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追求快乐,越不快乐!摆脱恶性循环的方法:寻找人生的四大支柱
每个人都想追求快乐人生,因为快乐是美好的。但人生有美好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当不快乐时,你要靠什么支撑?答案是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意义来自归属感,致力于「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以及从内在发展出最好的自己。所以,活得快乐和活得有意义的差别是:快乐是即刻感觉良好的舒适放松状态,意义则是长远充实满足的道路。而且研究指出,有人生意义的人适应力比较强,在学校及职场的表现较佳,甚至活得比较久。
创新点:追求快乐,会让人不快乐
本文5大重点:1. 追求快乐,会让人不快乐。2. 「归属感」是与家人及朋友间爱的联结。3. 「目的」是认清自己及服务他人,然后照顾自己,关爱世界。4. 「超越」能产生有助于伴侣关系的爱情激素。5. 我们可以改变说故事的方式,因为我们自己就是故事的作者。
1. 追求快乐,会让人不快乐
我们每天认真工作,努力赚钱,无非是想过好日子,追求快乐生活。忙碌之余,我们会品尝美食,安排旅游,让自己沉浸在幸福之中。这种迷恋幸福的文化,让曾经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编辑,同时也是知名作家的艾蜜莉·艾斯法哈妮·史密斯(Emily Esfahani Smith)一度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来使自己处身在更快乐的环境中。
艾蜜莉的文章散见在《华尔街日报》及《纽约时报》等大型媒体。她以前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快乐,而人人都说成功是通往快乐之路,于是她寻找理想工作,完美伴侣,漂亮住所,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幸福。但当她达成这一切后,却没有因此感到满足,反而觉得焦虑与漫无目标。令她惊讶的是,不只是她有这种感觉,她的朋友们同样也有这种困扰。
于是艾蜜莉决定去念研究所,专攻「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期望找出能让人开心,使生活更充实的答案,结果答案竟然是:「追求快乐,会让人不快乐」。这个结论颠覆了所有人的想法,因为想快乐却反而得到不快乐,令人觉得相互矛盾。
但事实证明,我们的生活虽然变好了,却有更多人感到无助、沮丧及孤独。因为追逐快乐和重视幸福,是社会及文化鼓励我们去做的事情,但实际上会使人们更不快乐。看到全球的自杀率不断攀升,最近在美国更达到三十年来的新高就足以证明。在追逐财富与成功过程中,你是否曾扪心自问:难道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吗?难道我的一生就只有这样而已吗?如果你也曾有过这种疑问,代表有一种空虚感正侵蚀着彷徨的心灵。你疑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快乐,而是缺乏人生意义。
这使艾蜜莉踏上寻找什么是构成有意义生活的旅程。她花了五年时间访谈数百人,阅读了数千页的心理学、神经科学及哲学文件。结果,她发现有四个项目构成了有意义的生活,分别是「归属感(Belonging) 」、「目的(Purpose) 」、「超越(Transcendence) 」及「说故事(Storytelling) 」,她称之为「人生意义的四大支柱」。艾蜜莉将成果集结成书:《意义的力量:在沉迷幸福的世界中发现圆满》(The Power of Meaning: Finding Fulfillment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Happiness),表达人们可以相互建立起这些支柱,然后在彼此的人生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人生意义的四大支柱(图片来源:Thrive Global )
2.「归属感」是与家人及朋友间爱的联结
构成有意义生活的第一根支柱是「归属感」。「归属感」有时也称为「认同感」,是指对事物或团体的从属感觉。例如对学校、公司有归属感的人,便会觉得是学校、公司的一份子。归属感存在于人与人相处的时光当中,你可以选择与他人培养归属感,彼此信任,互相依靠;也可以选择拒人于千里之外,将别人的善意视为负担,伤了对方的感觉而不自知。
例如艾蜜莉有个住在纽约的朋友强纳森,每天早晨都会向同一个街头小贩买一份报纸。他们并不是只有买卖的关系,他们会停下来,花点时间交谈,把彼此当朋友对待。但有一次,强纳森的零钱不够,小贩说:「没关系,不用了啦。」 但强纳森坚持要付钱,所以他去一家店买了东西把钞票找开。当强纳森把钱给小贩时,小贩因感到受伤而退缩了。他试着想表达友好,但强纳森拒绝了他。
我们都曾在这种小地方拒绝别人而不自知,例如会从认识的人旁边经过而没有跟他们打招呼,或当有人在跟我们说话时我们会看手机等。这样做就像在贬抑别人的价值,让他们觉得自己是隐形人而不没有受到尊重。
