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从无声处响出惊雷——葛涛老师山西李圪塔的写生教学之旅

李/圪/塔

能从无声处响出惊雷——葛涛老师山西李圪塔的写生教学之旅

2021.07.18

——08.2

能从无声处响出惊雷,

很多人写生只是面对着眼前的自然,

这次山西李圪塔写生连日大雨,

只在院内无法外出,

很多画写生的束手无策。

但是葛涛老师还能带领大家

画出这么多奇怪的画,

这就是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这就是写生的意义。

热爱自然,

来一场跟随明师的国画写生之旅。

佛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葛涛,九发居士,金刚居士,字山魁,号静斋。于京华尝随中央美院山水系主任,教授助教十年,历任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执行导师,工作室导师,山水教研室主任等十二年。自称学者,终身学习者也,喜欢绘事、书法篆刻方面的研究,探索。职业,老师。相如人生,是梦幻泡影,是要舍去的,而风骨精神永存,即是如来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2021夏季写生回顾

写生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今年有幸参加了葛涛老师主导的“江山问道”2021夏季写生班, 地点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刘封乡李圪塔村。去以前也是犹豫不决,因为我是美术史论出身的,很少写生,偶一为之也是走马观花,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去年通过观看葛老师写生视频,自我感觉有了一点收获,过了一段时间又感觉一无所得,存在的问题反而更加的明显和突出。正是带着诸多的问题,才争取参加了这次夏季线下写生活动。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

虽然其间多是下雨天,又兼停电断网一些小问题,时间也略微苍促了些,但是良好的环境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出了最理想的结果!此次写生活动受益良多,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局部

一  环境和氛围的重要性!
写生对象的选取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写生环境应该有相应的要求。此次写生的地点定在李圪塔村,葛老师应该是花了些心思的。李圪塔村背北面南,后有山脉连绵屏障,房屋依山梯次建设,井然而有生机,前有河流东西贯之,新建的公路延河曲直,路上观景,山势纵深横列犹大将之布兵,雨后水流轰鸣,如战阵之倾城,间之村落寂寂乌鸦偶啼,别有一番境味。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

写生基地院内也是满目皆景,石板路的宽乍成趣,连廊檐角的浑然天成,屋前山楂树的至蜜纠缠,门后核桃树的翠意盎然,几株百合坚定的娇柔,成片紫薇无语的含羞……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局部

另外,简单有序的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次写生活动的组成人员在年龄层次和职业上有很大的差异性。总之,在家的时候总要有林林总总的烦事要处理,有复杂纷繁的社会活动要参加。一旦出来了,一切烦心事都被抛在脑后,相当于转换了一个时空,变换了一个身份。基地的作息时间简单有序,每天早中晚的就餐时间,大家齐聚一堂,其乐融融。写生时葛老师的讲解,诙谐生动。大家来自东西南北,共同的目的是在葛老师的影响和指导下有目的的自我提升。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大家的自我提升。后来各自的写生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

二 态度的重要性!
不管是线上与线下,葛老师讲解的时候常常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坐下来,下笨功夫”,这是李可染老先生一脉的精神传承,也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

我个人认为,态度是主客观交流的一种存在方式。而主观因素也就是个人自我的主观存在起了决定性作用。我们曰常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这是人们在生长过程中的社会性主观自我。包括诸如趋利避害,亲近疏远,贪图财货等等,这和佛家讲的“”五蕴”相似,皆是由外物的刺激而形成的主观社会自我人格。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局部

态度对内来说就是一个自我定位的问题,对外来说就是你对世界的认识,也就是你的世界观的问题。''坐下来”从字面意思上讲就是调整到一种身心合一的静定状态,心无杂念。这种对内的调节是有深浅程度的,这就是态度中''度”的意义,对这种度的把握是由自己的心来决定的。从现象上讲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式,与佛家的坐禅,道家的静坐内观相似,都是一种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强大自我的修行过程。''下笨功夫”是主体和客体交流融合的过程。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

李可染老先生写生时,象“小学生”一样一丝不苟,这就是一种认识再认识,反复和自然物象交流,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大自然对话的最有效的方式。''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写生,是不可能和大自然进行深层次对话的,也不会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不能“下笨功夫”的写生是毫无意义的!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局部

三  “不舍物象”的意义和重要性。
葛老师在写生时,坐稳之后,不先动笔,而是不停的轻拂纸面,学生好奇发问,先生说,我在和你讲话的时候,脑子里在急速转圈,考虑怎样去安排画面呢。这令我想起李可染先生谈写生问题时说的话:看景要分析,一个有绘画经验的人,眼前千岩万壑,变化万千,也能分清哪是重要的,哪是次要的,哪些要强调,哪些要减弱…画时要把重要部分放在整个面面最显著的地方,最精彩的部分要先画,使它能尽量发挥。否则,先画了次要的,那最精彩的部分就要受牵制。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

把最重要的先画在妥善的部位,就像钉了几个钉子,然后把不太重要的部分连接上去,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构图。从老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氏一脉的写生观。对眼前景物的安排存在一个取舍的问题,这里的取与舍有其相对的特定含义。在这里取与舍都是主观意志的显现,取的对象与大小无关,而是与你的主观意象相契合,与你的生命体验相契合,使你具有更大的表现空间。这应该是选取主要表现对象的主观标准。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局部

至于舍,不是舍弃,而是主观上对物象在画面上的位置安排。比如景物中体量最大的物象,不一定安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可能安排在第二,第三,或更后的位置,为什么呢,因为你对它产生的生命体验和共鸣比薄弱,也就是没什么感觉。当然了,这种感觉不是固定的,也可能下一秒它就能触动你敏感的神经。同一位置的写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哪怕是同一个人。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局部

