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林:作为同乡,为什么我不阻止司马懿行礼?
槐花再登乡老书,桃花一跳化龙鱼。研读历史时,会觉得资料越详尽越好,各色的史料会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甚至产生一些矛盾。本篇来聊聊常林,字伯槐。
常林是河内郡温县人,与司马懿是同乡。在他7岁那年,有客人来拜访他的父亲,问得很不客气“伯先在不在?你怎么不行礼?”诚然,人们很重视礼仪,但前提是双方都遵守规则。“伯先”是常林父亲的表字,常林表示“你先有不礼貌的行为,我为什么要行礼”。
这里常林给出的理由是对方叫了自己父亲的表字,按理来说比直呼其名要好些,关系好称谓也可以亲密些。但这上来就要批评,常林也就没留情面,也可能是“临子字父”还有些禁忌,而7岁的常林在事后是被众人赞扬的。
常林的家世也不简单,他也是宗族的一份子。虽然年少时家里贫寒,但常林没有伸手要求他人接济一二,反而是刻苦学习。由于家境问题,常林虽然已经身为诸生,但一边学习经典一边还要下地耕作,他的妻子负责过来给他送饭,两人也是相敬如宾。
按一般豪门出仕流程来说,常林接下来要被郡内举为孝廉,被州内举为茂才,从此步入仕途。但是碰上董卓之乱,王匡是起兵要讨伐董卓,同时还派人去各县监察官吏们的言行,一旦发现有过失就要以钱、粮赎罪,要是拿不出来就等着灭族吧。
王匡此举旨在为军队后勤提供保障,同时也要敲打郡内豪门彰显存在感。偏偏常林的叔父被人举报掌掴门客,直接被王匡抓入监牢。一时间整个常氏宗族惶恐不已,不知道要罚没多少钱粮,也不知道能不能把常林叔父捞回来。还是常林挺身而出,找了王匡的老乡胡母彪说情,这才让自己叔父平安归来。
胡母彪是写信斥责了王匡,本身王匡对常氏就没讲什么情面,再有这么一出折损自己的颜面,常林更不用想举孝廉的事了。也因此,常林跑到上党避祸去了,继续自己的种田生涯,碰上荒年与邻居们分一分粮食,还能收获点名声。
在这一时期,常林及其宗族是依附于前任河间太守陈延的,一起生活在坞壁内。以前的文章也提过,战火一起豪强们就会自发修建坞壁,一方面是看中其军事防御功能,另一方面是方便隐匿人口。盘踞在上党地区的张杨眼红财物,率军前来攻打陈、冯两家的坞壁,但是在常林的出谋划策下,张杨足足60天都没能攻克,最终退去。
本来时任并州刺史的高干想要举荐常林,但是被他拒绝了。等到下一任并州刺史梁习上任后,常林、杨俊、王淩、王象、荀纬先后踏上仕途。其中常林、杨俊、王象、荀纬都是河内人,不乏相互提携的操作。如杨俊不仅有恩与王象,还曾为司马懿扬名,这也是人们重视乡里关系的原因之一。
和大多数士人一样,常林的仕途也是从县长开始,从县长、太守、刺史一路走来,常林都做出了一定成绩。在曹丕担任五官中郎将时期,常林就是功曹,也是曹丕的属官。田银、苏伯叛乱时也是常林成功劝阻了曹丕,没让曹丕跑去亲征,只是派了曹仁等人前去平叛。
常林一开始是被曹操征辟的,作为丞相府的东曹掾,魏国建立后他被任用为尚书,等曹丕上位,常林就出任了九卿之一的少府,可见常林与曹丕的关系还是颇为密切的。常林是用来讲讲乡里秩序的好例子,作为河内德高望重的前辈,司马懿每次见到他都要行跪礼,常林也能坦然受之,旁人以司马懿身份尊贵劝阻时,常林还说这是司马懿尊重长幼有序。
补充一则常林的黑历史,源自《魏略》。常林担任少府时,他为官比较严苛,多次掌掴自己的属吏,一如当年他叔父所为。而崔林当时是鸿胪lú,就在少府寺对面办公,也多次听到被掌掴者痛苦的喊叫声,为此崔林在见到常林时就嘲讽了一句“听说您是廷尉了?”,常林说自己不是呀,崔林又问“那你为什么半夜拷问囚徒呢?”常林惭愧不已。
宗族领袖,最终也没到三公这一级别。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