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薛永年《工笔花鸟画古今谈》上
中国工笔花鸟画源远流长,。纵论古今, 不仅可以看到古代优秀传统的形成与异变, 也能够洞悉近现代这一画种的振兴与开拓。
历史悠久的中国花鸟画, 远在五代北宋初期即已成熟。被历来称许的“ 徐、黄” 两家之中, 黄荃父子便是工笔重彩花鸟画成熟初期的杰出代表。其后, 历经宋元, 不仅“ 勾勒着色”一体成为主流, 而且又出现了纯以彩色图之的“ 没骨” 和洗尽铅华的“ 白描” 体格。----薛永年
徐熙 雪竹图 绢本,水墨,149.1*99.1CM,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绘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在绢素上衬托出竹石轮廓,再以浓淡墨皴擦出竹石骨架和纹理。笔法多变,枯润自在,墨色浓淡,虚实相参。画上竹杆处,有倒书篆体“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结体修长规整。
当然徐熙可不仅仅只会野逸。重彩照样厉害
徐熙《玉堂富贵图》,绢本,纵112.5厘米,横38.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荃 《写生珍禽图》绢本,设色,41.5*70.8cm,故宫博物院藏
读后感:简单几句就将工笔花鸟的传承与发展写出。先与大家分享两大名家吧。相比之下,黄荃的画更加不见用笔的痕迹
擅长各体工笔花鸟画的历代画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下, 在代代相承的艺术实践中, 适应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 使工笔花鸟画在“ 应物象形” 的基础上形成了三大民族特点与两大优良传统。.
三大特点之一是取象单纯化, 即尽可能地突出主体的描写。之二是造意诗情化, 即追求“ 超以象外” , 往往借助联想与想象构筑充满感情色彩的诗境, 务求“ 画外有情“。之三是表现手段的格律化, 即运用一定的程式化手法造形敷色、布局体现一定的装饰美。 ---薛永年
读后感:其一取象的单纯化,或许一些宋人花鸟小品可以看出。
其二诗意化。如苏东坡的那首春江水暖就是从当时的画家惠崇的画获得灵感的。
惠崇 《秋渚文禽》绢本,墨笔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诗意化的意境在当时的许多画家中得到体现。崔白,赵佶等都是其中的翘楚。
《双喜图》193.7x103.4cm 绢本 设色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雀图》 崔白 卷 绢本 设色 25.5x101.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 《腊梅双禽》绢本,设色 82.8x52.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三格律化。这或许就是工笔画技法工艺上的一种成熟表现。黄居寀,赵昌,林椿等建树颇丰。明清以后或有陈陈相因之弊。工笔花鸟渐渐退场或许就输在格律化。艺术不能僵化啊。
《山鹧棘雀图》北宋,黄居寀,绢本设色,纵97厘米,横53.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赵昌 《岁朝图》轴,103.8×51.2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吕纪《杏花孔雀》绢本,设色,140×7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大特点的形成, 在相当程度上与两大优良传统密切相关。
优良传统之一是“ 写生” 。这里的“ 写生” , 并非今天的“ 对物写生” , 而是在追求“ 似” 与“ 真” 的前提下, 要求表现对象的生命与特质, 令其栩栩如生。之二是“ 寓兴” , 也就是反对被动地描花绘鸟, 强调观察对象时内心的触动, 进行创作时感兴的寄寓, 完成品对观者类似生活感受的唤起。二大优良传统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 即变现实为艺术。换言之.亦即变现实美为艺术美, 变自然美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交揉。唯其如此, 中国花鸟画才成了可以培养人们高尚审美情操与生活理想的高级艺术。
读后感:其实花鸟本来就叫写生。宋人写其情态,元人写其德行,明清以来写其心性。以上所介绍的工笔画或多或少体现了这两大优良传统。
北宋赵昌《写生蛱蝶图卷》,纵34.6厘米、横64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最后这两张是清代没骨画的大家恽南田的花卉册页。属于工笔向意笔画的一个拓展。以上是薛老师的文章的前半部分,我以为薛先生的总结十分精彩,于是加入传统的名画与大家一起品味。感谢大家的支持,点赞并且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