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庆

张志庆,1971生于山东即墨。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廊坊市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委。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楷书《颜勤礼碑》主讲教师。书法作品三十余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一等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河北省文艺创作贡献奖,山东省书法创作突出贡献奖等。

浅议书法的四个属性

一、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是书法的第一特征,也是基本属性。书法,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是其存在的理论基础和审美基础,除此之外,其体现文化的内涵还有两方面:一是书写的文辞。高雅而纯粹,体现人类精神生活的高境界,是高雅文化的展示。

行书《论苏轼书法》

其尤为人所重者,原创文辞,技文合一;二是作品中文雅气息的流露,是书写者文化素养的自然显现,是长期技文双修而能通化的结果,是格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作品的优劣。中国的老百姓认为,能写字的人是“文化人”。所谓“书法”就是写毛笔字,是文化人的事。在古代是读书人必会的技能,是六艺之一,礼、乐、射、御、书、数,排在第五位。“文化人”是指“读书人”,知晓天文地理、古代历史掌故、通文史常识,懂礼、知礼而能行礼的“文明人”。在古代,书写是“文化人”的日常活动。古代重文史轻科学。科举所选拔之法,亦重文章,故“读书人”多于文史着力,而高官厚禄者,也多从文士中选拔,选拔时又看重毛笔书写。不能书,作为“上卿”是不光彩、不体面的。晋人更把“善书”作为煊耀门庭的筹码,互相比拼高低、优劣。到唐朝“楷法遒美”更成为选拔官员的必要条件,褚遂良、柳公权都是因字写得好而加官进爵。所以,自宋以后,优秀的书法家都为读书人。书法所书文辞,也大都是文人所作。“书法”与“文化人”紧紧捆绑在一起。字写得好不好,是人们评价这个人有没有文化的重要标准 。

楷书作品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过程伴随着书法的练习过程,是读书人修行的方式之一。这个练习过程,伴随着人的知识和品格的形成过程,铁砚磨穿之时,也是文人的品格和知识成熟之时。修行方式之二是行路和历事。行路中必历事,是提高人的实践能力的方式,是将所读之书,内化为理,出之为能力的必要手段。行路历事,使人变得坚强而实际,锻炼出一种“风骨”,有“风骨”则人有“骨格”,“立于天地,堂堂为人”,如孟子《腾文公下》所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有“骨格”,则书有“神气”。赵孟坚曰:“态度者,书法之余也。骨格者,书法之祖也。今未正骨格,先尚态度,几何不舍本而求末耶?戒之!戒之!”(1)。唐太宗李世民曰:“夫字以神为精魂,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

楷书作品

”又说:“夫心舍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2)。”字无神气,则软而无骨,何论其书?行路历事,锻炼人的意志,塑造人格骨气,乃能使人登高望远,明理识事,而能渐通大道。书法作为其实用的记录功能,体现着文人的修养和风骨。而立足于大文化的视角,就能以更大的视野,观照书法所处之境,反观文化于人类发展之用,去其分别,知其大用。于中国儒、释、道的哲学皆能通会于心。知其理、会其神,以平等精神体察世间一切事物存在的价值,对天、地、人的思量,会通人生之道,而涵有一颗博大的同情心,塑造自我高尚而纯洁的内心。反映于书法上,则书必干净而纯洁,清格出尘,至于高境。所以说,书法和文化是分不开的。