但若有了爱与归属感, 彼此就会创造出一种联结,让双方都会亲密起来。真正的归属感源自于爱,人与人之间有了归属感,便会处在相互珍惜的关系中。对很多人来说,归属感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来源,是与家人及朋友之间爱的联结。
(图片来源:Alamy )
3. 「目的」是认清自己及服务他人,然后照顾自己,关爱世界
人生意义的第二根支柱是「目的」,「目的」的关键在于用你的力量去服务他人。例如医师会说他的目的是治愈生病的人,家长则说他们的目的是将小孩扶养长大等。人生的目的不在于你能得到多少,而是你能付出多少。对很多人而言,这是透过工作来达成。找到人生的目的并不只是找到快乐的工作,而是在工作上努力做出贡献,并创造被需要的价值。
这也意味着,像是无心工作、失业及低劳动参与率等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哲学的「存在主义」问题。人若没有值得去做的事,就会陷入存在的茫然与挣扎。虽然我们不一定要从工作中找到人生目的,但目的能让我们有活下去的意义,并使我们有不断向前的理由。
例如,加拿大名作家贾斯汀·马斯克(Justine Musk)是超级企业家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创办过Paypal 、Tesla、Space X )的首任前妻,他们的婚姻从2000年开始,在2008年结束。Justine在还没有嫁给Elon前,已经是位小有名气的作家,但随着Elon在商业领域的巨大成功,他们在家中的地位产生巨大失衡。
Elon 回到家,总是主观的指责Justine的不对,Justine则不断的对他说:「我不是你的员工,我是你的妻子啊!」,Elon则总是回答:「如果你是我的员工,我一定会把妳开除掉。」
结婚8年里,Justine意识到自己已成为Elon的附属品和花瓶。Elon 总是埋首在工作中,对Justine的作品毫不关心,甚至还对她说:「你书读得太多了。」他们争吵时,Justine的错误总会被无限放大,让她觉得自己在Elon眼中毫无价值。Justine尽管人前光耀,仍无法掩饰内心的空虚,以致情绪低落,精神恍惚。
结果一场车祸,把Justine从「梦」中惊醒。她惊觉当时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谢天谢地,我们都没受伤」,而是「天啊!我丈夫一定会杀了我。」于是她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她要平等,也要被爱。Justine决定不再生活在Elon的阴影中,决定担任自己故事的主角。于是她与Elon离异,重回创作领域,找回生活目的,成为当今炙手可热,才华横溢的作家。
对于这段经历,Justine说:「在终生追求生活意义的过程中,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培养自己的才华与内涵,并不断的认清自己以及要服务的对象,然后照顾自己,关爱世界。」
象征蜕变为蝴蝶重生的Justine Musk (图片来源:Justinemusk.com )
4. 「超越」能产生有助于伴侣关系的爱情激素
第三根人生意义的支柱是「超越」,它也和走出自我有关,但用的方式完全不同。「超越」是超脱了日常生活的喧嚣纷扰,进入「忘我」境界后,感觉和更高的现实(例如艺术、宗教或创作)产生连结。
有人会在欣赏画作时,进入艺术的世界,产生「超越」的感觉;有人在庙宇或教堂中,向上天祈福祷告时,进入「超越」的境界。对艾蜜莉来说,因为她是作家, 因此「超越」是透过写作发生。有时她太投入时,会有一种与周遭隔绝、忘我的感觉。
这些「超越」的经验能改变人的想法与行为。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指出,让学生去看200英呎高的尤加利树一分钟,他们经由对大自然的仰望、敬畏而产生忘我的感觉后,便会比较不以自我为中心。之后若给他们机会去帮助别人,则他们的行为都会变得更加慷慨。
其他研究则指出,在「超越」的经验之后,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会更加满足,并认为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透过科学分析,还发现他们血液中的「催产素(Oxytocin)」含量会升高。这种催产素有助于减轻压力及缓解疼痛,与社会认同、夫妻或情侣间的结合、性高潮及产妇的行为有关,因此有时被称为「爱情激素」。
「超越」的经验还能带来领悟,协助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执着,例如癌症患者珍妮·德莱尼(Janeen Delaney)便有这样的经历。当珍妮服用了研究人员让她缓和情绪的「赛洛西宾( Psilocybin )」胶囊后,便待在实验室舒适的沙发上放松,聆听着研究人员为她准备的音乐8个小时。
珍妮回忆说,最神奇的时刻是在演奏「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的弦乐时,她注意到自己的呼吸节奏随着旋律而起伏,她专注于音乐的优美内容,随着音乐达到高峰,音符越来越高,珍妮突然屏住了呼吸。
