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京派、海派、外江派?

“京派”、“海派”、“外江派”的说法都是京剧向全国流布后的产物。
  

乾、嘉年间,中国有两大戏剧活动的中心,一是北京地区,一是以扬州为中心包括苏、沪、皖、浙的广大地区。首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就是来自扬州的安庆徽部。道、咸以后,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上海逐渐取代了扬州的地位而成为南方戏剧活动的中心。
  

京剧在北京形成以后,就开始向全国流布。由于上海戏剧活动的繁盛,在同治年间不少京津的京剧名角被邀组班赴沪演出,很快在上海赢得了观众,站稳了脚跟。原在上海演出的徽、昆班社大为冷落,不得不走向京班寻求出路。于是在上海出现了徽京合流的新现象。这一方面有助于京剧在上海和南方各地的流传,另一方面也使流传在南方的京剧带有更多的徽调色彩,从而带来了与北京的京剧多少有些不同的艺术特点。

更重要的,由于上海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使得当地观众的审美心理、艺术追求都更加倾向于求新、求变、求奇。这也使得这里的京剧艺术在发展上呈现了与北方不同的取向。京剧中最早的时事戏、外国戏、机关布景戏、真刀真枪戏、新连台本戏和京剧中最早的女演员、女班社都出现在上海,这不是偶然的。上海京剧一般具有动作强烈、表演夸张、唱工花巧、剧情曲折、布景新奇等特色。汪笑侬、潘月樵、夏氏兄弟(月珊、月润)、周信芳等植根于南方的京剧艺术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些特色。
  

南方京剧的以上特色与北京京剧界讲求唱、念、做、打功夫的扎实、严整,追求功架、板眼的中规中矩,服饰、道具的“宁破不错”,剧目、表演的师承有自等等,形成了很突出的差异。北京的京剧界多少形成了一种故步自封的倾向。
  

这样,就出现了“京派”(或称“京朝派”)和“海派”(或称“外江派”——“外江派”一般除指上海的京剧外,还兼指全国其它地区的一些京剧流派,例如辽宁的唐(韵笙)派等)的称呼。在北京的京剧界心目中,“海派”或“外江派”的称呼往往是带有某种轻蔑意味的。但事实上,在京剧的发展中,京派与海派的壁垒也并非坚不可破。京、海的交流是一直持续不断的。一方面,海派京剧经常从京派名角的南下演出中汲取艺术营养、学习艺术规范、提高艺术水准;另一方面,在时代与社会的变革中又往往是海派京剧能得风气之先,再给予京派艺术家以积极的推动,带来京剧艺术整体的新发展。戊戌(1898)至辛亥(1911)前后出现的京剧改良运动大体就是按照这一程序展开的。

(转自梨园曲苑BB——苏明慈的博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