楷书作品

二、技法属性

书法的技能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经过后天的练习才能获得。作为一个书法家,必须掌握精湛的艺术技巧,这是书法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精湛的技巧是创造高雅的书法境界的本领,也是书法家全面修养的产物。从书法的历史来看,技法的精准和到位,是人们首先追求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秩序美”。“秩序美”就是字要“好看”,要美观,看着舒服,符合人类的视觉审美生理特征。这个标准自汉字产生以来一直成为人们欣赏“书法”的第一标准。自商朝甲骨文产生之时直至唐初,人们力求将字写的工整、有序,求其“工巧”之致,并以此来评价书者。《说文解字》曰:“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凡工之属皆从工(3)。”如唐张怀瓘《书断》引班固语:“得伯张书,稿势殊工,知识读之,莫不叹息”(4)。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唯刘氏之法,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然绝后,独步无双”(5)。“ 结字工巧”,是好的标准,“不及”则不佳,优劣高下据此而分。更有张怀瓘《书断》评索靖曰:“时人云: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6)。

楷书作品

精熟至极,技巧达到一定高度,即是“工巧”之极。而成公绥《隶书体》说“工巧难传,善之者少”(7),可知,当时人们对“工巧”的追求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付出大量的练习和努力。对于潦草与散漫的批评,也时见于这一时期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就明确提出对草书的批评。书法缺少了精心细致的技巧锤炼,技术含量不高,是书写水平差的表现。

而想使书法“好看”,“工巧、精妙”,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练习方法。我们在新出土的商朝甲骨片上看到了练字甲骨片:前边一行,熟练而整齐,后面同样的内容反复刻了几遍,刀法生拙,歪歪扭扭,显然是“老师”在教“学生”;汉简中亦见到练字简,一个字反复写了很多遍;出土的晋人残纸中,亦有练字纸。这些都证明,古人写得好,是经过练习的。没有不经过练习,拿起笔来就能写得出神入化、精妙之极的。一分练习,一分所得;一分功夫,一分收获。对于如何来训练,古人多说理念,而少谈及方法。明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谈及教童子方法:“余教童子作书,每日只学十字,点画体势须使毫发毕肖,百日以后便解自作书” (8)。

楷书作品

初始学书,每日十字,这便是定时定量;而使十字毕肖,则是集中精力突破,做到少而精,而且有标准要求,如此精临细摹,百日后,掌握的单字总量达到一千字,乃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学生就知道如何自学。这个方法,可以有效的将每日之功,积成书写之功。积少成多,从手到眼,从眼入心,获得稳定的进步。古人在这方面下了最笨的功夫,但取得最好的效果。用描红、双钩、单钩摹书,再合以临书的方法, 实现“毕肖”的目标。在初摹某帖的阶段,摹书法对细致入帖会起到关键作用。它能有效地训练学书者的手和眼,忘我入帖,达到精准的目的。今人多嗤之不用,谓“小儿科”,故字不准。宋姜夔《续书谱》云:“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9)。只有精心的临摹,才能在布白、位置上不失其美,无论是临,还是摹,“经意”很重要,就是要用心去做。古人5、6岁开始拿毛笔练字,至30岁,25年的时间,足以打下扎实的功底,至中年后挥洒自如,自不在话下。少年学书,精力充沛,体纯心静,所学不忘,益于终生。当代,书为余事,不能尽全力,又不能自少时做功,故佳者绝少,非才力不行,功不到也。“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能力获得的有力保障。书法之练习,是一种将外部诸要素,转化为个人修养的重要修行手段。书法的学习,无论学什么书体,第一阶段,都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行书作品

1、点画准确,有质感,能自然完成各种点画书写。

点画的准确与否是笔法训练的重要内容。笔法是书法的核心,任何书体,不通笔法,不入其门。点画是笔法运动的结果,是纸上的形象。因此,通过学习古帖,掌握古人的笔法运动规律是根本。这样点画才能准确,才能入帖。经长期的正确训练,质感增强,力感由其中生发,熟能生巧,点画才会生动、自然。而笔法之得“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10)。米芾亦云:“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11)。古人为求正确笔法,远道寻师,跪求、掘墓,用尽各种手段,可见笔法之重要,因此,初学者掌握正确笔法是书法进阶的第一步,这样点画就会准确而有质感,假以时日,就能熟练而自然。