她说:「然后这首歌就结束了。在那一刻,我意识到不再呼吸也可以,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启示。」而就像研究中心的许多其他癌症患者一样,珍妮对死亡的恐惧也逐渐消失。她只需要让自己想起说过的话:「当生命走到尽头时,不要呼吸就可以了。」
但为什么珍妮会有这样的体认?发生了什么事使她意识到这一点?只有珍妮知道她处在「超越」状态时的全部细节。我们只知道这个经历使珍妮对她的人生阶段感到满足(无论她是活着还是死了)。「超越」为珍妮带来了平静,因此当大限来临时,珍妮可以面对停止呼吸。珍妮后来在2015年去世。
5. 我们可以改变说故事的方式,因为我们自己就是故事的作者
人生意义的第四根支柱是「故事」,说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故事。许多人觉得奇怪,说故事和人生意义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能用人生中的事件来创建一个故事,就能更看清楚自己,协助了解是什么成就了现在的你。
即便你被现实给限制住了,仍可以编辑、诠释,再重新述说自己的故事。生命并不只是一连串事件的清单,我们可以改变说故事的方式,因为我们自己就是故事的作者。
例如有一位叫做埃梅卡( Emeka )的年轻人,他的身体因为打美式足球而瘫痪了。埃梅卡在受伤后,内心常对自己说:「我打美式足球的人生是非常棒的,但看看现在的我。」像这样说故事的人:「我的人生曾经很棒,现在却很糟。」,比较容易焦虑和沮丧,埃梅卡有好一阵子就是这样。
埃梅卡受伤时才21岁(图片来源:Inspire More )
但随着时间过去,埃梅卡开始编造不同的故事。他的新故事是:「在我受伤前,我常去派对,且我是个很自私的人,但我的人生没有目的。受伤让我明白,我可以成为更好的人。」埃梅卡把他的故事改变了, 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重新诠释了自己的故事之后,埃梅卡开始以他的经历来开导孩童,他找到了他的人生目的,就是服务他人。心理学家丹·麦亚当斯( Dan McAdams )称这个现象为「救赎的故事(Redemptive Story)」,也就是用好的故事来救赎不好的。麦亚当斯发现,过着有意义人生的人,往往会根据救赎、成长和爱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但,是什么让人们改变了他们的故事?有些人是向心理治疗师寻求协助,但其实也可以靠自己做到。只要完整地反思你的人生,是什么关键经历造就了你,你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就可以帮助你改变故事,而这就是埃梅卡所做的。你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改变了你的故事,过程可能要花好几年,而且很痛苦。但拥抱那些痛苦的记忆,能带来新的洞见与智慧,能让你找到那支撑着你的力量。
「归属感」、「目的」、「超越」和「说故事」,便是人生意义的四大支柱。我们需要在家庭及社会中建立起这些支柱,协助人们变成更好的自己。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每一天过去,不断地创造我们的人生,扩增我们的故事。但有时,我们也会有心力交瘁的时候。
每当艾蜜莉遇到这状况时,她便会想起与父亲的一段经历。艾蜜莉从大学毕业后几个月,父亲罹患了严重的心脏病,本来他应该性命难保,但他最终活了下来。艾蜜莉问父亲,当他在面对死亡时,脑中想着的是什么。他父亲说,他唯一能想的,就是必须活下来,这样他才能陪伴艾蜜莉和她弟弟,这让他有意志力能拼命活下来。
当艾蜜莉的父亲被麻醉准备接受紧急手术时,他做的不是从10开始倒数,而是把艾蜜莉姐弟俩的名字像祈祷文般地覆颂。他说如果他会死,他希望他在世上说的最后几个字是艾蜜莉姐弟俩的名字。
艾蜜莉的父亲是个木匠,也是个虔诚的教徒,他的人生既谦恭又美好。当他躺在医院里面对死亡时,他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爱。他活下来的原因,是他在家庭中的归属感,他身为一名父亲的目的,他「超越」的冥想,以及不断覆颂着孩子的名字。这些,是艾蜜莉的父亲告诉她的故事。而这,是具有人生意义的力量。
追求快乐没什么不好,但人生不能只有快乐。活得快乐和活得有意义之间有什么差别?答案是,快乐来来去去,意义则更深远。心理学家把快乐定义为一种在当下感觉舒服自在的美好状态,但人生有美好的时候,也有很糟糕的时候。当快乐不起来时,你要靠什么走下来?知名的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 Martin Seligman )说,人生意义来自归属感、致力于「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以及从内在发展出最好的自己。因此,建立起有意义的人生,才能在我们彷徨需要支柱时,带给我们走下去的目的与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