葛老师在同一位置画的两张画,给人的感受是绝然不同的,这是因为先生对“不舍物象”的理解和体悟很深的缘故。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说:为了突出主题,次亮的部分要压下去,色阶不乱,层次分明,整体感强主体就能明显突出。次要部分也是总体的组成部件,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应该是对“不舍物象”的正确理解。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

四  ''味道”的养成。
在日常生活及审美欣赏时,对某人或某物,我们经常会用很有味道来评价。那么什么是味道,它可以后天养成吗?下面我结合写生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局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味道的字面意思,味是从感官上来定义的,和口鼻紧密联系在一起,香,臭,酸,甜,苦,咸是最直接的感官刺激的结果,并且在认知程度上是达成了共识的。道是大路的意思,也引申为方向的意思。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

那么,我们对一幅画给出了有“味道”这个评价,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知道,人类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连通的,这就是我们常用到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通感。同时,某一作品对来说有味道,也就意味着你对它产生了一种感觉,而且是不同于你所见过的传统或现代的别的作品,这里面有审美倾向的作用力,更是一种审美期许的初步达成。人们的审美倾向没有高下之分,但有雅俗之别。大部分人的审美是模糊的,审美方向也是不明确的,有些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同样如此。如何形成自我的审美方向,养成自我期许的审美味道—写生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

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他的画论《笔法记》中提出: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我认为这就是古人对山水画写生的基本要求。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辨清浊,定宾主在写生和创作中是极为重要的。从千岩万壑和栉次鲜比中分出主次,这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别人眼中的主要景物可能在你眼中是很次要的。这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自我养成过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人你对世界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方式,形成一种具有自我意味的表意符号系统,那么,你的“味道”也就养成了。

△葛涛老师写生作品

当然了,对传统的继承和避让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可以和写生穿插进行。对传统理解和把握的越深,对自我面目的养成越有利。

另外,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传统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物化的痕迹上,正如一个人因情绪的发泄摔了手机,我们所能看到和分析的,只是手机的破坏程度以及手机和外物碰撞留下的痕迹,情绪的本身你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从传统中只能学习笔墨的技巧以及理法,也就是支撑和容纳的框架和空间。这是带有规定性的东西。

至于情绪的自我表达方式(你是摔手机,还是砸电视),取决于你所处的环境,以及你和环境的交流方式。这是由你的生命体验和内蕴的积淀所决定的。写生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可以达成这种趋向的。

----张九洲

(男,出生于1968年,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

毕业后从教至今,教授

美术史论,间习绘画以

证美术史论之正听!)

《默而识之》

学习最重要的方法,是对知识要理解,最后牢牢地记住它

实际上,很多人“浑浑噩噩”地长大,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如何学习”的智慧。孔子说:“学习的三个方法论,第一个叫默而识之。”大概意思是,学习最重要的方法,是对知识要理解,最后牢牢地记住它。

跟随葛涛老师的学员们常常很感慨,在看葛涛老师示范写生的时候,他说的道理好像都能懂,但他总能引经据典,而自己看过的总是忘记。以前觉得是记忆力不好,或者不是学霸的缘故,后来发现其实是因为自己没有下功夫记,动手实践少 。王阳明认为,不光要记,而且要晓得,要理解,你真的理解了,就不会记不住。

所以当我们想把以自然为师庞杂的国画知识学到身体里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记住它。因为你晓得,并且已经把它转化为应用了。你真正懂了,就会记得很清楚,这个道理已经融化成你内在的完整体系的一部分。

《学而不厌》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一年能跟师进山写生,就已经很好了

如果你能跟随一个像葛涛老师这样的明师,把画理学得很透彻,就会发现其实自己不需要学很多技巧。

现在很多人都说一周最少要画多少画,一年要读懂多少的大师。其实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一年、几年能读透一位大师,已经很好了,这叫就“学而不厌”。

曾国藩也说过,一本书没有读完,绝不展开第二本。

有些朋友喜欢同时学好几个大师,床头一张溪山行旅,厕所一张富春山居,办公室一张千里江山,书房一张……,似乎是博闻强记、融会贯通,其实看得并不深入。如果你能读透一个大师,再用他来连接其他大师,往往更有效率。

跟随葛涛老师的写生可以让你打通奇经八脉,这和“默而识之”一样,实际上背后是要求我们对一件事要全然地真正地理解。

《诲人不倦》

我们都以为大脑是思考工具,其实嘴也是,手也是

葛涛老师常年线下教学、写生,线上天天为学员答疑。通过讲述和分享学习画理的心得来学习画理。

如果学习一种知识,你不去分享、表述,是很难真正把握的。

我们都以为大脑是思考工具,其实嘴也是,手也是。试想咱们在写生的时候旁边有一位明师,葛涛老师在给你眉批,手、脑记录写生笔记,你会发现自己对写生这件事情很深入,因为你在用手思考;如果你把它讲出来,是用嘴思考。这件事想起来真的很有意思,原来我们的手和嘴是如此多功能的器官,它可以做很多事。

这三点贯穿了对学习最重要的三个层面,也就是关于学习的学问。

查理·芒格说,我们到底要学什么?其实,我们这辈子首先要学习如何学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说:“我也就是这三样吧,只能用这三点来贯穿我的所有学习。”

你改变不了命运,但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处理命运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上半生主要是求存,下半生慢慢就要求真。求存是向外的,求真是向内的。不管是求存,还是求真,都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们的边界和自由可以借由自己下定决心去学习,并且改善学习方法论而改变。

中华民族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态度,屹立于世界之林。

本次写生葛涛老师新收二名弟子△

任命孙俊为葛涛老师新助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