楷书作品

2、结字协调,布白合理,对空间搭配敏感。

结字的训练,是着重于单个汉字的架构塑造,要求布白合理,对空间搭配敏感,是书法学习中最吃功夫的一项。赵孟云:“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12)。对单字间架布白,要依赖积字之功,训练要量大,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所谓质变就是:视觉审美对空间布白极其敏感。如西方绘画结构素描的训练,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是结字训练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如果达不到,眼睛的判断能力就上不来,即“眼低”,是不会有大的进步的。“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态,然须映带匀美”(13),“ 使尽笔势”,则用笔活脱;结字在得其真态,匀称而自然。结字功夫的解决,是创造个人风格的重要基础,很多书家个性面貌强烈,结字的个性营造是重要方面。

行书作品

3、章法和谐,行气贯通,合理统一。

章法,是对整体的把握能力,是连字成篇的组织方法,是书法进入创作的重要技能。不会组织章法,就不会创作。章法训练首先是要学会处理单字与单字的关系,所谓连字成行。唐孙过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14)。字之连缀,斜正相参,大小错落,行气断连,字组开合,在纵向上,形成多变而统一的“行”,要有节奏变化,而不能“状如算子”。字字匀排,则是印刷体,不是书法。其次,要联行成篇。首行确立后,其他各行,随第一行之变而变化,互相呼应,使全篇通贯而协调,气通于隔行,变化合理而统一。

达到以上三方面的要求,才算书法入门了,这个训练过程是不能够越过的,不经过这种严谨的训练,书法的书写始终是业余状态。通过训练获得的是一种书法的能力,分别存在于眼、手、心,就如音乐中耳朵的辨音能力和手的键盘能力,靠读书和其他的方式是永远无法获得的。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能够知其书理。知书理,是指通过对书法长期练习,透过字形和笔法而能知其所以然,即对其背后的书理的思考和追寻。不单纯停留于纸面的形状和运作方法的所知,而要对其形成的原因、历史渊源、时代特征、发展变化进行梳理和分析,掌握其形成规律和作者的思维方式。这个过程是提高学书者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过程。为技进乎道打下良好的基础。

行书作品

三、时代属性。

从书法的历史来看,每个时代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态,分别概括了晋朝、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的时代风格特征。在当代,社会在发展,环境在改变。一方面,当下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近百年来,中国一直受着西方的影响,各个门类都打下了西方文化的烙印。如设计学方面,传统的设计理念和西方现代派融合,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一件小的生活用品,到大的建筑物,都充满了融合设计的因素,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装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等,触目皆是。另一方面,新的国民教育体系要求人们,自少时文理兼修,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似乎更看重理科。因此,从文的人数在减少,每年升入大学的学生数,文科、理科比例为1:4,而未升入大学者,从文的人数比例则更少。从文者,更多的是把“文”作为一种升学谋职的工具,而不是作为自身需求去修行,这使其“文化素养”与“人格品质”不统一,影响了“文”内化为“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和数量,影响“文化人”的素质。

隶书作品

当代擅长传统文史之技能者,是为少数。传统文化经过了近代以来的两次文化运动,人们对其进行了“有用”和“无用”的梳理,那些看似无用的部分,被弃之不用,这使得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缺乏完整性,导致传统文化的修养不足。文化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它随人生的成长和阅历而通化。惟通化才有用,古人读书讲究“通则变,变则久”,由内而外滋养人,既而影响人的气质。也就是说,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和素养,再转化为躯体的一部分,即本能。本能的运用,是自然而然,无需装饰和卖弄,在不知不觉间显露,妥帖而适意。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当代人来说是片段化的,因此能力的转化是不够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与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代表正大气象的部分融合,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影响者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艺术活动。有什么样的背景,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形式,环境对作者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当代的书法,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必然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其时代特征必然体现这些文化特点。因此,当代的书法风格特征,大致可分为三类:

