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优秀的父母不一定是“好”父母?
孩子出生前,健康快乐地生活是你对他最初的全部愿望;孩子长大后,从什么时候起,莫名开始对他增多了期待,给他套上了枷锁,让他背负了更高的期望?
也不知从何时起,你开始用“别人家的孩子”要求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让他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式?
曾经的你是孩子的全部世界,你宽厚的手掌帮他拨开云雾见太阳,你坚实的臂膀是全部的依靠。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也一天天老去,当你抱着一套老旧理论在他们耳边唠叨时,孩子们渐渐不再听从你了。
一转眼,那个把你视为全部的孩子,不知什么时候,你已经失去他了,他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对你的要求惟命是从。甚至你发现自己没办法跟他安静地沟通,有时候你只能吼他。你慢慢意识到你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为什么事业有成顺风顺水的父母,在养育孩子中却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滑铁卢”?
错把“牺牲”当要挟
前段时间有一档明星母子真人秀节目《我家那小子》,节目展示单身男明星日常生活,邀请妈妈们来做点评。
其中,朱雨辰妈妈神奇地上了热搜,她失去自我式地照顾儿子,引来了无数争议。儿子拍戏她必跟班进剧组,给儿子做饭照顾生活起居,儿子历任女朋友她都知道且都干涉过。她要求儿子的女朋友必须像她一样会照顾人(她比喻自己顶两个菲佣)。
朱妈妈每天坚持早上四点起床给儿子炖梨汁,从早到晚都把自己安排得满满的。自己的全部价值就是为了儿子,朱妈妈曾在节目里表示:“我是用整个生命对待我儿子的。”
被妈妈无边界的爱裹挟,与此相对,年近四十的朱雨辰却时常处于孤独无援中。
父母总是以自己为家庭、为孩子牺牲了很多为理由绑架孩子:
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怎么还是这么不争气?
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怎么一点也不领情?
看似父母在替孩子操心,甚至是大事小事插手包办,他们觉得这是对孩子的爱和保护,但其实只是父母个人的高度自恋。他们认为自己满足的是孩子,其实是满足自己心里的孩子。
自恋的父母有三个特征:
1.自恋的父母没有客体,常常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支配。
自恋人格的父母有着强烈控制欲,他会把除自己以外的人或者事物,统统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习惯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或变成自己认为理想的人。
2.自恋的父母会过分放大负面信息,通过贬低孩子而彰显自己的伟大。
自恋的母亲,会习惯性地把负面情绪投射到子女身上,任何时候都会严厉管教甚至呵斥自己的子女。子女渐渐地对这些信息会产生投射性认同,认为自己很无用,变得胆小而自卑。
3.自恋的父母,认为自己是“好的”,而别人都是“坏的”,好坏不能同时存于一身。
这类父母习惯说教,把教化当成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孩子们听大道理多了,难免变得逆反起来。
中国式教育中的溺爱问题,是在孩子早已有独立思维和自理能力的时候,父母还在处处代替孩子就是在做无用功。
好的爱不应是以爱之名的“绑架”或“羁绊”,父母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敢于同父母交流沟通,能倾听的温暖家庭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大本营。
正确地爱孩子并不是无限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也不是约法三章处处控制孩子,好的父母懂得:抚养孩子的过程也是渐渐告别的过程,与其事事代替,不如早早教会他生存的技能和本领,父母总有一天需要面对孩子“展翅高飞”的背影。
不让孩子吃苦,总有一天要加倍偿还
很多父母宁可克扣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过上“体面的”生活。但成长的意义恰恰是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去体验现实生活真实的苦涩,独自忍受失败和孤独,然后坚强而坦荡地走完一生。请不要以爱的名义,代替孩子吃苦,否则是在剥夺孩子独立应对生活的底气。
经常传出社会新闻:父母从小包办子女的生活,孩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30+岁的子女仍然无法适应社会,只能在家啃老,相信父母们都不希望自己培养出社会的废人,晚景如此凄凉。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那个令人感动的严父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曾经摔跤手的爸爸,为了续写自己的梦想,并让自己的女儿有权利自己选择未来的人生,不困于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于是他从小严酷训练女儿,女儿从抗争、不解、摆脱到和解,最终历练成为世界冠军,改写了女儿本应早早出嫁相夫教子的世俗人生。
他从小就对女儿进行挫折教育,教会他们吃苦:“爸爸不是每次都能来救你,爸爸只能教你如何去战斗。”他在女儿心中的形象一直冷酷而孤独。而当赛场上印度的国歌响起时,他却又温情地捧起女儿的脸告诉她:“你是爸爸的骄傲”。
养孩子的过程同样要跟孩子一起成长
一位热衷于工作应酬和聚会的父亲,每日忙于社交和酒局,每天回来都是深夜酒气冲天。有一次,深夜回家后,两岁的儿子在他耳旁说:“爸爸是坏人吗?”让他如梦初醒,开始反省自己忙于鸡肋社交,忽视了陪伴孩子和妻子,深深地反省了自己,开始更多的时间回归家庭。
阿德勒说,孩子本不是孩子,因为他们天然具备与大人同等的智慧,不用开发,就能洞察大人一切。
也许,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智慧的小精灵,上帝派来凡间陪伴他们的父母,一起成长,发现并变成更好的自己吧!
20世纪90年代末,来自美国教育部的一项儿童早期教育长期跟踪研究:
调查了1000所学校两万多名儿童的学业情况,希望能发现哪些因素和孩子的成绩有明显关联性。
其中有8个指标:
1. 小孩拥有高学历父母
2. 小孩拥有完整的家庭
3.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及经济地位
4. 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区
5. 小孩的妈妈在30岁或者更晚的时候生她的第一个小孩
6. 小孩的妈妈在孩子出生后到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7. 小孩在家里面有很多书籍(父母看的)
8. 小孩的父母每天给他们读书
最终,出现了出乎意料的研究发现:仅仅只有4个指标与孩子的学习表现高度关联,而剩下那4个因素毫无影响。
最后,有相关性的因素是:孩子父母拥有高学历、妈妈在30岁或者更晚的时候生第一个小孩、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家中藏书多。
这些因素对孩子的发展影响不大:小孩拥有完整的家庭、小孩的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到幼儿园之前不工作、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区、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
纵观这个调查结果:孩子优秀并不是我们为他做了什么,而是父母自己成为了什么样的人,榜样的力量十分巨大。
有的父母终其一生,为了孩子竭泽而渔式地穷尽自己,盲目认为这样才是“好父母”。
殊不知,更好的养育来自父母的觉察力和反省之心,这样的父母懂得自己终究无法代替孩子成长,所以始终跟孩子保持恰当的距离和界限,他们通过改变和修通自己,匹配孩子的成长之路。
想要孩子优秀,你得不断努力做配得上优秀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