青树”,而且在思想史上像大海一样,在不断地为中国文化提供着养料,为中国文化的清泉在提供者源头,我想这就是我们讲王安石最有价值的地方。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

  • 刘尚钞:​跨越千年的回望——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悲剧人生

    ‍ ‍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跨越千年的回望--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悲剧人生 ...

  • 古代文臣最高谥号之谜:是“文正”,还是“文”?

    <逸周书·谥法解>记载,西周初期周公旦制谥,用以对已故之人盖棺定论,根据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 在二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经 ...

  • 横身当国:拗相公王安石

    萧穆之 今年是王安石(1021-1086年)诞辰1000周年.除了政治改革家这一最重要的历史身份外,王安石集多重重要的历史身份于一身,比如诗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思想家(宋学中"荆公 ...

  •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唯一完人

    王安石他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呕心沥血的奉献着自己的政治才干和智慧,一生始终和变法维新紧密相连.梁启超称之为'三代以下惟一完美之人':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评价过他:'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当然也有人斥 ...

  •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二十七篇:大宋山河之任天下难 (一 )气煞人、气煞人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二十七篇: 大宋山河 第六章 任天下难  一 气煞人.气煞人     司马光视河回朝,唐介打发儿子来请,他匆匆换了常服,来到唐府.唐介躺在榻上,满屋里汤药味道. 唐介道:&quo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8:讲课也能惹出祸

    画外音 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期间,写出著名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得到了宋神宗的极大重视.宋神宗迫不及待地要让王安石将心中的改革构想和盘托出.然而,王安石却对此迟疑不定.他深深知道:此时的朝野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21:可怜人间四月天

     画外音 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虽然他自己反复推辞,但皇帝宋神宗还是给他保留了宰相的待遇,并依然对他的生活高度关注.万般关心.然而,王安石却只希望做一个平常的老人,过一种平凡的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8: 翻案诗文第一家

    画外音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他的思路不同常人,常常对历史上一个已有定论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翻案诗文.常常是别人说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7:说不尽的王昭君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7:说不尽的王昭君 画外音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堪称诗文大师,他的诗作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5:百年帝国烂摊子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5:百年帝国烂摊子 画外音 王安石走上仕途以后,尽管有多次到京城汴梁为官的机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在京城里尸位素餐,而是一心在地方上为百姓们办点实事.然而,宋英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6: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6: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 画外音 身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留给后人巨大的想像空间.在我们心目当中,王安石是一个很坚决,很有意志力的人,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果敢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7:北宋百年第一札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7:北宋百年第一札 画外音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一生从政时间近四十年,从基层的签书判官开始,直至位极人臣的宰相,撰写的奏章可谓成千上万,而这其中最著名的奏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9:拗相公与司马牛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9:拗相公与司马牛 画外音 说起王安石与司马光,那可真是北宋时代绝无仅有的一对政治双星.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即公元1019年,比王安石大两岁.司马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5:东山再起也枉然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5:东山再起也枉然 画外音 改革变法的不断推进,必定要触动既得利益阶层的巨大利益,在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中,王安石逐渐走向被动,并不得不到外地做官.但在离开相位之前,他在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