临汉代刻石

1、古典样式的作品。

古典形式作品的作者,其文化基础仍然是以传统的儒、释、道哲学体系下的文化构成为主,间有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理科思维与科学思想,其艺术形式,偏于传统样式,是对传统书法的当代继承。保持着汉字的纯粹性和完整性,具有文本的可读性,符合传统书法的审美特征,能够用传统的审美习惯来判断和评价。

2、西方样式作品。

运用西方艺术理论和视觉审美习惯,采用近似于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手法,而进行的书法创作。其整个运作方式和评价目标,都沿用西方艺术理论,只是用书法的材料而已。其作品中充满了设计因素,制作成为其创作手段之一。有的作品打破了汉字本身的约定性和可读性,只是利用汉字构成成分来进行重构和组合,是全新意义的视觉艺术作品,触及书法的边界,引发思考,引起争论。

楷书作品

3、改良主义样式作品。

这类作品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引入西方文艺理念,进行局部形式改造,有传统意味,但又有现代设计理念和西方美学观念的支撑,文化交会融合特征明显。这类作品具有传统书法的笔法、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其作品仍然具有文本的可读性,能够对应传统书法审美的评价标准,但又有传统审美评价不能判断其优劣的成份,是对传统样式的打破和改造,表现出了温和的求变意识和创新意识。

以上三种样式并存于当今书坛,这是书法繁荣的标志,也是书法向纵深发展的显示,体现着当代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临《重武二年简》

四、个性风格

个性风格,就是能够体现个人特色,不同于他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是书法创作成熟的标志。个性风格有优劣之分,当个性风格与俗的习气结合,表现为低级和庸俗时,是为劣;当与高级的艺术情感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美学品格和高雅格调的意蕴和境界,体现出高品位的艺术品格,是为优。艺术的本质是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书法史亦是在求新求变中发展的。从晋朝到清朝也是一部个性风格的演变发展史。王羲之变章草古法为行草新法,开一代新风,被尊为书圣。王献之劝王羲之“大人宜改体”,创草书连绵法,开狂草一路之先河。唐颜真卿变內擫法为外拓,浑厚质朴,显正大气象。宋代苏、黄、米、蔡变唐人法,以意驱笔,开拓了尚意的新时代。明末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变晋、唐、宋之体势,极尽姿态之变,创造新的个人风格。

行书作品

清朝康有为倡碑抑唐,使碑学大兴,开创新的碑学体系。唐末释亚栖《论书》说:“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欧阳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具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大要。”(15)正因为变,才创造了个人风格,而这种创造必须具有传统中优秀作品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同时又要有作者自己个人新的创造。其艺术技巧要丰富,要具有艺术的高度。书法的风格形成,并不是观念先导的产物,而是经过长时间笔墨锤炼的结果。在长达数十年的笔墨磨炼中,根据自己的生理特征而逐渐形成独特的运笔方式、结字习惯、章法特征。依据这些客观的条件,再根据作者的审美理想,进行调整、引导、适应,逐渐形成个性特征。个性特征形成后,再依据观念,进行细致化的梳理和营造,最终形成成熟的艺术风格。

行书作品

书法的个性风格,是作者长时间磨炼和滋养、打磨出的属于自己的书法技法系统特征,蕴含了作者的功夫、修养,也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书法理解的高度。就书法的特殊性来说,一段时间内,书家所创作的作品有相似性,是相对恒定的艺术表达。但不能用重复、无意义的劳动,来描述作者的这些作品。不同书写内容的反复书写,虽然在艺术语言上有相似性,但因时间、地点、材料、情绪的变化、身体的优劣、气候的冷暖等等,会使单件作品具有独立性和差异性。唐孙过庭有“五乖五合”之说,“乖则凋敝,合则流媚。”一段时间内的大量书写,当其达到量的积累极限时,会产生飞跃,而进入到更高的层面,所以,看似相近性的书写,也不是没有意义,是前进的基础。这种特殊性,说明书法学习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反复锤炼是书法的常态。

