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要吃透范本,也要认清自我
张旭草书心经
学习书法的时候,要认真临帖,学习笔墨技法,也要跳出来,多研究下书法之外的自我,比如天资、学养、品格、情绪、性情、毅力、理想、思维方式、意志等等自身的特点,综合平衡,看自己适宜学习哪种书体?喜欢临谁的字帖?
书法学习的主体是人,人的一切活动以及思想理念都会影响到书法学习的成效。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都应该在自己在临帖学习的时候,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书法?自己适合学习书法吗?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样的书法?理性的思考自己究竟想从书法里得到什么以及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如此会避免掉临帖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惑。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学习书法研究书写技巧就行了,研究自我,谈设性格,这不是舍本逐末吗?其实书法的学习跟各人的自我性格特点关系十分密切,书写都会在无意中表现一个人的自我。人和字的关系,有句话叫“字如其人”。此言不虚,书法在某种程度上是能说明、体现出一个人的隐性的涵养的。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个性、性格对书法的因素。
一般的情况下,从大的类型上讲,人的性格可以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一个人性格情感偏内向,含蓄低调,审美定势属于恬静平和一路,选择篆书、隶书和楷书创作的比较多,即使是选择行书和草书创作,其运笔行气的过程中,点线变化,迟涩厚重,内含筋骨,在笔墨细节上处理得比较好,缺点可能是放不开,太过拘束。书法肯定是有法的,书法如果不讲法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你一味地以法为法,将法作为一个束缚自己的东西,将会影响自己的书法境界,因此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大开大合的训练,临帖需散怀抱,得之在松。若正襟危坐,心弦紧绷,则心悬半空,心手难应,忐忐忑忑,全不在状态也。这种性格的人,如要主攻狂草就是误区,怎么写都无法找到感觉。
而一个人性格外向,张扬高调,往往是选择行书和草书的比较多,率意放纵,外露锋芒,即使是选择篆书、隶书、楷书,也有静中求动,以奇求变。强调“意”多。就是个人的东西多。性格是属于外向的,在书法的学习上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也要时刻注意细节上的问题,不能过于狂放,要放中有收
一个作品之所以和别人的一样,本质上就是个性之不同,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意”区别。有的人的“意”可能多一点,有的可能会少一些。有的人写的厚重,有的人写的飘逸,有的人重转折,有的人重点画,有的人重线条,这些主要是由性情导致的天然习惯倾向所致,要改变是很难的它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又是主体不断选择、提炼、强化、调整、生成的过程,急也急不得。
历史上各种不同性格的人都有取得成功的范例。我们不必要为自己的性格所焦虑,能立足于书坛的无一不是其个性风格独树一帜使然。如张旭、怀素在盛唐“王书”一统天下、被视为正宗的情况下,仍以“张颠、狂素”的独特个性书风,确立了其在书法史上应有的地位。
所以,在临帖选择范本的时候的时,对自己的性格、情趣和素质都要结合一起考虑。个人的性格特点与书帖属于一个类型,临习起来会得心应手、与古人感同深受、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临写容易入贴、得古人精神。习书法的过程无非是书写者的人格的不断的接受磨砺和不断地坚强、成熟的过程,书法本身是一方面,而书法之外的那部分内容同样
古希腊的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中有4种不同性质的液体:血流、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其在人体中的比例不同,便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一种是兴奋性,二是活泼型,三是安静性,四是抑郁性。这里提到的4种类型只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实际的情况呢要比这个复杂得多。
至于性格与书法的关系,孙过庭在《书谱》里说的很具体:”质直者则径侹(tǐng,平直)不遒;刚佷(hěn,违背,不顺从)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piāo)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jiǎn,迟钝,不顺利)钝;轻琐者淬于俗吏。“意思是说,性情耿直的,写的字势劲挺平直,缺少遒丽;性格刚强的,写的字倔强峻拔,而缺乏圆润;矜持自敛的人,用笔会显得拘束;浮滑放荡的,写字没有规矩;个性温柔的人,毛病在于绵软;脾气急躁的人,下笔则粗率急迫;生性多疑的人,则笔力生涩犹豫;迟缓拙重的人,最终困惑于迟钝;轻烦琐碎的人,多受文牍俗吏的影响。
.八大山人书法
这种性格对书法的影响,具体到人也是十分明明显的,《晋书》记载,王羲之,幼纳于言,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青年时东床坦腹。从性格上讲,王羲之安静谨慎仔细,用气质衡量属于安静型与抑郁之间,而其子王献之,狂放不羁,不拘小节,敢说敢做,性格外向,从气质上看,应在兴奋型和活泼型之间。二者的不同个性导致其不同的书法特征。
王羲之行书
王献之书法
个性、性格并无优劣之分,每一类性格的人都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不要因为自己是某种性格的人,就感到难以有所成就。
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是骨子里的东西。俗话说:江山易移,性格难改“,需要做的不是改变性格,而是要使自己的性格与联系相对的吻合,我们还要很快确定下哪些东西是和自己最契合的,感觉契合的就容易写得好,看着不顺眼的,可能就很难写得好,或者要花特别大的劲才能写得好。
有的人一上来就临一个帖,其他的帖他都不懂,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审美。极易走到与自我性情相悖的路上。所以我们要多看一些帖,多知道一些帖,你只有了解的多,然后才能够知道自己适合走哪一条路。
性情是先天的,但也是可以靠后天培养的,所以要多读书、多观察,善养胸中的浩然之气,温柔敦厚的书卷气。所以你学着学着,一开始喜欢的帖,随之时间的推移,理解的加深,也可能会不喜欢。
历史上,如秦汉之前基本上是没有个性意识的。个体书法家意识是到了东汉才出现。汉代是个性觉醒的显现期。出现了不同的书法风格人们开始把个人的感受和更细腻的情感反映到书法当中去了。风格的出现与个性有密切的关系,书法风格是个性的外化,无论你用多长的功夫解决技术问题,用多大的功夫临帖熟悉,无论你的技巧怎么高,但你比较一下你最初的风格倾向与现在的书写风格,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金农楷书个性鲜明
书法学习同任何事一样,关键在于人。书法作品的重点也在人上,书为心画。一个好的书法作品要有书卷气,有品格,有精神,人之所美所善,都能够自然地留在笔墨之间。黄庭坚在评苏轼书法的时候,曾经说过:学问文章,志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一个“发”字道出了由内而外,个性使然,而不是摆布、设计。
近几十年来书法复兴,名家层出,获奖作者,前后相望,但遗憾的是都缺乏个性,没有特色,盖住名字都不知道是谁写的,因此只能是各领风骚没几年了。因此止步不前或退步,被淘汰,而且快速淘,令人难以置信,说来令人唏嘘。当为后来者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