行书作品

文化属性是书法存在的精魂,抛开了文化的支撑,书法将成为笔墨的游戏,空余纸上躯壳,如纹样,其艺术性大大降低。技法属性是书法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精神赖以存在的艺术形象,其纯粹性、高难度和系统性,决定着书法的高度,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自身约定性,其本身也属于文化的范畴,有历史发展的承续性和延展性,每个时代都有新的技法的拓展。时代属性是一定时期内,书法的共性存在,书法家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个性风格是书法家立足于其所处的时代,而做的创造性劳动,代表时代特征而又卓然独立,具有典型性,是时代成就的显示。记入书法史的书法家,都具有艺术高度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书法的这四个属性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统一性,是书法成功必备的特性,重技轻文,重文轻技,都是偏跛的,影响书法所达到的高度。割裂这四个方面的做法,更是识见的偏狭,于书法无益。观书法史上与当代的成功者,无不具备这四个特性。

(0)

相关推荐

  • 法国人从敦煌偷走的欧楷真迹,目前全世界只...

    法国人从敦煌偷走的欧楷真迹,目前全世界只有这一幅,专家:这字可能改变当代书法史! 在当代学习书法的人群当中,学习欧楷的人数应该是最多的,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受到了"二田"两位先生的影 ...

  • 学颜真卿书法,有三个好处,除笔法易学,还便于你创新自成一家

    原创2020-06-26 07:18·太一智慧书画艺术 楷书发展到了唐代,已经进入到非常规范的时代,唐代书法以"尚法"而著称,这是时代的潮流.唐代也产生了非常多的书家,欧阳询.颜真 ...

  • 《书谱》中四个字,道尽笔法!第一个字却被误读?

    主讲:一痴,本名周明华,"书法网"总编辑,创始人:"让书法回家·全国公益大行动"总发起人:现为:江西省书法院副院长,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副院长,北兰亭艺委会委 ...

  • 张志庆行书手卷《书画轶事数则》

    张 志 庆 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北京交通大学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燕京学院书法系主任 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 ...

  • 张志庆书法精品百幅

    张志庆书法精品百幅 中国书法史册2021-05-27 11:06:00 张志庆,1971生,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 ...

  • 【临 帖】《姨母帖》解析 ■张志庆

    <姨母帖>解析 ■张志庆 <姨母帖>(图1)为唐摹<万岁通天帖>的第一帖,硬黄纸本,纵26.3cm,横53.8cm.王羲之书,行楷. 图1(传) 王羲之<姨母 ...

  • 七届兰亭奖获得者——张志庆

        张志庆,1971生于山东即墨.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燕京学院书法系主任 ...

  • 张志庆,1971出生,【沈门七子】之一。...

    张志庆,1971出生,[沈门七子]之一.河北书协理事,廊坊市书协副主席. 张志庆的书法从中国书法的传统路子出来,用功最多的是二王与孙过庭的<书谱>,涉及其他:真草隶篆,四体皆能,尤其是他的 ...

  • 那些年,即墨的文化人 — 张志庆 (书法) |视频

      2008年,由即墨文联推荐,本人制作了一部分即墨的文化人的视频,今陆续分享给大家,从中感悟一下他们执着追求的精神 .   河北书协理事,沈门七子之张志庆,书作曾获全国首届行书展一等奖 张志庆,19 ...

  • 张志庆——王羲之《丧乱帖》艺术解析

    张志庆,1971生于山东即墨.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廊坊市文联主席,廊坊 ...

  • “名家教你写春联”:韩少辉、韩戾军、张志庆

    开栏语:贴春联.吉语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重要内容.每当春节将近,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吉语,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本报特策划"名家教您写春联.吉语" ...

  • 张志庆——书法临帖四题

    张志庆,1971生于山东即墨.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廊坊市文联主席,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